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肯定美学的论证 被引量:14
1
作者 薛富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肯定美学对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均极有价值,然其自身尚不成熟。艾伦.卡尔松为肯定美学提供了三种证明,即适当性证明、范畴创造证明和综合证明,是对肯定美学独特、系统和富有启发性的说明。这是从认识论角度解决价值论的尝试。以认识论解... 肯定美学对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均极有价值,然其自身尚不成熟。艾伦.卡尔松为肯定美学提供了三种证明,即适当性证明、范畴创造证明和综合证明,是对肯定美学独特、系统和富有启发性的说明。这是从认识论角度解决价值论的尝试。以认识论解决价值论问题本身存在逻辑困难,卡尔松的三个证明亦均嫌主观,故而并不成功。立足当代环境哲学,生态学证明论证整体自然之审美价值,内在价值证明论证微观自然对象之审美价值,二者结合,正可构成关于自然审美价值根源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定美学 卡尔松(Allen Carlson) 生态学证明 内在价值证明
下载PDF
文化契合、文化融合与文化重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南湜 《理论视野》 CSSCI 2009年第1期9-11,共3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和历史性实践,始终是当今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们本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理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和历史性实践,始终是当今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们本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理分析和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刊特邀了四位学者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特点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品格等问题,进行深入探析,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意蕴 文化重建 文化融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学术界 契合 思想理论
下载PDF
艾伦·卡尔松论人类影响环境的审美欣赏
3
作者 薛富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4-193,共10页
艾伦·卡尔松分别讨论了人类影响环境的三种个案:现代化大农业的核心理念是理性设计下的功能适应,人们应当学会欣赏现代化大农业的宏大形式美与功能表现性;环境艺术由于根本地改变了自然对象、环境的自然审美特性,因此是对自然的一... 艾伦·卡尔松分别讨论了人类影响环境的三种个案:现代化大农业的核心理念是理性设计下的功能适应,人们应当学会欣赏现代化大农业的宏大形式美与功能表现性;环境艺术由于根本地改变了自然对象、环境的自然审美特性,因此是对自然的一种审美冒犯;日本园林不仅尽力仿自然之形,也努力呈现自然的本质与理想的自然状态,所以,成功地处理了艺术与自然之关系,使人易于欣赏。卡尔松在此呈现了处理天人关系的两种思路——"追随艺术"与"追随自然",并以后者为理想典范。人类影响环境应当是综合了天人二端,而以自然为主导的环境类型,它为人类环境正确处理天人关系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伦·卡尔松 人类影响环境 农业景观 环境艺术 日本园林
下载PDF
“消费社会”的解读路径:马克思的视角及其意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观的方法论缺陷谈起 被引量:8
4
作者 唐正东 王新生(评点人)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64,共7页
鲍德里亚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在建构其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时,只把消费社会当作一个客观的事实来看待,在方法论上拘泥于非历史性的社会学方法,无法进入马克思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视域。这直接导致了他们不能准确地把握批判... 鲍德里亚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在建构其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时,只把消费社会当作一个客观的事实来看待,在方法论上拘泥于非历史性的社会学方法,无法进入马克思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视域。这直接导致了他们不能准确地把握批判和超越消费社会的路径。马克思在《巴黎手稿》时期由于撇开了对生产过程的正面分析而直接进入到对财富分配领域的批判性研究,因而还不具备历史地分析消费过程的思想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界定了生产过程对消费过程的决定性,但对消费过程本身有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经过19世纪50年代初期的思想过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不仅从资本统治模式的复杂性的角度,深刻地指出了消费过程对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性,而且最终还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发展性的角度,阐释了由消费过程所滋生的观念拜物教的消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 生产过程
原文传递
儒家生态文化的思想与实践 被引量:10
5
作者 乔清举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18,共6页
关键词 生态文化 思想与实践 儒家 天人合一论 生态良知 实践规范 民间习俗 境界论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根基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新生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2-29,共8页
当前我国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配不公,二是国有资产的非法流失。前一问题根源于市场自发调节机制与国家干预机制之间的协调失衡,后一问题则根源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有矛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对市场行... 当前我国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配不公,二是国有资产的非法流失。前一问题根源于市场自发调节机制与国家干预机制之间的协调失衡,后一问题则根源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有矛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对市场行为的政治调控,但这一调控有其限度。在着力培育以非经济性社团为主体的社会中间结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民社会的自我救治功能,将不仅有利于公平正义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结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正义 社会转型 市民社会 市场调节 国家调节
原文传递
“复归”论的文化意蕴与理论局限--以梁漱溟中西文化观为例
7
作者 李翔海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8-62,共5页
梁漱溟是近代以来"复归"论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一定意义上,"复归"论不仅在中国文化的困厄时期卓越地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生命力,而且亦从特定的角度凸显了中国文化的理论特质与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发展演进之现... 梁漱溟是近代以来"复归"论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一定意义上,"复归"论不仅在中国文化的困厄时期卓越地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生命力,而且亦从特定的角度凸显了中国文化的理论特质与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发展演进之现代历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复归"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虽曾以偏颇的形式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今天,我们对于其中所包含的一元文化观与"中国文化中心论"所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则需高度警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中西文化观 “复归论” 中国文化中心论 局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