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构建 被引量:7
1
作者 杨岚 陈晏清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12,共8页
作为后发型现代化的意义支撑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 ,其在现实中的发育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呼应 ,其理论的建构应自觉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文化的发育发展中汲取营养 ,研究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交集中 ,高起点、高速度、追赶型的现... 作为后发型现代化的意义支撑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 ,其在现实中的发育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呼应 ,其理论的建构应自觉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文化的发育发展中汲取营养 ,研究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交集中 ,高起点、高速度、追赶型的现代化的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按照社会哲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综合研究古今中外的有关思想资料 ,重建和高扬体现当代时代精神的中国人文精神 ,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精神 人类精神 社会哲学 后发型现代化 中国
下载PDF
试论王弼对儒道哲学的新思辨
2
作者 吴全兰 《贵州文史丛刊》 2003年第2期83-86,共4页
王弼融合儒道的新思辨一反汉代谶纬儒学对孔子的神化 ,把孔子改塑成崇尚“无”的富于无我、忘我精神的凡间圣人。他对《老子》、《周易》的研究 ,融合儒道 ,强调“以无为本” ,以自然之道取代《易经》象数派的神秘观点 ,把“天”解释为... 王弼融合儒道的新思辨一反汉代谶纬儒学对孔子的神化 ,把孔子改塑成崇尚“无”的富于无我、忘我精神的凡间圣人。他对《老子》、《周易》的研究 ,融合儒道 ,强调“以无为本” ,以自然之道取代《易经》象数派的神秘观点 ,把“天”解释为“道”所生成的自然形体 ,以“无”取代“天”的神圣权威 ,并为统治者设计了治国之道———“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哲学 道家哲学 孔子 '无' 玄学 王弼
下载PDF
墨家的语境及语用学思想 被引量:7
3
作者 关兴丽 《晋阳学刊》 2002年第1期63-67,共5页
中国古代墨家对语言的研究是十分深入的,其中语境思想是墨家语言研究的一个方面,正是其语境思想体现出墨家语言的特色:人文性和社会实践性,从而体现出语用学思想。
关键词 墨家 语境 语用学
下载PDF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合理性论证发微 被引量:2
4
作者 牛得青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2-124,共3页
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合理性论 证的主要发展阶段,阐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道德 原则合理性论证遇到的挑战,并从方法论转换的角度对集 体主义道德原则合理性论证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关键词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合理性 公有制 市场经济
下载PDF
论道德领域中的自由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黎玉琴 《广东社会科学》 2002年第1期19-25,共7页
本文认为 ,道德作为自由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常为人们所忽视。于是 ,提出了道德领域中三个方面的自由 ,第一 ,个人的行为符合他那个时代的主流道德理念及其法则所获得的自由 ;第二 ,个人的行为动机及其行为本身 ,出于道德法则规定的义... 本文认为 ,道德作为自由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常为人们所忽视。于是 ,提出了道德领域中三个方面的自由 ,第一 ,个人的行为符合他那个时代的主流道德理念及其法则所获得的自由 ;第二 ,个人的行为动机及其行为本身 ,出于道德法则规定的义务或责任而获得的自由 ;第三 ,个人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世界发生变革的时期 ,表现为否定现存道德的合法性 ,追寻应然的道德理念及其法则 ,进而获得自由。文章最后讨论了提出道德领域中三维自由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自由 自律 他律
下载PDF
论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中的意义和不足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全兰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4,共4页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对自然万物的关心、爱护。儒家对自然的态度具有浓厚的情感性、道德性和宗教性,对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它强调和谐,忽视对立;强调自然万物的...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对自然万物的关心、爱护。儒家对自然的态度具有浓厚的情感性、道德性和宗教性,对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它强调和谐,忽视对立;强调自然万物的伦理道德意义,忽视对自然规律的探求,因此难以激发人对自然的探索、改造和利用的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现代精神不易相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天人合一思想 人与自然 天人关系 矛盾 情感性 道德性 宗教性 伦理道德
下载PDF
《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评介
7
作者 李翔海 《理论与现代化》 1992年第12期38-40,共3页
青年学者李宗桂近期推出了一部新的力作《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一一中国文化出路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该书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的历程,特别是系统总结、反思了80年代文化讨论中的各派观点,对当代中国... 青年学者李宗桂近期推出了一部新的力作《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一一中国文化出路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该书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的历程,特别是系统总结、反思了80年代文化讨论中的各派观点,对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作了深入的成功的前瞻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 陕西人民出版社 当代中国文化 评介 青年学者 近代以来 80年代 现代化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哲学对自由主义的超越
