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学体式与性别文化谈词体的弱德之美 被引量:17
1
作者 叶嘉莹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0-106,共7页
本文着重从文学体式的形式、节奏及其所产生的语境,以及性别文化论析了词体的弱德之美。词体的弱德之美,是感情上的承受与压抑中的坚持,是弱而有德。而词体的抑扬顿挫,吞吐低回,适合表现弱德之美。
关键词 词体 弱德之美 文学体式 性别文化 儒家传统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感特质 被引量:9
2
作者 叶嘉莹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8-115,共8页
古今中外,诗歌都注重形象与情意的结合。西方的文学理论更注重表达的技巧,把形象与情意的关系分别得非常仔细,像明喻(Simile)、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象征(Symbol)等。而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在于兴发感动的作用,赋、比、... 古今中外,诗歌都注重形象与情意的结合。西方的文学理论更注重表达的技巧,把形象与情意的关系分别得非常仔细,像明喻(Simile)、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象征(Symbol)等。而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在于兴发感动的作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就很好地概括了中国诗歌形象与情意之间的这种关系。中华古典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诗歌的感发生命,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的宝贵特质,也是中国诗歌最美妙的地方。吟诵是得窥中国古典诗歌之美的重要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美感特质 兴发感动 赋比兴 吟诵
下载PDF
从性别与文化谈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下) 被引量:4
3
作者 叶嘉莹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05-208,共4页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评赏标准。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男性词作风格演化之影响;第二,政治与社会风习之改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男性对妇女写作之观念的转变...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评赏标准。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男性词作风格演化之影响;第二,政治与社会风习之改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男性对妇女写作之观念的转变和妇女写作观念之转变;第三,男女两性在心理与智力等方面之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与文化 女性词作 美感特质
下载PDF
从性别与文化谈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上) 被引量:3
4
作者 叶嘉莹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06-110,共5页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评赏标准。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男性词作风格演化之影响;第二,政治与社会风习之改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男性对妇女写作之观念的转变...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评赏标准。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男性词作风格演化之影响;第二,政治与社会风习之改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男性对妇女写作之观念的转变和妇女写作观念之转变;第三,男性与女性在心理与智力等方面之分别和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与文化 女性词作 美感特质
下载PDF
用中华诗词影响世界 被引量:1
5
作者 叶嘉莹 《国际人才交流》 2018年第11期27-27,共1页
叶嘉莹教授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其间先后被聘为台湾大学专任教授、台湾淡江大学及辅仁大学兼任教授;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 叶嘉莹教授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其间先后被聘为台湾大学专任教授、台湾淡江大学及辅仁大学兼任教授;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诗词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北京辅仁大学 终身教授 世界 台湾大学 中国古典文学 皇家学会
下载PDF
叶嘉莹:中华诗词在文明互鉴中发挥何种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道正 叶嘉莹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第5期I0004-I0004,1-4,共5页
“诗言志,歌永言”,绵延数千年的中华诗词,在中华民族文化亲缘关系上有着特别意义。中国文字具有独体单音和单音四声的独有特征,这使得诗词具备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且其用典用韵,庞杂深远。中华诗词美在何处?其传播如何突破文化鸿... “诗言志,歌永言”,绵延数千年的中华诗词,在中华民族文化亲缘关系上有着特别意义。中国文字具有独体单音和单音四声的独有特征,这使得诗词具备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且其用典用韵,庞杂深远。中华诗词美在何处?其传播如何突破文化鸿沟,促进文明互鉴?98岁的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就此进行解读。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歌永言 诗言志 用韵 中华诗词 中华古典文化 单音 文化鸿沟
下载PDF
从西方文论与中国诗学谈李商隐诗的诠释与接受 被引量:4
7
作者 叶嘉莹 刘靓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8,共25页
李商隐的诗是以难懂出名的,有关《锦瑟》的解说更是众说纷纭。至于解说的方法、角度,可以结合中国诗学,可以运用西方文论,可以论诠释,可以谈接受。不过,读诗最重要的是"诗可以兴",是这个诗歌的生命,给了你什么样的兴发感动,... 李商隐的诗是以难懂出名的,有关《锦瑟》的解说更是众说纷纭。至于解说的方法、角度,可以结合中国诗学,可以运用西方文论,可以论诠释,可以谈接受。不过,读诗最重要的是"诗可以兴",是这个诗歌的生命,给了你什么样的兴发感动,这才是最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瑟》 李商隐 诠释 接受 兴发感动
