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7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项关于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特点的研究──对南开大学部分新生的开放式调查报告 被引量:2
1
作者 乐国安 崔芳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2-27,共6页
一项关于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特点的研究──对南开大学部分新生的开放式调查报告乐国安,崔芳一、前言在当今社会心理学界,自我概念(SecfConcept)已经和正在吸引着愈来愈多的关注和研究。事实上,从本世纪40年代以来,这... 一项关于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特点的研究──对南开大学部分新生的开放式调查报告乐国安,崔芳一、前言在当今社会心理学界,自我概念(SecfConcept)已经和正在吸引着愈来愈多的关注和研究。事实上,从本世纪4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就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概念 大学新生 开放式 南开大学 理性自我 中国大百科全书 类型分布 认识和评价 女大学生 理想自我
下载PDF
社会政策变革:一个认知社会学分析框架的提出
2
作者 柳静虹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4-239,共16页
变革是政策研究的一个经典议题。本文尝试在认知社会学视域下发展一种解释社会政策变革的认知分析方法,探究变革背后政策的认知过程,明晰政策变革的内在逻辑。长期以来,政策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变革的外生解释,倾向政策的内稳态假设,对变... 变革是政策研究的一个经典议题。本文尝试在认知社会学视域下发展一种解释社会政策变革的认知分析方法,探究变革背后政策的认知过程,明晰政策变革的内在逻辑。长期以来,政策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变革的外生解释,倾向政策的内稳态假设,对变革的内生性根源的思考相对受限。认知社会学为解释政策的变革提供了一个前沿“解题”思路:政策变革基于众多缘由,但变革必然通过政策的认知调整来实现。基于此,本文发展了聚焦政策认知过程的认知分析框架,从理论立场、基本假设和分析要素三方面进行具体的理论提出。政策认知分析框架为政策变革研究提供了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其边际贡献在于将政策变革理论拓展为一种聚焦社会制度反身性的社会理论,阐明社会政策作为社会的认知系统及其对现实赋意的多极建构,揭示了政策变革伴随的政策认知过程动态。本文对政策认知过程的关注,也为理解政策变革与其思想、话语转变之间的关联提供了一个衔接的理论观点,为发展政策的强认知分析方法提供了一个讨论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革 社会政策 认知分析 认知社会学
下载PDF
“服务学习”对于志愿者培训体系建立的启示——以南开大学“服务学习”课程为例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翠翠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49-53,共5页
志愿者活动的兴起,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备的志愿者培训机制。而学生作为志愿者群体的主要支柱,建立起学校志愿者培训体系将更加推动整个志愿者体系的发展。"服务学习"理念有助于改善志愿者培训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学校中开设... 志愿者活动的兴起,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备的志愿者培训机制。而学生作为志愿者群体的主要支柱,建立起学校志愿者培训体系将更加推动整个志愿者体系的发展。"服务学习"理念有助于改善志愿者培训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学校中开设的"服务学习"课程可以帮助志愿者培训澄清服务理念、规范培训内容、完善培训考核制度,发展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成为完善志愿者培训机制的有效助力,并且给予志愿者培训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学习 志愿者培训
下载PDF
探究连锁型学生社团中行动与制度相脱节的原因——以南开大学DK社团为例
4
作者 谭宏泽 《青年与社会(下)》 2013年第2期109-110,共2页
本文以连锁-分支型社团中行动与制度相脱节的原因为研究对象,以南开大学DK社团为例,由组织的外部组织场域、内部组织成员身份认同和组织成员目标认同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并适当引入动态决策过程分析。阐明了该类组织经由“变种”、... 本文以连锁-分支型社团中行动与制度相脱节的原因为研究对象,以南开大学DK社团为例,由组织的外部组织场域、内部组织成员身份认同和组织成员目标认同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并适当引入动态决策过程分析。阐明了该类组织经由“变种”、“选择”、“保留”三种方式形成了组织行动与组织制度相脱节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锁-分支型社团 组织场域 身份认同 目标认同
下载PDF
大学排名对高校影响的社会学分析——基于布迪厄场域、资本理论的探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乐国林 张丽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5年第3期37-39,52,共4页
近几年出现的给大学排名的多种现象加剧了高校之间在高等教育场域中的位置变换和因位置变动而引起的社会效果,比如:排名影响社会受众对各大学认知与认同的变化,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与质量。排名的层化作用将对社会中教育资源和教... 近几年出现的给大学排名的多种现象加剧了高校之间在高等教育场域中的位置变换和因位置变动而引起的社会效果,比如:排名影响社会受众对各大学认知与认同的变化,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与质量。排名的层化作用将对社会中教育资源和教育资本流向、流量产生影响,排名的变化牵连着各个大学维持和获取不同资本能力的强弱。然而,如今中国的大学排名刚刚起步,还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合理性、不科学性。这样的排名在型塑一个良性竞争、层次有序、资本结构合理的充满意义的“社会小世界”(场域)上尚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排名 高校 社会学 布迪厄 场域理论 资本理论 教育资源 教育评估
下载PDF
制度空间与运作要素:民国时期大学教师破格聘任的特点及启示
6