8
作者 孟锐峰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5-57,共3页
马克思政治哲学和自由主义对于一些重大现实问题有着不同的价值关怀和立场。马克思政治哲学超越了自由主义的理论视野,提出了理想性的价值目标。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对自由主义的超越,批判了自由主义的理论局限性,... 马克思政治哲学和自由主义对于一些重大现实问题有着不同的价值关怀和立场。马克思政治哲学超越了自由主义的理论视野,提出了理想性的价值目标。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对自由主义的超越,批判了自由主义的理论局限性,揭示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实现人的解放、社会正义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论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解放 社会正义 自由人联合体
原文传递
有限空间的无限言说——清真寺之现象学诠释 被引量:8
9
作者 吴彩梅 马俊峰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2-75,139,共5页
本文主要通过对伊斯兰教的宗教与社会活动场所——清真寺之现象学诠释,展现出清真寺的独特的内在特质,并进一步揭示:它已成为穆斯林们生存的见证,从而构筑出有限空间的无限言说的生命体验方式,为持守住人之为人的理念,建构人道主... 本文主要通过对伊斯兰教的宗教与社会活动场所——清真寺之现象学诠释,展现出清真寺的独特的内在特质,并进一步揭示:它已成为穆斯林们生存的见证,从而构筑出有限空间的无限言说的生命体验方式,为持守住人之为人的理念,建构人道主义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真寺 穆斯林 存在 空间 言说
原文传递
2006年“第四届东方美学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进超 崔之进 张子程 《东方丛刊》 2007年第1期87-96,共10页
2006年10月3日至7日,由天津市美学学会、南开大学东方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东方美学国际学术会议在南开大学召开。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闻讯后为大会欣然题词。来自... 2006年10月3日至7日,由天津市美学学会、南开大学东方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东方美学国际学术会议在南开大学召开。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闻讯后为大会欣然题词。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的6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代表围绕多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探讨的主要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会议 东方美学 综述 审美文化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 南开大学 专业委员会 北京大学
原文传递
认识的社会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建成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17-19,共3页
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对认识的社会性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现综述如下: 一、怎样理解和揭示认识的社会性 一种观点认为,认识的社会性是与其自然性和个体性相对而言的。虽然人类活动离不开自然界,但它本质上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同... 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对认识的社会性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现综述如下: 一、怎样理解和揭示认识的社会性 一种观点认为,认识的社会性是与其自然性和个体性相对而言的。虽然人类活动离不开自然界,但它本质上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同时,认识固然是由具体的个人进行的,但任何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其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因素 社会演化 主体发展 评价性认识 社会需要原则 环境机制 事实性认识 社会认识论 社会选择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罗尔斯的“公平的正义”与福利国家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巴特尔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1-103,共3页
许多学者认为罗尔斯的"公平的正义"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哲学辩护,对此罗尔斯的态度较为复杂:起初他对这类说法并无明确表态,保持了沉默(抑或默认),但到了80年代末期,他极力强调说,福利国家与"公平的正义"是... 许多学者认为罗尔斯的"公平的正义"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哲学辩护,对此罗尔斯的态度较为复杂:起初他对这类说法并无明确表态,保持了沉默(抑或默认),但到了80年代末期,他极力强调说,福利国家与"公平的正义"是有区别的,甚至是冲突的。罗尔斯的理论把正义当作"分配"的正义无疑是对"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一种思想把握或理论回应,但是这种回应是以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性建构形式做出的。虽然二者同属"新自由主义",具有某种相近之处,但是它们至少在基本理念上有所区别,据此,罗尔斯得出财产所有的民主制是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选择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斯 公平的正义 福利国家
原文传递