下载PDF
从中国诗论之传统及诗风之转变谈钱钟书《槐聚诗存》的评赏(下) 被引量:2
8
作者 叶嘉莹 刘靓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0,共7页
从诗歌的理想境界来说,陶渊明的诗,真是一任自然,从来不争,一字一句不跟人争胜,都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可是杜甫,有一种争胜之心。我认为,人一有争胜之心,就永远是落入了第二等。钱钟书现在是读少陵诗“有触余怀”,第一首中他说... 从诗歌的理想境界来说,陶渊明的诗,真是一任自然,从来不争,一字一句不跟人争胜,都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可是杜甫,有一种争胜之心。我认为,人一有争胜之心,就永远是落入了第二等。钱钟书现在是读少陵诗“有触余怀”,第一首中他说“才竭只堪耽好句”,是说你才华有所不足了,才在字句上争胜,才在“绣肇错彩赌精工”,即在这个词句、辞藻的刻画来斗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聚诗存》 钱钟书 理想境界 陶渊明 自然 诗歌 杜甫 余怀
下载PDF
中西文论视域中的“赋、比、兴” 被引量:30
9
作者 叶嘉莹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116-122,共7页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与西方在"形...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与西方在"形象与情志关系"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的诗歌创作多出于理性的安排,从而降低了"兴"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而成为不重要的一环,其八种"情志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仅类于中国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的"比"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中西文论 物象与事象 心物关系
下载PDF
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叶嘉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5-84,共10页
本文用具体的诗例对杜甫诗歌在写实中的象喻性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这里的“象喻”指的是诗歌中的情意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诗人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将对外物的认识分为感知、感动和感发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的诗歌内容... 本文用具体的诗例对杜甫诗歌在写实中的象喻性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这里的“象喻”指的是诗歌中的情意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诗人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将对外物的认识分为感知、感动和感发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的诗歌内容也可以分为感觉、感情和志意三个层次。杜甫诗歌的象喻性主要体现为他在物象之中表达了一种理念,即诗歌内容的第三个层次——志意,而这种表达是杜甫的人格与志意的自然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写实 象喻 感发 志意
下载PDF
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叶嘉莹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8-64,共7页
《红楼梦》中的诗词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类是通过拆字、谐音等手法预先介绍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暗示的性质;一类是配合书中角色的性格命运,模拟角色的声情口吻抒发角色自我的感慨;还有一类就是作者借着对于小说的预言,果然写出作者内心深... 《红楼梦》中的诗词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类是通过拆字、谐音等手法预先介绍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暗示的性质;一类是配合书中角色的性格命运,模拟角色的声情口吻抒发角色自我的感慨;还有一类就是作者借着对于小说的预言,果然写出作者内心深处一份真正的感情与悲慨。前两类作品或技法工巧,或贴切惟肖,而以艺术成就而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要推属第三类作品,它们真实地表现了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真正动机与内心情感。作为小说中的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但把它放在中国大诗人、大词人中去衡量,就不能说它是很好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诗词 小说诗词 正统诗词
下载PDF
约会一场浅“吟”低“诵”“穿越”千载情韵诗词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嘉莹 王一澜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2年第3期9-14,共6页
王一澜(以下简称王):叶先生作为诗词研究的名家,可否为当今读者推荐诗词研究的入门书籍? 叶嘉莹(以下简称叶):要想做古典诗词研究,真正人到诗词研究的门里去,不能光靠读哪本书。因为诗词的人门之法不在书中,而在吟诵中。
关键词 诗词研究 韵诗 约会 叶嘉莹 简称 古典
下载PDF
论清代词史观念的形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叶嘉莹 《河北学刊》 2003年第4期122-129,共8页
本文通过历代对词体的理论反思之过程 ,论述了由清代周济提出的“词史”这一观念的形成因素。这些因素有很多 ,主要是词体本身的美感特质的因素、词体演进过程中明朝至清朝的世变因素以及周济作为史学家的背景因素等。
关键词 词史 清代 美感特质 周济
下载PDF
从中国诗论之传统及诗风之转变 谈钱钟书《槐聚诗存》的评赏(中) 被引量:1
14
作者 叶嘉莹 刘靓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1,共8页
下面我们就以黄庭坚和杨万里两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为例,从具体的诗来看一下宋诗的特色,之后再来看钱钟书本人诗的特色。首先,我们先举一首诗来看黄庭坚诗的特色。黄庭坚有一首诗题目是《寄黄几复》,是写给他的朋友黄几复的,我们一起来... 下面我们就以黄庭坚和杨万里两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为例,从具体的诗来看一下宋诗的特色,之后再来看钱钟书本人诗的特色。首先,我们先举一首诗来看黄庭坚诗的特色。黄庭坚有一首诗题目是《寄黄几复》,是写给他的朋友黄几复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聚诗存》 钱钟书 诗风 传统 诗论 中国 黄庭坚 杨万里
下载PDF
从西方文论看李商隐的几首诗 被引量:6
15
