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7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语戏剧教学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学科情感的影响研究——以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黄睿烨 何嘉睿 +3 位作者 黄舒婷 冯月 胡雅雯 李莉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5期76-81,共6页
近年来,戏剧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对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专业大一大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及深度访谈。研究显示:接受英语戏剧教学的学生与未接受该教学的学生相比,学习兴趣、动... 近年来,戏剧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对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专业大一大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及深度访谈。研究显示:接受英语戏剧教学的学生与未接受该教学的学生相比,学习兴趣、动机及自我认同均有所提高,表明英语戏剧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情感。同时,戏剧课程中存在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因素分别影响学习兴趣、动机和自我认同,使三者呈现递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戏剧教学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情感 教学实践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双院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南开大学穆旦书院为例
2
作者 相羽 崔丽月 《未来与发展》 2024年第6期90-95,共6页
当下我国高校书院建设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书院、学院双院制建设协同困难等问题,制约了高校书院育人作用的发挥。南开大学穆旦书院以“三全育人”为导向,依托外国语学院专业特色,构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发... 当下我国高校书院建设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书院、学院双院制建设协同困难等问题,制约了高校书院育人作用的发挥。南开大学穆旦书院以“三全育人”为导向,依托外国语学院专业特色,构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发展共同体”平台,致力于推动学科交叉与多元融合,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系统而扎实的外语知识、过硬专业技能和出色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涉外事务的从业者、国际问题的研究者、人类文明的沟通者、语言服务的提供者。本文聚焦于在智慧书院模式下,双院制如何协同育人发挥三全育人的最大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院制 协同育人 三全育人
下载PDF
OBE理念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南开大学为例
3
作者 袁芳 李霞 《大学教育》 2024年第5期56-59,共4页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构成,虽历经数轮改革,但学界对其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仍存有争议。文章以南开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以成果导向教育(OBE)为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构成,虽历经数轮改革,但学界对其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仍存有争议。文章以南开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以成果导向教育(OBE)为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以自建在线课程为基础,对中外文化之共性和差异性进行总结,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并优化立体评价体系,推动课程的持续改进和完善,旨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 课程建设 中国文化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通识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南开大学中国文化英译课程为例
4
作者 袁芳 《大学教育》 2024年第15期66-69,74,共5页
新文科建设为不断走向纵深的大学通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化英译课程将教学改革聚焦于解决大学生母语文化元素有所缺失、用英语阐释中国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坚持价值引领和“五育”并举,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教学内... 新文科建设为不断走向纵深的大学通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化英译课程将教学改革聚焦于解决大学生母语文化元素有所缺失、用英语阐释中国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坚持价值引领和“五育”并举,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教学内容,在“博”与“精”的平衡中补足学生的母语文化元素,同时融合数字化教学手段助力学生提升阐释中国文化的能力,力求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之时赋能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通识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国文化
下载PDF
体验理念:一种“目中有人”的教学视角——南开大学国家级精品课“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霞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共4页
