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1
作者 裴广廷 李夏 +5 位作者 贺同鑫 黎俊 庞榆 胡宝清 张伟东 孙建飞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30-1642,共13页
对广西喀斯特地区5种植被恢复模式,即澳洲坚果模式(Macadamia integrifolia)、核桃(Juglans regia)模式、桑葚(Morus alba)模式、苏木(Caesalpinia sappan)模式和封育林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真菌的α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 对广西喀斯特地区5种植被恢复模式,即澳洲坚果模式(Macadamia integrifolia)、核桃(Juglans regia)模式、桑葚(Morus alba)模式、苏木(Caesalpinia sappan)模式和封育林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真菌的α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撂荒地,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封育林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磷养分含量的提升效果最大。5种植被恢复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其中桑葚对细菌丰富度、谱系多样性影响最大,而核桃对真菌丰富度、香浓指数影响最为显著。土壤pH值、硝态氮和交换性钙含量与细菌α多样性(丰富度、香浓指数、谱系多样性指数)显著正相关。植被恢复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表现在相比撂荒地,核桃显著增加了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细菌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的相对丰度,澳洲坚果显著增加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土壤交换性钙和总氮含量是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相对重要的驱动因子。总而言之,桑葚、核桃提升微生物多样性效果显著,可能有助于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澳洲坚果显著增加子囊菌门真菌丰度,在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封育林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磷养分效果明显,对改善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区 植被恢复修复 土壤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木材腐朽真菌四个中国新记录种
2
作者 黄海思 邵元元 +4 位作者 丁承培 郑海富 韦秋路 黄福常 刘斌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0-262,共13页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对采集于桂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木材腐朽菌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报道4个中国新记录种:有根刺革菌Rhizochaete radicata、拟白边干皮孔菌Skeletocutis subalbomarginata、卵孢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ovoidospora和...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对采集于桂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木材腐朽菌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报道4个中国新记录种:有根刺革菌Rhizochaete radicata、拟白边干皮孔菌Skeletocutis subalbomarginata、卵孢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ovoidospora和肿丝大孔菌Megasporoporia inflata。R.radicata的主要特征为担子果膜质、有裂纹;菌丝系统单系型,囊状体呈纺锤形,担孢子近卵形至椭圆形。S.subalbomarginata新鲜子实体呈红棕色;囊状体近纺锤形,具隔膜,担孢子窄腊肠形。F.ovoidospora硬木质,多年生;囊状体纺锤形,担孢子卵圆形或圆形。M.inflata一年生,菌丝在KOH试剂中变得肿大。本研究提供了4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图示;另外,采用ITS或nLSU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为形态学鉴定提供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分类学 系统发育 大型真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