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光电离子导入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方兆山 庞珏 +4 位作者 刘文瑛 沈玲 韦月艳 莫茵 阮婕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6期637-640,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光电离子导入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乳腺增生病患者共2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光电离子导入治疗联合穴位按摩,以及口服"乳癖消胶囊&... 目的:探讨中药光电离子导入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乳腺增生病患者共2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光电离子导入治疗联合穴位按摩,以及口服"乳癖消胶囊"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穴位按摩和口服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患者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95.71%vs 89.28%,P=0.041),两组复发率比较(5.07%vs8.03%,P=0.322)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光电离子导入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治疗女性乳腺增生病,且复发率较低,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光电子治疗 中药 穴位按摩
下载PDF
BMI1基因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9
2
作者 许国定 蒋洪棉 +4 位作者 朱茂光 朱世龙 苏泽 李春玲 黄海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1-635,共5页
目的 BMI1基因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文中探讨BMI1基因在GIST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68例GIST患者资料。采用免疫组化... 目的 BMI1基因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文中探讨BMI1基因在GIST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68例GIST患者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MI1在正常胃肠道组织和GIST组织中的表达,分析BMI1基因与GIST的各项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BMI1蛋白的表达。结果 GIST组织中BMI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GIST组织(76.47%vs 36.84%,P<0.05)。BMI1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在不同危险度分组之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高危险度组中阳性表达率最高(93.75%);而在不同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及是否转移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1阳性组肿瘤组织中增殖基因PCNA、Cyclin D1 mRNA的表达量高于BMI1阴性组,促凋亡基因Caspase-7、Smac mRNA的表达量低于BMI1阴性组,抗凋亡基因Livin、p53、Bcl-2 mRNA的表达量高于BMI1阴性组(P<0.05)。结论BMI1蛋白在GIST组织中的表达增加,其表达量与GIST的危险度分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BMI1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组织蛋白酶S与恶性肿瘤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智 郭鹏 +5 位作者 肖艺 孙兴 徐静 彭涛 吴曙粤 黄海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75-79,共5页
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 S,Cat S)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属于木瓜蛋白酶家族成员之一,不仅在多种生物体中表达,而且参与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过程。近年研究发现,Cat S与肝癌、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侵... 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 S,Cat S)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属于木瓜蛋白酶家族成员之一,不仅在多种生物体中表达,而且参与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过程。近年研究发现,Cat S与肝癌、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以及预后等密切相关,推测其有望成为多种肿瘤临床诊治的新靶点。本文就Cat S与这些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调控分子机制、诊断和治疗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组织蛋白酶S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腹腔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兴 冯关荣 《微创医学》 2015年第5期640-641,637,共3页
目的胆囊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高,目前理想的治疗方法是腹腔镜微创保胆取石术,临床效果显著,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本文对腹腔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分析,探讨其优势。
关键词 胆囊结石 腹腔镜 保胆取石术 临床 综述
下载PDF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苏泽 《当代临床医刊》 2019年第2期190-192,共3页
针对不能够实施手术治疗的肝癌中晚期患者,临床中常使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得到延缓,延长患者的生命。本文主要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 针对不能够实施手术治疗的肝癌中晚期患者,临床中常使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得到延缓,延长患者的生命。本文主要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肝细胞癌中晚期患者提供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索拉非尼 中晚期肝细胞癌
下载PDF
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脂肪干细胞对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黄敏红 黎洪棉 +4 位作者 梁至洁 黄海 张同韩 黎宁 池刚毅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010-3015,共6页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复合脂肪干细胞(ASCs)对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存活率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人下腹部脂肪组织颗粒进行体外分离培养扩增提取脂肪干细胞;同时抽取其静脉血20m1,一次离心法提取自体PRF;制成4组混合物...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复合脂肪干细胞(ASCs)对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存活率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人下腹部脂肪组织颗粒进行体外分离培养扩增提取脂肪干细胞;同时抽取其静脉血20m1,一次离心法提取自体PRF;制成4组混合物:实验组A:100g/L的PRF200¨l+ASCs+脂肪组织(Fat)500mg;实验组B:生理盐水200Izl+ASCs+Fat500mg;实验组C:100g/LPRF200斗l+Fat500mg混合而成;实验组D:生理盐水200¨l+Fat500mg混合而成。