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素芬 杨期明 +4 位作者 雷源标 曹莉梅 赵巧珍 陈鹏 胡海冰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的临床特点与头部CT表现,防止漏诊及误诊。方法分析24例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的临床特点与头部CT的表现。结果(1)24例病例均为散发;(2)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癎发作、锥体外系症状、进行性痴呆、头昏、失眠等,亦可无临... 目的探讨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的临床特点与头部CT表现,防止漏诊及误诊。方法分析24例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的临床特点与头部CT的表现。结果(1)24例病例均为散发;(2)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癎发作、锥体外系症状、进行性痴呆、头昏、失眠等,亦可无临床表现,血清钙、磷均正常;(3)头颅CT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双侧基底节钙化。结论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在排除其它可引起基底节钙化的相关疾病的基础上,头颅CT及实验室检查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无症状者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钙化 临床表现 头颅CT 实验室检查
下载PDF
精子DNA损伤在男性不育症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汪瑶瑶 曾向阳 孙建明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419-422,共4页
男性不育症是现今困扰我国不孕不育夫妇的一个严重问题。目前临床上对于男性不育的筛查主要取决于精液常规的检查。但由于精液本身的易干扰性,导致其已不能对精子的受精能力及男性的生育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价。近年来,精子DNA损伤作为一... 男性不育症是现今困扰我国不孕不育夫妇的一个严重问题。目前临床上对于男性不育的筛查主要取决于精液常规的检查。但由于精液本身的易干扰性,导致其已不能对精子的受精能力及男性的生育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价。近年来,精子DNA损伤作为一项新的评价精子功能的指标,逐渐成为男性不育症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精子DNA损伤的原因、机制及在男性不育症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不育症 精子DNA损伤 精子DNA断裂指数
下载PDF
妊娠合并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微创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飞 吴志坚 +4 位作者 何平胜 梁宗 龙卫兵 张伦中 徐清伟 《当代医学》 2010年第9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微创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采用mPCNL技术治疗妊娠合并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探讨其安全性和手术技巧。结果7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4例肾结石...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微创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采用mPCNL技术治疗妊娠合并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探讨其安全性和手术技巧。结果7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4例肾结石及2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通过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或钬激光碎石一次性碎石成功,2例多发性肾结石患者及4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经过单通道2次取石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妊娠合并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严密观察病情、胎动和胎心音的变化以及妥善的围手术期护理的前提下,行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或钬激光碎石具有快速、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输尿管上段结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肾结石 输尿管上段结石 微创
下载PDF
质量控制在正常儿童尿流率测定过程中的作用
4
作者 刘飞 吴志坚 何平胜 《当代医学》 2011年第9期28-29,共2页
尿流率测定在协助诊断儿童下尿路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儿童与成人膀胱尿道解剖存在差异、包皮及包茎过长发生率远高于成人,且检查中配合度较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常导致异常的尿流率检测结果。尿流率检查中有诊断价值的为Q... 尿流率测定在协助诊断儿童下尿路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儿童与成人膀胱尿道解剖存在差异、包皮及包茎过长发生率远高于成人,且检查中配合度较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常导致异常的尿流率检测结果。尿流率检查中有诊断价值的为Qmax,常被作为临床判断是否存在下尿路梗阻的重要依据。实际检测中Qmax检测值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控制 儿童 尿流率测定
下载PDF
生物电场对表皮干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淞 王海燕 +3 位作者 杜娟 胡雪飞 杨策 蒋建新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目的 探讨内源性生物电场对体外培养的表皮干细胞(EpSCs)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 取第1代EpSCs接种于趋电小室,24 h后进行以下处理:(1)分别给予0 mV/mm(Ⅰ组)、100 mV/mm(Ⅱ组)、200 mV/mm(Ⅲ组)直流电刺激,刺激频率为24 h刺... 目的 探讨内源性生物电场对体外培养的表皮干细胞(EpSCs)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 取第1代EpSCs接种于趋电小室,24 h后进行以下处理:(1)分别给予0 mV/mm(Ⅰ组)、100 mV/mm(Ⅱ组)、200 mV/mm(Ⅲ组)直流电刺激,刺激频率为24 h刺激2次,每次1h,间隔1h,重复2次,共历时72 h.各组分别培养24,48,72 h后固定视野下细胞计数以检测生物电场对细胞增殖的影响.(2)分别给予0 mV/mm(Ⅰ组)、100 mY/mm(Ⅱ组)、200 mV/mm(Ⅲ组)直流电刺激,连续刺激3h,活细胞工作站实时记录迁移情况以检测生物电场对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 24,48,72 h各时相点检测到Ⅲ组细胞增殖率[(107.4±21.9)%、(270.2±71.4)%、(544.0±95.1)%]明显高于Ⅰ组[(35.1±21.0)%、(138.6±31.0)%、(323.5±23.0)%]、Ⅱ组[(66.9±24.2)%、(192.1 ±36.2)%、(406.7±50.7)%](P均<0.01),且Ⅱ组高于Ⅰ组(P<0.01).Ⅱ、Ⅲ组细胞均向阴极定向迁移,Ⅰ组细胞随机运动.Ⅲ组细胞的轨迹迁移速率(Vt)[(42.5 ±2.8) μm/h]、位移速率(Vd)[(32.3±1.8)μm/h]、电场方向迁移速率(Vx)[(29.7±1.3) μm/h]均显著高于Ⅰ组[(36.2±2.2)μm/h、(23.6±2.9)μm/h、(18.2±1.8) μm/h]、Ⅱ组[(34.3±1.6) μm/h、(23.8±1.2) μm/h、(21.2±1.6) μm/h] (P <0.01).结论 内源性生物电场具有促进EpSCs增殖和引导其向阴极定向迁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体外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