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社会建设路径的历史反思
被引量:8
- 1
-
-
作者
王先明
-
机构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5-139,共5页
-
文摘
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社会机制,谋求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的实践和思想理论,源远流长,涵蕴丰富,传统与现代兼容,精华与迂腐并蓄,又长期表现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双重作用,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多彩的"文化宝藏"。本刊开设"中国传统社会建设理论研究"专栏,选用了李治安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首届重大招标项目"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的一组论文,以飨读者。其中,张分田文剖析各种典型的理想政治模式的结构、要素,揭示古代主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全方位、多视角地把握传统社会道德建设理论的内涵、属性和价值,揭示其在构建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理想中的重要功能。王利华文指出,"三才"理论即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以"天"为经、"地"为纬、"人"为本,注重协调和综合考量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虽非严密科学论证,但其借鉴意义显而易见。李治安文认为,张载、朱熹、王阳明以理学家和士大夫代表的双重身份论述"宗法"、"家礼"、"义学"、"社仓"和"乡约"等问题,从新儒学的最高层次为乡里新秩序绘制了一幅内涵丰富的蓝图。这无疑给致力于乡村建设的士绅群体提供了精神支撑与理论先导。王先明文指出,清末"新政"中乡绅强占权力和资源,形成绅权"体制化"及绅民对立。国民政府欲借保甲制,打破乡绅专断,终未如愿。梁漱溟、晏阳初等或多传统色彩,或带西化倾向,试图从文化建设层面规划乡村发展。共产党以革命的选择,开辟了近代民族和乡村建设的胜利之路。江沛文论及近代转型期经济重构引发城乡失衡、移民潮、娼业痼疾、匪患、秘密结社等诸多社会问题,强调社会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是法治化。
-
关键词
20世纪前期
乡村社会
社会建设
中国
历史
路径
清末“新政”
社会变迁
-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三才”理论: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
被引量:6
- 2
-
-
作者
王利华
-
机构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8-131,共4页
-
文摘
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社会机制,谋求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的实践和思想理论,源远流长,涵蕴丰富,传统与现代兼容,精华与迂腐并蓄,又长期表现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双重作用,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多彩的"文化宝藏"。本刊开设"中国传统社会建设理论研究"专栏,选用了李治安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首届重大招标项目"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的一组论文,以飨读者。其中,张分田文剖析各种典型的理想政治模式的结构、要素,揭示古代主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全方位、多视角地把握传统社会道德建设理论的内涵、属性和价值,揭示其在构建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理想中的重要功能。王利华文指出,"三才"理论即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以"天"为经、"地"为纬、"人"为本,注重协调和综合考量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虽非严密科学论证,但其借鉴意义显而易见。李治安文认为,张载、朱熹、王阳明以理学家和士大夫代表的双重身份论述"宗法"、"家礼"、"义学"、"社仓"和"乡约"等问题,从新儒学的最高层次为乡里新秩序绘制了一幅内涵丰富的蓝图。这无疑给致力于乡村建设的士绅群体提供了精神支撑与理论先导。王先明文指出,清末"新政"中乡绅强占权力和资源,形成绅权"体制化"及绅民对立。国民政府欲借保甲制,打破乡绅专断,终未如愿。梁漱溟、晏阳初等或多传统色彩,或带西化倾向,试图从文化建设层面规划乡村发展。共产党以革命的选择,开辟了近代民族和乡村建设的胜利之路。江沛文论及近代转型期经济重构引发城乡失衡、移民潮、娼业痼疾、匪患、秘密结社等诸多社会问题,强调社会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是法治化。
-
关键词
“三才”
思想纲领
社会建设
中国古代
吕氏春秋
思想体系
两汉时期
古代农业
-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近代以来中国转型若干社会问题治理片论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江沛
-
机构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9-142,共4页
-
文摘
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社会机制,谋求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的实践和思想理论,源远流长,涵蕴丰富,传统与现代兼容,精华与迂腐并蓄,又长期表现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双重作用,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多彩的"文化宝藏"。本刊开设"中国传统社会建设理论研究"专栏,选用了李治安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首届重大招标项目"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的一组论文,以飨读者。其中,张分田文剖析各种典型的理想政治模式的结构、要素,揭示古代主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全方位、多视角地把握传统社会道德建设理论的内涵、属性和价值,揭示其在构建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理想中的重要功能。王利华文指出,"三才"理论即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以"天"为经、"地"为纬、"人"为本,注重协调和综合考量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虽非严密科学论证,但其借鉴意义显而易见。李治安文认为,张载、朱熹、王阳明以理学家和士大夫代表的双重身份论述"宗法"、"家礼"、"义学"、"社仓"和"乡约"等问题,从新儒学的最高层次为乡里新秩序绘制了一幅内涵丰富的蓝图。这无疑给致力于乡村建设的士绅群体提供了精神支撑与理论先导。王先明文指出,清末"新政"中乡绅强占权力和资源,形成绅权"体制化"及绅民对立。国民政府欲借保甲制,打破乡绅专断,终未如愿。梁漱溟、晏阳初等或多传统色彩,或带西化倾向,试图从文化建设层面规划乡村发展。共产党以革命的选择,开辟了近代民族和乡村建设的胜利之路。江沛文论及近代转型期经济重构引发城乡失衡、移民潮、娼业痼疾、匪患、秘密结社等诸多社会问题,强调社会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是法治化。
-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社会问题
近代以来
中国
治理
19世纪末
世界历史性
西方列强
-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