作者 王处辉 高天宇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8,共13页
民国时期大学教师破格聘任制度是指对未达到任职大学教师所需的文凭门槛,但有足够任职能力者如何得到聘任的制度安排。破格聘任对象主要包括大学以下学历者、游学未获学历者、科举秀才者三类。这个时期中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大学所颁... 民国时期大学教师破格聘任制度是指对未达到任职大学教师所需的文凭门槛,但有足够任职能力者如何得到聘任的制度安排。破格聘任对象主要包括大学以下学历者、游学未获学历者、科举秀才者三类。这个时期中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大学所颁布的教师资格法规及其对教师聘任权的规定,均为文凭不足者被破格聘任为大学教师留有适量制度空间。在运作层面,新式人才匮乏是破格聘任制度的外在人才市场环境要素,施聘者公心选才与受聘者的学术能力是破格聘任制度良性运作的内在要素,社会关系资本是破格聘任制度运作过程中的中介要素,大学拥有的学术权力及与其适配的行政权力是破格聘任得以实现的制度要素。破格聘任制度为特殊人才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渠道,避免了选聘制度刚性化可能会将一些特殊人才排斥在外的弊端。民国时期大学教师破格聘任的制度与实践对当今中国高等院校选拔及破格聘任特殊人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格聘任 制度空间 运作要素 大学教师 民国时期
下载PDF
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议题及其理论拓展
7
作者 王星 王雪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2,共11页
“技能型社会”作为本土原创性概念尤其需要关注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特色议题,这是其能否有效解释中国现实问题的关键。在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社会”角色定位、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分割,以及城乡分化是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 “技能型社会”作为本土原创性概念尤其需要关注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特色议题,这是其能否有效解释中国现实问题的关键。在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社会”角色定位、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分割,以及城乡分化是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特色议题。从跨学科的“大职业教育主义”视角对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本土事实展开深入实证分析,才能从理论上丰富和充实“技能型社会”概念的适应性和解释力,也才能更好地从实践中探寻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本土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能型社会 体制分割 城乡分化 大职业教育主义
下载PDF
多元嵌入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8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共9页
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返乡回流,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该群体的返乡创业具有明显的社会嵌入特征,其创业行为包括创业意愿、创业决策、创业激情和创业模式在内,深受既有政策、文化环境及社会关系结构的影响。... 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返乡回流,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该群体的返乡创业具有明显的社会嵌入特征,其创业行为包括创业意愿、创业决策、创业激情和创业模式在内,深受既有政策、文化环境及社会关系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需要有针对性地构建一套更为全面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正式社会支持,以乡村社区为供给主体的准正式社会支持和以社会组织、家庭亲友等社会关系网络为供给主体的非正式社会支持。这三种社会支持各有所长,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套以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为特色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在此社会支持体系的助推下,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返乡创业之路更为顺畅,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更具蓬勃发展之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社会嵌入 返乡创业 社会支持
下载PDF
我国社会政策公平性的理论思考与提升路径
9
作者 关信平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120,共8页
维护和提高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是社会政策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需要通过社会政策助力共同富裕,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政策的公平性。这是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任务。其重要性体现在公平性是由社会政策... 维护和提高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是社会政策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需要通过社会政策助力共同富裕,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政策的公平性。这是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任务。其重要性体现在公平性是由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公共资源的性质、人民群众的诉求等方面决定的,并且在社会政策水平提升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新要求下公平性显得更加重要。其复杂性则体现在公众对公平性理解的差异、主体责任的复杂、运行机制的多样、社会政策目标与功能泛化以及社会政策公平性标准的复杂等方面。在过去20多年里我国社会政策的公平性有了较大提升,但目前在公共资金支出、服务提供水平和待遇获得水平等方面的均衡性仍存在不足。其原因既包括历史遗留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也有对公平性重视不够等主观原因。对此,首先要确定提高社会政策公平性的基本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社会政策的主体责任和资源供给体制,努力缩小社会政策的城乡差异与地区差异,重点加强和提升基础性民生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政策体系整合,通过社会政策各个领域的具体行动去积极提升社会政策的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策 公平性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新时期我国不确定性挑战下的社会政策研究转型