简析罗尔斯思想研究的两种视角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亚琼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3-45,共3页
关于罗尔斯思想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诠释视角:一是指认罗尔斯致力于在哲学层面上建构一种正义理论,这种正义理论不仅是系统的,而且是全面的,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权威性;二是以罗尔斯思想指向的具体问题为着眼点,突出哲学分析在回答和... 关于罗尔斯思想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诠释视角:一是指认罗尔斯致力于在哲学层面上建构一种正义理论,这种正义理论不仅是系统的,而且是全面的,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权威性;二是以罗尔斯思想指向的具体问题为着眼点,突出哲学分析在回答和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的论证作用,从而彰显了罗尔斯思想的力量。导致上述两种视角不同的深层原因源于人们对政治哲学的理解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论 政治自由主义 政治哲学
原文传递
中国画与戏曲审美特征述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欣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29,共4页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有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体现着共同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写意"、"传神"以及"虚""实"相生等方面。对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这种密切联系进行系统研究,对于二者的艺术理论和艺...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有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体现着共同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写意"、"传神"以及"虚""实"相生等方面。对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这种密切联系进行系统研究,对于二者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均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中国戏曲 审美特征
原文传递
论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理性建构方式的转变
15
作者 李琦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3-56,共4页
从前期的《正义论》到后期的《政治自由主义》,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经历了从规范性的正义学说向政治的正义观念的转变,与之相对应,其理性建构的方式也发生了从道德建构主义向政治建构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与多元主义的影响和思维方式的... 从前期的《正义论》到后期的《政治自由主义》,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经历了从规范性的正义学说向政治的正义观念的转变,与之相对应,其理性建构的方式也发生了从道德建构主义向政治建构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与多元主义的影响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的,标志着罗尔斯思想的发展和理论的进步,但并不意味着他所作的理论尝试都获得了成功。事实上,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体系和政治建构主义方式仍然有缺失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斯 理性建构方式 道德建构主义 政治建构主义
原文传递
论哈贝马斯对道德规范的建构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前苗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37,共4页
哈贝马斯把道德规范视为一种主体间性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道德规范进行建构:一是在先验层面上,渗透重建后的理性即交往理性于道德规范之中,矫正其中的强制性关系和被扭曲部分;二是在现实层面上,通过相互作用建立理想的主体间性结构,... 哈贝马斯把道德规范视为一种主体间性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道德规范进行建构:一是在先验层面上,渗透重建后的理性即交往理性于道德规范之中,矫正其中的强制性关系和被扭曲部分;二是在现实层面上,通过相互作用建立理想的主体间性结构,依据角色结构的发展促使个体道德资质的形成,凭借原则提供道德依据和资源。哈贝马斯对道德规范的如此建构,确保了道德规范的可论证性和实践有效性,使道德问题重新诉诸一种更完善化的理性观念,最终使道德自我与相关他者实现内在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道德规范 交往理性 相互作用 角色 原则
原文传递
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来看人的本质思想的规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钟彬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6-88,共3页
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马克思对之的追问一生都没有停止探索,而且其追问本身也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步清晰的过程。人的本质从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规定是马克思水到渠成的思想结晶。这一规定亦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马克思对之的追问一生都没有停止探索,而且其追问本身也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步清晰的过程。人的本质从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规定是马克思水到渠成的思想结晶。这一规定亦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物质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人的本质的实现亦是在马克思描绘共产主义图景的过程中逐步显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共产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