作者 叶嘉莹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48,共14页
李商隐《燕台》四首色泽凄艳、情调迷离。其诗用西方文论的术语来称,是一种客观的投影,是一种外观的形象,但又与作者的情意有相当的关联。要了解并把握其诗歌,必须先有一个与诗人接近的心灵,然后才可进入他的心灵的梦幻境界之中。李商... 李商隐《燕台》四首色泽凄艳、情调迷离。其诗用西方文论的术语来称,是一种客观的投影,是一种外观的形象,但又与作者的情意有相当的关联。要了解并把握其诗歌,必须先有一个与诗人接近的心灵,然后才可进入他的心灵的梦幻境界之中。李商隐的诗不可牵强比附,去做指实的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燕台》 西方文论
下载PDF
阅读视野与诗词评赏 被引量:4
16
作者 叶嘉莹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89-293,共5页
西方学者伽达默尔及姚斯曾提出过文学阐释中的"阅读视野"问题,这对中国古典诗词阅读与评赏亦有启发。赏析古典诗词作品,首先要在结合个人视野和历史视野的"合成视野"下,对它有正确无误的理解;然后还需在理论的视野... 西方学者伽达默尔及姚斯曾提出过文学阐释中的"阅读视野"问题,这对中国古典诗词阅读与评赏亦有启发。赏析古典诗词作品,首先要在结合个人视野和历史视野的"合成视野"下,对它有正确无误的理解;然后还需在理论的视野下,对它进行理性的研究与反思;而与此同时,一个集历代对此作品评赏之大成的历史性视野也必不可少。另外,对于每个人来说,阅读视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自己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进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视野 合成视野 衍义 期待视野 历史性的阅读 潜能
下载PDF
女性语言与女性书写——早期词作中的歌伎之词(中) 被引量:5
17
作者 叶嘉莹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345-349,共5页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早期词作中的歌伎之词之美感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述主要围绕女性语言与女性书写展开:“女性语言”是指女性之词在语言中所表现的女性之内容情思;“女性书写”则是指女性在从事词之写作时所表现的写作方...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早期词作中的歌伎之词之美感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述主要围绕女性语言与女性书写展开:“女性语言”是指女性之词在语言中所表现的女性之内容情思;“女性书写”则是指女性在从事词之写作时所表现的写作方式与风格。通过对词例的分析认为,第一类文层次较低的歌伎所写之歌词。因其“男性书写”格式之习染与约束较少,表现为生动变化而赋予本真的生命之感发;第二类与文士往来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歌伎之词,则因受到文士们“男性写作”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双性的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与文化 女性语言 女性书写 歌伎之词
下载PDF
女性语言与女性书写——早期词作中的歌伎之词(上) 被引量:3
18
作者 叶嘉莹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72-276,共5页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早期词作中的歌伎之词之美感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述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女性语言与女性书写。通过对具体词例的分析认为,第一类文化层次较低的歌伎所写之歌词,因其“男性书写”格式之习染与约束较少,表...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早期词作中的歌伎之词之美感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述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女性语言与女性书写。通过对具体词例的分析认为,第一类文化层次较低的歌伎所写之歌词,因其“男性书写”格式之习染与约束较少,表现为生动变化富于本真的生命之感发;第二类与文士往来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歌伎之词,则因受到文士们“男性书写”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双性的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与文化 女性语言 女性书写 歌伎之词
下载PDF
从中国诗论之传统与诗风之转变谈《槐聚诗存》之评赏 被引量:2
19
作者 叶嘉莹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共7页
从中国诗论之传统与诗风之转变来看,钱锺书《槐聚诗存》自有其特色。钱氏论诗虽有通观古今的眼光与识见,但他自己的诗作则因气禀所近,乃以一己之才情智力学识为诗,以使事用典及偶对之工巧取胜,精工锻炼虽然有余,而略欠博大浑涵发扬流畅... 从中国诗论之传统与诗风之转变来看,钱锺书《槐聚诗存》自有其特色。钱氏论诗虽有通观古今的眼光与识见,但他自己的诗作则因气禀所近,乃以一己之才情智力学识为诗,以使事用典及偶对之工巧取胜,精工锻炼虽然有余,而略欠博大浑涵发扬流畅之致,终不免落入宋诗之作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传统 诗风转变 钱锺书 《槐聚诗存》
下载PDF
“春蚕梦”与“簪花照镜”中的人生体悟——古生物学家石声汉先生两组词作赏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叶嘉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1-13,共13页
石声汉先生是国内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和古农学家,其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他以对自然科学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现象的细微观察,并融入自己的人生遭际,参以对世界发展变化的理解,以诗人独有的情怀,观物注情,联类不尽,情动于中而发乎诗词,... 石声汉先生是国内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和古农学家,其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他以对自然科学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现象的细微观察,并融入自己的人生遭际,参以对世界发展变化的理解,以诗人独有的情怀,观物注情,联类不尽,情动于中而发乎诗词,必然是自己人生之镜鉴,命运之呼喊。本文着重分析了石声汉先生《荔尾词存》中咏蚕及簪花照镜的词作,通过缜密的剖析,指出这是作者自己的生命体悟,是用自己对人生、对科学、对世界的沉重而不容旁贷的责任感谱写的生命赞歌,是真正的科学家的精神和高尚品德的表现。石声汉先生词作的成就向世人昭示了一个真理:从事自然科学应该有扎实的传统文化作基础,才有可能登上科学大山的巅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声汉 诗词 咏蚕 簪花照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