10
作者 关信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02,180,共9页
不确定性是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能力不足的表现,具有普遍性、相对性与发展性特点。社会科学因其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因而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但迄今为止社会科学在应对不确定性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不确... 不确定性是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能力不足的表现,具有普遍性、相对性与发展性特点。社会科学因其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因而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但迄今为止社会科学在应对不确定性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增大,将会给社会政策的运行与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为此,应该从以下多方面扩展社会政策研究的视角、内容与方法,以应对新的不确定挑战:其一,要进一步突出社会政策研究中的价值引领;其二,进一步重视社会政策的预测性和对策性研究;其三是加强社会政策复杂理论模型研究;其四是提升社会政策研究的动态性视角;其五是进一步加强社会政策学科建设与学科间的交叉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策 不确定性 新时期
下载PDF
“如何做社会理论研究”圆桌研讨纪要
11
作者 孙菲 姜利标 +8 位作者 陈涛 迟帅 李钧鹏 刘拥华 孙飞宇 王建民 王赟 张巍卓 郑作彧 《学术评论》 2024年第2期20-46,共27页
时间:2024年2月25日形式:线上会议主持人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议。本次研讨会主题是“如何开展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理论作为社会学学科延续和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相较于成熟的社... 时间:2024年2月25日形式:线上会议主持人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议。本次研讨会主题是“如何开展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理论作为社会学学科延续和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相较于成熟的社会学定量抑或定性研究,社会理论研究并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可遵循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面对不同的知识传统,如何兼顾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进而提出我们这个时代有效的理论问题,以此回应社会发展之问,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理论研究 会议主持人 社会学学科 早上好 研讨会主题 研究理念 定性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
下载PDF
历史社会学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拓展与理论追求
12
作者 司文晶 宣朝庆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共8页
历史社会学是当前中国社会学的热点领域,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也为历史社会学的主题拓展提供了新方案。作为历史社会学的内嵌议题,现代化在当下阶段的思考需要落脚于对城乡中国的理解与诠释上。这一方面需要看到人的现代化和城市等级秩... 历史社会学是当前中国社会学的热点领域,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也为历史社会学的主题拓展提供了新方案。作为历史社会学的内嵌议题,现代化在当下阶段的思考需要落脚于对城乡中国的理解与诠释上。这一方面需要看到人的现代化和城市等级秩序下未来城乡的融合发展态势,另一方面需要从构建城乡叙事和城乡记忆的角度为现代化速度过快而引发的心灵危机提供解决方案。将以城乡中国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议题纳入历史社会学视域,有助于进一步打破城乡区隔,更快更好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社会学 中国式现代化 城乡中国
下载PDF
从合流到融合:新时代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关系建构
13
作者 朱健刚 刘文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28,共15页