自2003年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南开大学"大学英语"课程实现了从"校内精品课程"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跨越。南开大学"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体验理念"内涵的过程,是以"目中有人"的"体验理念"... 自2003年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南开大学"大学英语"课程实现了从"校内精品课程"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跨越。南开大学"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体验理念"内涵的过程,是以"目中有人"的"体验理念"指导课程建设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理念 基本内涵 精品课建设
下载PDF
书院模式下高校“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探索--以南开大学智慧书院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相羽 崔丽月 《未来与发展》 2022年第11期109-112,55,共5页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化和内涵发展,书院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虽然当前我国高校书院制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但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发展书院制对于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作用。南开大学积极探索智...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化和内涵发展,书院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虽然当前我国高校书院制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但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发展书院制对于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作用。南开大学积极探索智慧书院模式下的“三全育人”工作,以期为书院制育人贡献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书院 三全育人 建设路径
下载PDF
南开大学留学生文化休克成因及调整策略的实证研究(英文)
7
作者 杨帆 《语文学刊》 2016年第4期128-130,共3页
随着全球化形势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不断加深。其中,留学生教育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每年吸引了大量留学生来华深造。由于各国文化之... 随着全球化形势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不断加深。其中,留学生教育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每年吸引了大量留学生来华深造。由于各国文化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来华留学生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产生许多困扰。本文以南开大学留学生为例,主要探究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历的文化休克现象以及采取的调整策略,以期对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情境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休克 南开大学留学生 新文化情境 调整策略
下载PDF
一个乐于汉英翻译的人——记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士聪老师 被引量:1
8
作者 马会娟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7-79,共3页
关键词 刘士聪 南开大学 汉英翻译 译者 翻译理论
原文传递
从晚清到五四:外国文学翻译走向现代之路
9
作者 张智中 赵曼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3期208-217,共10页
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盛况空前,任淑坤《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言说与实践》一书研究视角切中该时期多维的翻译言说与实践关系,披沙拣金,突破五四时期翻译史研究以言说为依据、默认翻译实践与言说一致的模式,使言说与实践的多维关系... 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盛况空前,任淑坤《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言说与实践》一书研究视角切中该时期多维的翻译言说与实践关系,披沙拣金,突破五四时期翻译史研究以言说为依据、默认翻译实践与言说一致的模式,使言说与实践的多维关系从隐身走向现形。一则见解高卓,从宏观视角对五四时期的译本作系统和整体考察;再则其探骊得珠,以《新青年》为典例,从微观角度探究五四时期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传入盛况。引而申之,触类而长,其研究对当今中国文学走出去极具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外国文学翻译 言说与实践 多维关系 《新青年》
下载PDF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下美国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的均衡性和前瞻性定位
10
作者 郝蕴志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52-57,共6页
为了应对后疫情时代中美关系所面临的挑战,加强和深化美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下硕士研究生阶段美国研究方向的课程设置应加强均衡性和前瞻性定位,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复合型研究能力的跨学科外语人才,以满足国家... 为了应对后疫情时代中美关系所面临的挑战,加强和深化美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下硕士研究生阶段美国研究方向的课程设置应加强均衡性和前瞻性定位,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复合型研究能力的跨学科外语人才,以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需要。本文结合美国课程建设的相关经验,讨论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下硕士研究生阶段美国研究方向课程体系的特点,并对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提出了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 区域国别研究 美国研究 研究生教育 课程设置
下载PDF
反对滥用外国语文,促进中国语文健康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辉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9-24,共6页
