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M在关节假体周围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1
作者 杨兴 盛璞义 +2 位作者 余世明 李占春 张阳春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2期168-173,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关节假体周围组织中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M(IRAK-M)的表达情况,探讨各种界膜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免疫系统紊乱、免疫功能...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关节假体周围组织中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M(IRAK-M)的表达情况,探讨各种界膜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免疫系统紊乱、免疫功能缺陷及结缔组织病。对初次THA,术中收集滑膜或关节囊组织;对无菌性松动及假体感染患者,翻修术中收集髋臼侧及股骨侧假体周围界膜组织。按照常规免疫组化操作规程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IRAK-M的表达情况。多组间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独立样本计量资料采用的t检验,两组间阳性表达百分比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假体感染、无菌性松动的界膜IRAK-M蛋白高表达,且IRAK-M染色阳性细胞几乎仅见于单核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两种类型的松动界膜表达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骨关节炎滑膜IRAK-M表达不明显。结论IRAK-M在假体周围的界膜中有着高表达,可能参与免疫耐受,导致关节置换术后,局部抗感染免疫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白细胞介素-1 磷酸转移酶类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巨噬细胞 骨关节炎
原文传递
TKA术中上移膝关节线获得膝屈伸间隙平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符得红 戴祝 +3 位作者 黎洲 雷运亮 罗韬 刘全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4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后交叉韧带切除后通过增加股骨远端截骨量上移膝关节线以获得屈伸间隙平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01完成的32例TKA手术,均置入后稳定型假体,术中发现后交叉韧带切除后屈曲间...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后交叉韧带切除后通过增加股骨远端截骨量上移膝关节线以获得屈伸间隙平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01完成的32例TKA手术,均置入后稳定型假体,术中发现后交叉韧带切除后屈曲间隙增加大于伸直间隙,通过增加股骨远端截骨、增加垫片厚度后重新达到屈伸间隙平衡。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9.3(24~35)个月。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得到改善。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了屈伸间隙及内外侧间隙平衡,无屈膝中期不稳。术后下肢力线为(180±3)°,膝关节线均出现不同程度上移(上移均在4 mm以内),上移距离1.2~3.6(1.9±1.0)mm。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KSS功能评分、Oxford评分及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KA术中采用间隙平衡法在获得膝关节屈伸间隙及内外侧间隙平衡中优于测量截骨法,选用后稳定型假体需要切除后交叉韧带,会引起屈曲间隙增加大于伸直间隙,而术中通过增加股骨远端截骨量、增加垫片厚度上移关节线重新获得屈伸间隙平衡,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后稳定型假体 后交叉韧带 间隙平衡 屈伸间隙 膝关节线
原文传递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研究进展
3
作者 符得红 戴祝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293-1297,共5页
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已成为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手段。术后伸直位时无异常,但在伸直-屈曲过程中有部分患者一直存在膝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受限等不适,半屈曲不稳定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半屈曲不稳定可以导致膝关节... 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已成为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手段。术后伸直位时无异常,但在伸直-屈曲过程中有部分患者一直存在膝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受限等不适,半屈曲不稳定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半屈曲不稳定可以导致膝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甚至存在早期翻修可能。目前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定的了解主要是理论而非临床,作者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定的定义、临床表现、发生原因及机制、补救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屈曲不稳 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