社会工作从公益慈善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社会服务乃至社会变革范式,是世界近代慈善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由此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从历史同源到当代分立的变化。而在当代中国,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在经历了21世纪初社会... 社会工作从公益慈善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社会服务乃至社会变革范式,是世界近代慈善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由此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从历史同源到当代分立的变化。而在当代中国,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在经历了21世纪初社会领域的改革开放以后,走出了独立发展、各成体系的局面。但是新时代的公益慈善和社会工作都面临挑战,各自裂变后,专业社会工作和现代公益慈善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从合流走向融合的趋势。本文认为,新时代要实现这种融合,需要三个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共同富裕战略目标下共同发展的政治条件,二是资源多元条件下的资源得以合作的经济条件,三是双方行动者合作意愿达成的主观条件。基于新时代中国的现实情境,推动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应以发展为主题,使两者实现资源层面、社区层面、政策层面和机构层面的多层次融合。同时,我们也要规避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公信力风险、价值观风险和发展本身的系统风险,通过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发展,形成新的公益共同体,实现社会自治和社会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慈善 社会工作 融合 建构 新公益共同体
下载PDF
生活方式的东西差异: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路径再认识
14
作者 杜鹏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2,共8页
农村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区域的农民以不同的条件参与这个过程,并形成了富有差异的生活方式。因为市场区位条件不同,无论从生活动力还是生活空间的维度看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农村因其本地工业化的市... 农村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区域的农民以不同的条件参与这个过程,并形成了富有差异的生活方式。因为市场区位条件不同,无论从生活动力还是生活空间的维度看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农村因其本地工业化的市场参与模式,形成了压力释放型的生活方式;中部农村因其跨区域流动的市场参与模式,形成了压力集聚型的生活方式;而西部农村则在本地维持型的低度市场参与模式下,形成了压力缺失型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区域差异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过程的非线性特征,通过中观分析展现农民生活逻辑的多样性,有助于从政策层面具体有效地回应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东西差异 现代化 乡村社会
下载PDF
技术与社会:现代化与现代性反思的基点
15
作者 张震 《天府新论》 2024年第1期57-65,共9页
不同于李约瑟发掘中国传统技艺的科学基因而主张技术自然进化的西方道路,白馥兰看到了传统技艺的社会文化意涵。不同社会与文明的技术都有自主建构的一面,军事、经济竞争压力与技术对话,影响着技术自主建构的空间尺度与强弱程度。近代... 不同于李约瑟发掘中国传统技艺的科学基因而主张技术自然进化的西方道路,白馥兰看到了传统技艺的社会文化意涵。不同社会与文明的技术都有自主建构的一面,军事、经济竞争压力与技术对话,影响着技术自主建构的空间尺度与强弱程度。近代中国在军事、经济竞争压力下,技术与社会的双重转型成为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目前,现代化已成为历史潮流与全球话语,但部分西方学者认为,技术从社会中脱嵌使得现代性充满危机,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与布鲁诺·拉图尔旨在反思现代性,使技术重新嵌入社会。基于中西古今经验,中国式现代化要构建技术与社会互嵌的学术话语与制度体系,技术引进要适应社会语境,技术创新及应用要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技术治理要重视民主化议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技术-社会双重转型 现代性 技术与社会互嵌
下载PDF
中国残障社会工作发展与趋势:基于理论变迁与模式转型的文献述评
16
作者 刘明波 徐岩 欧雪芳 《社会工作》 2024年第2期123-141,164-166,共22页
残障社会工作是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有效力量之一,梳理其理论发展脉络和模式变迁对提升残障服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残障社会工作理论变迁、实践模式转型后发现:残障模式转型带动残障社会工作理论视角迁移,重点表... 残障社会工作是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有效力量之一,梳理其理论发展脉络和模式变迁对提升残障服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残障社会工作理论变迁、实践模式转型后发现:残障模式转型带动残障社会工作理论视角迁移,重点表现为在问题视角与优势视角为主线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整合和变革。以此为契机,残障社会工作理论逐渐从个体取向转为系统取向,且更强调残障人士的主体性及能力。受此影响,我国残障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历经服务理念萌芽到行政性社会工作、再到协同性发展的转型,最终形塑出需求为本、社区为本和证据为本的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我国残障社会工作应进一步回应时代需要,构建更具整合性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可尝试从本土化、数字化和专业化方向再度突破,进而更好地与我国残疾人事业融合,共同推进残障群体服务事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障社会工作 残障模式 残障社会工作理论 残障社会工作实践
下载PDF
中国社会学重建的知识社会学考察——以1981年“南开班”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龙 《中国研究》 2021年第1期277-303,338-339,共29页