一、滥用外国语文现象严重 当前,滥用外国语言文字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在该用的场合不规范使用外国语文,二是在不该使用的场合使用外国语文。后者又可分为三类:在本该(完全)使用汉语汉字的场合全部或部分使用外国语文;在汉... 一、滥用外国语文现象严重 当前,滥用外国语言文字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在该用的场合不规范使用外国语文,二是在不该使用的场合使用外国语文。后者又可分为三类:在本该(完全)使用汉语汉字的场合全部或部分使用外国语文;在汉语文中夹带外国语文;将外语(通常是英语)里的语词直译后用于汉语当中,而不用汉语里本来就有的相应的表达方式,属于隐性滥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文 外国 健康 汉语文 语言文字 英语
下载PDF
18世纪俄国科学院德籍学者的西伯利亚考察与研究
12
作者 郭来美 《西伯利亚研究》 2024年第2期88-97,共10页
18世纪是俄国开发西伯利亚的重要时期。为更好地管理疆域和勘探自然资源,在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倡导下,俄国政府先后派遣多支考察队赴西伯利亚。其中,俄国科学院的德籍学者发挥了关键作用,尤以1719—1726年梅塞尔施密特为首的西... 18世纪是俄国开发西伯利亚的重要时期。为更好地管理疆域和勘探自然资源,在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倡导下,俄国政府先后派遣多支考察队赴西伯利亚。其中,俄国科学院的德籍学者发挥了关键作用,尤以1719—1726年梅塞尔施密特为首的西伯利亚考察队、1733—1743年米勒领导的北方大考察科学院分队和1768—1774年帕拉斯率领的奥伦堡第一地理探险队为代表。他们搜集了丰富的文物文献,为西伯利亚研究补充新资料。这些德籍学者运用西方现代科学方法分析考察资料,开展自然与人文研究,并在西伯利亚地质、地理、生物、历史与民族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推动了俄国自然科学、历史学与东方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 考察 德籍学者 米勒 东方学
下载PDF
浅析兴趣教学法在大学葡语课堂中的应用——以南开葡语课堂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婧 《高教学刊》 2018年第12期126-128,132,共4页
目前,中国的葡萄牙语外语教学仍存在许多困难,许多教学方法被发明和再创造,这些方法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促进教学。其中一种方法是兴趣教学法。文章通过分析兴趣教学的内涵和步骤,了解南开学生对此种教学方法的反馈,研究兴趣教学法是如... 目前,中国的葡萄牙语外语教学仍存在许多困难,许多教学方法被发明和再创造,这些方法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促进教学。其中一种方法是兴趣教学法。文章通过分析兴趣教学的内涵和步骤,了解南开学生对此种教学方法的反馈,研究兴趣教学法是如何促进知识构建和认知发展的,对教师增强教学方法的实效性并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趣 葡萄牙语 教与学
下载PDF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对沙畹汉学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贺梦莹 《国际汉学》 2023年第4期70-78,156,共10页
1885—1888年,法国汉学家沙畹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主攻哲学专业,兼修有关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课程。艺术史及考古学家佩罗和历史学家莫诺两位老师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沙畹汉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与沙畹亦师亦友的关系也对沙畹的... 1885—1888年,法国汉学家沙畹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主攻哲学专业,兼修有关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课程。艺术史及考古学家佩罗和历史学家莫诺两位老师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沙畹汉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与沙畹亦师亦友的关系也对沙畹的学术生涯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此外,两位老师的品格情操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沙畹。踏入汉学研究领域后的沙畹开启了法国汉学的新时代,被誉为法国现代汉学的奠基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畹 佩罗 莫诺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法国汉学
下载PDF
顺应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读写课课程思政设计研究
15
作者 马悦 李民 《双语教育研究》 2023年第3期13-19,共7页
文本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视角出发,以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四个维度为抓手,探析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读写课的路径。文本提出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首先要为学习者创造通过物质世界语言环... 文本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视角出发,以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四个维度为抓手,探析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读写课的路径。文本提出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首先要为学习者创造通过物质世界语言环境的知识输入并在交际语境中进行运用强化,达到心理世界的价值观内化,进一步影响物质世界的言行,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应做到语音、词汇、句式、语篇等要素的全方位融入,并在动态的语境下促进意义的生成和知识的内化;此外,教师和学生在顺应的过程中通过感知、表征、计划和记忆的循环过程,促成课程思政元素的隐性融入和意义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顺应论 大学英语
下载PDF
