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学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解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苏国琛 刘瑞华 李弟灶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7-119,共3页
通过对3个国家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情况的实地考察,并与国内其他药学院校的横向比较,结合当前药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纳出各个中心的显著特色,总结出若干具有广泛借鉴、推广意义的先进做法,启迪今后深... 通过对3个国家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情况的实地考察,并与国内其他药学院校的横向比较,结合当前药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纳出各个中心的显著特色,总结出若干具有广泛借鉴、推广意义的先进做法,启迪今后深层次药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特色 实验室建设 药学
下载PDF
不同地域和季节蚕沙中DNJ含量差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朱旭东 毛雪冬 +2 位作者 郑斯齐 董襄朝 朱元元 《天津药学》 2011年第6期1-2,61,共3页
目的:探索因地域、季节以及品种的不同导致的蚕沙中DNJ含量的差异性,从而确定蚕沙采集的最佳时间及地区。方法:采用柱前芴甲氧羰酰氯(FMOC-Cl)衍生—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测定。结果:DNJ在0.008~0.08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 目的:探索因地域、季节以及品种的不同导致的蚕沙中DNJ含量的差异性,从而确定蚕沙采集的最佳时间及地区。方法:采用柱前芴甲氧羰酰氯(FMOC-Cl)衍生—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测定。结果:DNJ在0.008~0.08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2.9%。蚕沙最佳采集时间为秋季,最佳采集地点为广西。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以推广为桑叶、蚕沙及相关产品中DNJ的一般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蚕沙 1-脱氧野尻霉素(DNJ)
下载PDF
组织工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控制释放 被引量:2
3
作者 崔新爱 王玲 +1 位作者 孔德领 顾汉卿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8-773,共6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类调节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多肽,对组织和器官的再生和重塑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半衰期短而导致体内降解速度过快,从而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文中介绍了几种VEGF的控制释放体系,包括微球、纳米颗粒、水凝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类调节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多肽,对组织和器官的再生和重塑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半衰期短而导致体内降解速度过快,从而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文中介绍了几种VEGF的控制释放体系,包括微球、纳米颗粒、水凝胶、组织工程支架以及基因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它们对VEGF的控制释放有各自的优点,在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领域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球 纳米颗粒 水凝胶 组织工程支架
下载PDF
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抑制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药效比较 被引量:22
4
作者 吕紫薇 黄凯 +5 位作者 甘文华 高劭妍 杨波 赫连凯玥 李霄鹤 周红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118,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时期给予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对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的作用。方法:根据给药时间和给药时长,建立5类小鼠模型:炎症时期给药模型、纤维化早期预防给药模型、纤维化早期治疗模型、纤维化晚期治疗模型和全程给药模型,分... 目的:比较不同时期给予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对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的作用。方法:根据给药时间和给药时长,建立5类小鼠模型:炎症时期给药模型、纤维化早期预防给药模型、纤维化早期治疗模型、纤维化晚期治疗模型和全程给药模型,分别检测炎症指标和纤维化指标。结果:(1)抗炎抗氧化评估: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均能降低炎症细胞数目,抑制炎症因子分泌。吡非尼酮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4的抑制效果较好(P<0.01),尼达尼布对IL-6、IFN-γ的抑制作用较好(P<0.05)。吡非尼酮可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1),而尼达尼布可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P<0.01)。(2)肺组织胶原含量检测:在纤维化早期治疗模型、纤维化晚期治疗模型、全程给药模型中,尼达尼布对羟脯氨酸的抑制作用均优于吡非尼酮(P<0.05)。而吡非尼酮在纤维化早期预防给药模型中对羟脯氨酸的抑制作用较好(P<0.01)。(3)肺组织病理学评价: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均可减少肺组织炎症浸润和纤维化面积,抑制效果对比结果同胶原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在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模型中,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均具有抗炎、抗氧化及抗肺纤维化作用,其中吡非尼酮在预防给药模型中作用效果更优,尼达尼布在早期、晚期和全程治疗模型中作用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吡非尼酮 尼达尼布 炎症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体外抗肺纤维化作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甘文华 黄凯 +4 位作者 吕紫薇 高劭妍 苏程程 李霄鹤 周红刚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70-1375,共6页