在裸鼠背部中线两侧各分离2个皮下腔隙,将以上4组复合移植物各自随机注射入裸鼠的任一腔隙深筋膜下。移植3个月后将移植物取出,检测并对比各组脂肪移植物的微血管密度、脂肪成活率及脂肪细胞纤维化坏死率等。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各组脂肪细胞存活率分别为A组(78.5±6.2)%,B组(66.3±5.1)%,C组(63.8±5.5)%,D组(32.4±3.9)%。吸光率为A组(5.1-t-O.8)%,B组(3.5±0.4)%,c组(3.2±0.6)%,D组(1.3-t-O.3)%。脂肪细胞密度为A组(51.7±6.6)/mm。,B组(39.8±5.2)/mm。,C组(37.5±5.7)/mm。,D组(20.3±3.1)/ram。.脂肪组织微血管密度为A组(42.7±3.8)/ram。,B组(31.5±2.9)/mm。,C组(29.2±3.3)/mm。,D组(11.4±2.5)/ram。。A组的脂肪成活率(细胞存活率、脂滴量及细胞密度等)及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而D组的脂肪成活率及微血管密度则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PRF复合脂肪干细胞可促进移植脂肪组织局部的血管再生,增加脂肪组织的质量保持率,减少脂肪移植后的纤维坏死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脂肪干细胞 自体脂肪移植 血管再生 微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人参皂苷Rg1促进脂肪干细胞体外增殖与成骨分化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敏红 梁至洁 +6 位作者 梁一丹 彭契六 邓国雄 黄海 池刚毅 徐房添 黎洪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463-2468,共6页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1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正常人乳腺脂肪来源干细胞(HBA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HBASCs传至第3代后,按2×104个/孔接种至96孔板,分别加入含10-8、10-7、10-6、10-5和10-4 mol/L Rg1的...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1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正常人乳腺脂肪来源干细胞(HBA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HBASCs传至第3代后,按2×104个/孔接种至96孔板,分别加入含10-8、10-7、10-6、10-5和10-4 mol/L Rg1的成骨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分别记为B、C、D、E和F组;另设立对照组,仅加入等量标准成骨诱导培养基,记为A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Rg1促进HBASCs的增殖作用并绘制细胞生长增殖曲线.通过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测定细胞ALP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骨钙素(OCN)和骨桥蛋白(OPN)的含量,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钙化结节形成能力.结果 10-8 mol/L Rg1可有效促进HBASCs增殖;随着Rg1浓度的增加,促细胞增殖活性逐渐增强,Rg1浓度为10-6 mol/L时细胞增殖活性最强,当Rg1浓度增加至10-4 mol/L,则表现为明显的抑制细胞增殖作用.Rg1呈剂量依赖性促进HBASCs中ALP活性、OCN和OPN的表达.培养7d后,A组的ALP活性的表达分别为0.13 ±0.02,其余5组(B、C、D、E和F组)依次为0.32±0.03、0.58±0.06、0.82±0.09、1.04±0.10、1.12±0.11,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培养14d后活性进一步提高,A组为0.27±0.03,其余5组依次为0.51±0.05、0.69±0.07、0.95±0.11、1.13±0.13、1.18±0.14,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A组在第14天时的OCN及OPN表达量分别为(0.16±0.02) ng/ml和(0.21 ±0.03) ng/ml,其余5组依次为(0.25±0.03) ng/ml及(0.35±0.04) ng/ml、(0.55±0.06) ng/ml及(0.59±0.06) ng/ml、(0.71±0.08) ng/ml及(0.84±0.09) ng/ml、(0.94±0.10) ng/ml及(1.16±0.12) ng/ml、(0.98±0.11) ng/ml及(1.19±0.12) ng/ml;在第21天时A组OCN及OPN表达量分别为(0.21 ±0.03) ng/ml和(0.33±0.04) ng/ml,其余5组依次为(0.44±0.04) ng/ml及(0.57±0.06) ng/ml、(0.73±0.08) ng/ml及(0.76±0.08) ng/ml、(0.92±0.10) ng/ml及(0.97±0.11) ng/ml、(1.05±0.12) ng/ml及(1.28±0.14) ng/ml、(1.07±0.13) ng/ml及(1.32±0.14) ng/ml.较高浓度的Rg1诱导HBASCs钙化结节形成能力较低浓度组更为明显,对照组HBASCs钙化结节形成最少.结论 HBASCs具有成骨分化的能力,可作为组织工程骨构建及骨缺损修复与再生的种子细胞来源之一.Rg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体外培养条件下的HBASCs具有促生长增殖作用,但在高浓度时Rg1对HBASCs的成骨分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作为一种良好的成骨诱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 乳腺脂肪来源干细胞 细胞增殖 成骨分化 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HBx基因上调组织蛋白酶S对HepG2 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智 孙兴 +5 位作者 肖艺 方兆山 黄海 吴曙粤 徐静 郭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2357-2361,共5页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的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乙肝病毒X基因(HBx)、组织蛋白酶S(Cat S)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HBx与Cat S相互作用对HepG2细胞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间广西南宁市第一人...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的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乙肝病毒X基因(HBx)、组织蛋白酶S(Cat S)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HBx与Cat S相互作用对HepG2细胞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间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HCC标本70例,根据临床血清学检验结果将其分为HBeAg(-)和HBeAg(+)两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at S、HBx在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进一步构建pcDNA3.1-HBx质粒和对照质粒,瞬时转染HepG2细胞,收集细胞,用Western 印迹实验检测Cat S和HBx蛋白表达,通过MTT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HBeAg(+)的HCC组织中Cat S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的HCC组织(52.67%±0.33%与41.23%±0.52%,P〈0.05);在HBeAg(+)的HCC组织HBx阳性表达率达92.89%,而在HBeAg(-)的HCC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与转染对照质粒的HepG2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Cat S和HB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细胞增殖、迁移(21.98%±1.69%与58.23%±1.47%)和侵袭(24.12%±1.15%与 64.25%±1.42%)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HCC组织中HBx和Cat S的表达呈正相关,HBx基因可能通过上调Cat S基因的表达促进HepG2-HBx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乙肝病毒X基因 组织蛋白酶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