从整体主义哲学看中国古代哲学超越性概念与范畴的翻译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翠娥 《深圳社会科学》 2024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中国古代哲学超越性概念与范畴的翻译问题,关系到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之林如何自我定位以及与世界哲学如何对话。对中国古代哲学是否存在超越性概念与范畴以及如何翻译这一问题,文化上的排外论、兼容论和多元论有不同的回答和主张。多元... 中国古代哲学超越性概念与范畴的翻译问题,关系到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之林如何自我定位以及与世界哲学如何对话。对中国古代哲学是否存在超越性概念与范畴以及如何翻译这一问题,文化上的排外论、兼容论和多元论有不同的回答和主张。多元论中的普遍主义强调文化共同性,特殊主义则强调个体的独特性。立足普遍性可以发现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但不是为了寻求一种把独特性沦为背景的世界语言;立足特殊性能够尊重各种文化的独特性,但是不能由此认为它们必然彼此互不相干。标举中国哲学独特性的特殊论者,倾向于放弃西方哲学传统中被认为具有高度超越意义的概念和范畴。整体主义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整体主义哲学翻译观认为,中西哲学传统中有着一些共通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范畴。中国哲学中的超越性范畴是确然存在的,诸如“天”“道”“自然”等普遍的人类经验和问题范畴,大可以寻找最相似的译名,这是“同”;而对这些范畴提供具体的解释和论述,就是在提供中国哲学对这些普遍问题的独特回应。哲学概念和范畴翻译中体现的这种“同-异”张力,尊重了中国哲学对共同问题的特有回应这一事实。这种名同实异、异趣同调的翻译主张能帮助中国哲学实现与世界哲学真正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为人类整体智慧的提升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哲学翻译 整体主义 超越性 内在性 概念与范畴
下载PDF
外语教育与外语课程创新三人谈
17
作者 张文忠 陈新仁 胡强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新时期,外语和外语教育的作用日益突显。外语课程和外语课堂教学决定了外语人才培养的规格。在数字时代,外语课程建设和研究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三位作者从外语课程创新的维度、教研共同体的重要作用、教师创新思维... 新时期,外语和外语教育的作用日益突显。外语课程和外语课堂教学决定了外语人才培养的规格。在数字时代,外语课程建设和研究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三位作者从外语课程创新的维度、教研共同体的重要作用、教师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育数智化等诸多方面对外语教育的未来走向提出独到见解,旨在推进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和国家外语教育能力的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教育 课程创新 教育数智化
下载PDF
赋权增能教育模式下高校外语课堂教师反馈中的学习者投入研究
18
作者 刘浩 张文忠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71,共6页
本研究从赋权增能教育模式出发,采用质性个案法探析15位大学生在高校外语课堂教师反馈中的学习者投入。通过半结构性访谈、课堂观察及其他素材收集数据,依据扎根理论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学习者对教师反馈存在认知投入差异,会采... 本研究从赋权增能教育模式出发,采用质性个案法探析15位大学生在高校外语课堂教师反馈中的学习者投入。通过半结构性访谈、课堂观察及其他素材收集数据,依据扎根理论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学习者对教师反馈存在认知投入差异,会采用不同的行为投入策略,情感投入呈动态变化、因人而异;(2)教师反馈中的学习者投入与学生过往英语学习经历、赋权增能教学环境及个性化学习任务密切相关。研究对外语教师优化反馈过程及探索适合外语课堂教学实际的有效教师反馈机制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反馈 学习者投入 赋权增能课堂 质性个案研究
下载PDF
尺度转换与重构:文学研究的新焦点
19
作者 刘英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8,287,共9页
“尺度”在一般意义上指,测量或分级的标准,或事物的相对大小,或范围。作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尺度”具有垂直层级和横向水平的双重性,前者指城市、区域、国家和全球的尺度阶梯,后者指边缘——半边缘——中心的水平体系。全球化、... “尺度”在一般意义上指,测量或分级的标准,或事物的相对大小,或范围。作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尺度”具有垂直层级和横向水平的双重性,前者指城市、区域、国家和全球的尺度阶梯,后者指边缘——半边缘——中心的水平体系。全球化、全球气候变化和数字化等新现象的出现,挑战了人类对尺度的传统认知,促使人文地理、环境研究等诸多学科对“尺度”重新思考,提出尺度重构、尺度转换和尺度效应等一系列创新术语。欧美文学研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的学术动向,将其作为理论资源和分析框架,探寻人类世的尺度研究范式,展开对世界文学的认知图绘和星球尺度的文学研究,揭示文学对多尺度、多中心和多种能动性的表征策略。尺度转换和重构的新近思考对中国文学研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 生态批评 人类世 文学地理 世界文学
下载PDF
论毕肖普诗歌中异化的日常生活及其救赎
20
作者 马红旗 张羽西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3,共10页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为主题。诗人通过对生活空间和生活实践的细致描写,揭示现代化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异化。以毕肖普诗歌中呈现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结合亨利·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有助于探究诗歌中异化...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为主题。诗人通过对生活空间和生活实践的细致描写,揭示现代化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异化。以毕肖普诗歌中呈现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结合亨利·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有助于探究诗歌中异化的日常生活及其救赎方式。毕肖普在诗歌中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现代工业社会存在的种种虚伪与不公,并将艺术化的生活风格以及来自生活的梦境、想象与记忆作为可能救赎异化生活的途径。毕肖普在诗歌中塑造了一种崭新的理想生活秩序,试图重建现代人得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毕肖普 日常生活 异化 救赎 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