本文以1981年“南开社会学专业班”为例,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考察了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初的历史。研究发现: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初,新一代学人对社会学经典文本和前辈学人的知识传统相对缺乏系统了解,但其独特的优势在于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较... 本文以1981年“南开社会学专业班”为例,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考察了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初的历史。研究发现: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初,新一代学人对社会学经典文本和前辈学人的知识传统相对缺乏系统了解,但其独特的优势在于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在社会学知识的口头传授中,美国学者所代表的研究范式产生了相对较大的影响;新一代学人在学习之余已经开始尝试创造新知识,其知识生产的实践带有时代背景和所学课程的鲜明特征。本文认为,从取消到重建的历史过程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中国社会学的知识传统,并且预示了新的知识体系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史 知识社会学 学术与社会 学科重建
下载PDF
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双重关系伦理困境及其本土化调适——围绕“校园欺凌”的讨论
18
作者 蔺文钧 吕哲臻 《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2-78,共7页
随着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学校社会工作者进入校园开展各项专业服务。由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情境的特殊性,社会工作者在校园工作中容易陷入双重或多重关系的伦理困境。这类伦理问题随着实务的深入逐渐显现,并在中国... 随着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学校社会工作者进入校园开展各项专业服务。由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情境的特殊性,社会工作者在校园工作中容易陷入双重或多重关系的伦理困境。这类伦理问题随着实务的深入逐渐显现,并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表现得尤为突出。鉴于此,笔者期望通过深入剖析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中所遭遇的双重关系伦理挑战,提出本土化的伦理调适策略,从而为该领域内的实务发展提供更深刻理论见解和伦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 校园欺凌 伦理困境 双重关系 本土化调适
下载PDF
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 被引量:33
19
作者 杨心恒 刘豪兴 周运清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26,共13页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分析这个问题应遵守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一致性原则 ,使认识过程与历史过程和逻辑一致起来。个人是以角色的名义参与社会生活的。角色包括非人格化的职位和人格化的角色活动两个方面。角色人格...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分析这个问题应遵守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一致性原则 ,使认识过程与历史过程和逻辑一致起来。个人是以角色的名义参与社会生活的。角色包括非人格化的职位和人格化的角色活动两个方面。角色人格体系是社会的第一个体系。人格的核心要素是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外化为公开的和隐蔽的行为规范 ,价值规范体系是社会的第二个体系。规范通过权力制度化 ,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有四种 :承担人口繁衍的婚姻家庭制度、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的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教育科学制度、发挥领导和整合作用的政治制度。权力制度体系是社会的第三个体系。通过对以上三个社会体系及其有机联系的分析 ,从理论上完整地再现社会真实。这个理论可名之曰“角色—制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 角色 人格 价值 规范 权力 制度
下载PDF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53
20
作者 王鹏 侯钧生 《社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87,共18页
Emotions used to be treated as a boundary research area in sociology until about thirty years ago and since then, this area has stimulated an ever-growing interest from sociologists. Viewing emotions and emotional pro... Emotions used to be treated as a boundary research area in sociology until about thirty years ago and since then, this area has stimulated an ever-growing interest from sociologists. Viewing emotions and emotional processes as social phenomena rather than just mere instincts, sociologists have examined the social sources of emotions; applied theories of emotional processes to such domains as devi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or group solidarity; and discussed the effects of emotions on individual behaviors and social life. This review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in three areas of social sources of emotions, emotional socialization,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emotion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future trends in this line of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 情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