目的通过评价吡非尼酮、尼达尼布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FL1增殖、迁移、活化的抑制作用,在细胞层面研究对比现有肺纤维化上市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MTT、划痕、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评价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对TGF-β1/PDGF诱导的HFL... 目的通过评价吡非尼酮、尼达尼布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FL1增殖、迁移、活化的抑制作用,在细胞层面研究对比现有肺纤维化上市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MTT、划痕、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评价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对TGF-β1/PDGF诱导的HFL1增殖、迁移、活化的抑制作用。结果MTT、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均可抑制TGF-β1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其中尼达尼布效价高于吡非尼酮。抗活化实验中,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均能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标志物mRNA和蛋白的表达,作用相当,且均能抑制Smad3的磷酸化,抑制TGF-β/Smad3信号通路的活化,其中尼达尼布对Smad3磷酸化的抑制率为51%,吡非尼酮对Smad3磷酸化的抑制率为13%,尼达尼布抑制作用强于吡非尼酮。结论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均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活化,其中尼达尼布作用效价高于吡非尼酮,且对TGF-β/Smad3信号通路抑制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吡非尼酮 尼达尼布 成纤维细胞 细胞外基质 TGF-β/Smad3信号通路
下载PDF
建设特色鲜明的院系仪器平台的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2
6
作者 古建春 苏国琛 +1 位作者 谢春峰 李月明 《实验室科学》 2014年第2期188-190,共3页
仪器平台要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基于院系仪器平台的特点,南开大学药学院摸索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模式。从院系仪器平台的定位、建设;仪器的分类管理;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加强培训、监督、管理的方法;加强师资队... 仪器平台要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基于院系仪器平台的特点,南开大学药学院摸索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模式。从院系仪器平台的定位、建设;仪器的分类管理;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加强培训、监督、管理的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协同创新,提高仪器平台的创新能力等多角度的展示了药学院仪器平台建设的特点和优势。给兄弟院系或兄弟院校建设类似的仪器平台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该仪器平台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对新校区仪器平台的建设做出了规划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器平台 仪器管理 共享使用
下载PDF
PARs在IPF中的作用及其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7
作者 崔梦奇 任善发 +4 位作者 王明 高丹迪 肖婷 周红刚 杨诚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97-1001,共5页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治愈率低而死亡率很高,目前有效的治疗药物较为匮乏。蛋白酶激活受体(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s,PARs)的不可逆地激活对维持...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治愈率低而死亡率很高,目前有效的治疗药物较为匮乏。蛋白酶激活受体(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s,PARs)的不可逆地激活对维持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PARs的异常表达与活化可促进炎症和纤维化过程。因此,在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中,靶向PARs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该文介绍了PARs在促进特发性肺纤维化进程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并且总结了靶向PARs的抗肺纤维化药物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激活受体 特发性肺纤维化 靶向药物
原文传递
基于酪氨酸磷酸酶(PTP1B)的Ⅱ型糖尿病药物设计、合成和体外活性及毒性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卢骋 刘祥 +4 位作者 唐延婷 徐永学 仲威龙 孙涛 周红刚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酪氨酸磷酸酶PTP1B已被公认为治疗II型糖尿病药物的理想靶标蛋白.通过重组表达制备PTP1B蛋白及其蛋白质晶体,并尝试将其与768种小分子片段进行以结构为基础的筛选,得到了数个与PTP1B结合的小分子片段及其化学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 酪氨酸磷酸酶PTP1B已被公认为治疗II型糖尿病药物的理想靶标蛋白.通过重组表达制备PTP1B蛋白及其蛋白质晶体,并尝试将其与768种小分子片段进行以结构为基础的筛选,得到了数个与PTP1B结合的小分子片段及其化学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设计与优化出一种新型PTP1B抑制剂,并经13步反应合成了该目标分子.体外药理活性和毒性的初步评价的结果表明,其对体外重组人源PTP1B的酪氨酸磷酸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达到(3.4±1.2)μmol/L,优于阳性对照;在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中,该化合物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其改善效果与阳性药匹格列酮相当.初步的斑马鱼毒性检测表明,目标该化合物在浓度为500μmol/L时未对幼鱼产生明显毒性.新化合物的发现为新型PTP1B抑制剂的后续开发开辟了新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磷酸酶PTP1B X射线晶体衍射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合成 活性
原文传递
基于响应面设计的呼吸道抗炎方剂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马芳 崔庆新 +2 位作者 姜民 侯媛媛 白钢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7-353,共7页
通过将经典的治肺方剂(桔梗汤和桑菊饮)相结合,以基于细胞水平的抗炎作用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得到基本方中各单味药的浓度范围,随后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找出复方中对抗炎效果贡献最大的三味药,即甘草、桑叶和陈皮。在此... 通过将经典的治肺方剂(桔梗汤和桑菊饮)相结合,以基于细胞水平的抗炎作用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得到基本方中各单味药的浓度范围,随后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找出复方中对抗炎效果贡献最大的三味药,即甘草、桑叶和陈皮。在此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试验结合响应面法预测各单味药的最优浓度配比,得到可抑制雾霾引起的呼吸系统炎症的辛凉解表的优化中药复方。最终确定的各味药最佳浓度配比为:甘草3.3×10^(-4) g/ml,桔梗1.0×10^(-4) g/ml,桑叶1.0×10^(-4) g/ml,菊花1.0×10^(-5) g/ml,陈皮1.0×10^(-3) g/ml,在此条件下的炎症抑制率为(46.14±2.62)%。小鼠体内试验表明,该中药复方对混合烟熏模拟雾霾环境诱导的血清和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8的表达水平增加有抑制作用,且呈现出剂量依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梗汤 桑菊饮 响应面分析法 抗炎 处方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