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整体性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被引量:15
1
作者 寇清杰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12,共4页
随着新历史条件下实践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的研究迅速兴起并日益深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和理解,是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是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是当代中国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随着新历史条件下实践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的研究迅速兴起并日益深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和理解,是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是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是当代中国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不仅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而且要研究后人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别要注重研究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并不是要否定或排斥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反,二者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南开学报》的支持下,我们以笔谈的形式汇集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承担者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与大家共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体性 发展马克思主义 思想体系 错误观点 教条式
下载PDF
“特色道路”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永志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20,共3页
随着新历史条件下实践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的研究迅速兴起并日益深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和理解,是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是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是当代中国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随着新历史条件下实践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的研究迅速兴起并日益深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和理解,是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是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是当代中国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不仅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而且要研究后人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别要注重研究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并不是要否定或排斥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反,二者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南开学报》的支持下,我们以笔谈的形式汇集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承担者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与大家共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 伟大实践 体性 理论与实践 创造性活动 改革开放 党的领导
下载PDF
基于大学生校园生活知行合一的大实践观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晓玲 刘齐征 《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1-105,共5页
大实践观就是将大学生的校园活动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在实践中实现素质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该理念提倡在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倡导大学生的自觉实践与各... 大实践观就是将大学生的校园活动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在实践中实现素质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该理念提倡在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倡导大学生的自觉实践与各专业课教师的积极参与相结合,注重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培养大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相结合,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与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生活 大实践 实践教育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属性和实践经验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春莹 平章起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2,共5页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十七大对新时期的理论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进步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三个鲜明特色,这就决定了大众化...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十七大对新时期的理论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进步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三个鲜明特色,这就决定了大众化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实践特征、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它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过程,有许多实践经验可以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 被引量:3
5
作者 杨谦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共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同时也就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这个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1.文本互动,即将外来的思想文化置于本民族的文化语境或话语方式中;2.思想交锋,表现在通过多种涌入中国的学术思潮、学术派别之间的对话或论战,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同时也就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这个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1.文本互动,即将外来的思想文化置于本民族的文化语境或话语方式中;2.思想交锋,表现在通过多种涌入中国的学术思潮、学术派别之间的对话或论战,最终确认一种对民族问题最富有解释力,最能有效地动员社会,最有希望引导民族摆脱发展困境的思想理论的优势地位;3.视界融合,它导致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文本或理论的再解读与再理解;4.综合创新,即优秀的理论家或理论家群体运用民族文化的话语方式进行的理论创造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中国哲学 主题相关 机制分析
原文传递
加强整体性研究,科学理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毅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共4页
随着新历史条件下实践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的研究迅速兴起并日益深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和理解,是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是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是当代中国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随着新历史条件下实践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的研究迅速兴起并日益深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和理解,是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是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是当代中国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不仅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而且要研究后人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别要注重研究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并不是要否定或排斥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反,二者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南开学报》的支持下,我们以笔谈的形式汇集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承担者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与大家共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组成 学理 当代中国 科学发展
下载PDF
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主要障碍及其症结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娟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3期83-87,共5页
日本在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后萌生了做政治大国的愿望,有其现实依据和可能性。为了尽快实现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历届日本政府先后做出了各种努力。但是,政治上过于依赖美国,缺乏独立的外交政策;对历史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反省,难以获... 日本在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后萌生了做政治大国的愿望,有其现实依据和可能性。为了尽快实现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历届日本政府先后做出了各种努力。但是,政治上过于依赖美国,缺乏独立的外交政策;对历史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反省,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邻国的信任;在文化心态上固守"内外有别"的生活方式,没有树立现代外交理念是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主要障碍。软实力的不足是日本不能成为政治大国的症结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政治大国 障碍 症结
下载PDF
公民道德意识的确立与青年的法律教育 被引量:2
8
作者 平章起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22,共5页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要靠教育 ,也要靠法律。本文深入分析了青年在法律教育中如何确立公民道德意识的问题 ,从法律教育是公民道德意识确立的基本保证、主要方式。
关键词 公民道德 青年 法律教育
原文传递
论市场经济视域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机制建设
9
作者 李毅 《思想教育研究》 2006年第6期11-14,共4页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言简意赅,寓意深邃,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是新时期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然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系统性,因此重...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言简意赅,寓意深邃,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是新时期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然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系统性,因此重在建立机制,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精神文明建设机制,既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文化制度保障,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又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应该做到:增强主流道德规范的指向性,把荣辱观教育作为一项基础工程;针对不同的对象与群体,采取多层次要求和分类示范;要将教育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始终,重视形成全社会合力;要把握制度的现实可操作性,实现机制的长效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精神文明 机制 荣辱观
原文传递
论抗战时期张闻天主持的晋陕农村调查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金铮 邓红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3-209,共27页
1942年1月至1943年2月张闻天主持的晋陕农村调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时间最久的一次著名调查。与三四十年代其他的农村调查相比,颇具自己的特色。它是在中共中央整风运动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张闻天"行动... 1942年1月至1943年2月张闻天主持的晋陕农村调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时间最久的一次著名调查。与三四十年代其他的农村调查相比,颇具自己的特色。它是在中共中央整风运动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张闻天"行动上的整风"。其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我们的政策法令",具有强烈的政策服务性质。调查对象是以典型区域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为指导重点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具体调查过程中,"不怕麻烦",既注重利用地方党政权力的权威资源,又采取了调查会、个别谈话等有效的调查方法。最后通过分析调查资料,"抽出一般原则",提出"发展新式资本主义"等大胆论断,既实现了服务革命政策的目的,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闻天 农村调查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革命
原文传递
“和而不同”、“推己及人”与团结友善 被引量:17
11
作者 武东生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2-55,共4页
团结为贵、友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礼之用 ,和为贵”,而实现人和的关键是团体中的每一个人做到“中”,即所谓“致中和”的原则 ;以仁爱精神做到与人为善、关爱他人 ,则应该“推己及人”、“兼以易别”。古人这些思想... 团结为贵、友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礼之用 ,和为贵”,而实现人和的关键是团体中的每一个人做到“中”,即所谓“致中和”的原则 ;以仁爱精神做到与人为善、关爱他人 ,则应该“推己及人”、“兼以易别”。古人这些思想包含了十分深刻的道理 ,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继承 ,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批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而不同 忠恕不道 兼以易别 团结 友善
原文传递
五四时期李大钊伦理思想的演变 被引量:3
12
作者 邵云瑞 颜杰峰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5-28,共4页
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伦理思想经历了从批判孔门旧伦理、倡导个人主义,到主张带有唯心论和二元论色彩的“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再到提出无产阶级道德观,奠定马列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一演变历程与他由激进民主... 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伦理思想经历了从批判孔门旧伦理、倡导个人主义,到主张带有唯心论和二元论色彩的“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再到提出无产阶级道德观,奠定马列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一演变历程与他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基本同步。科学理性的思想方法和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得其伦理观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在马列主义伦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五四时期 伦理思想 演变
原文传递
理想人格与成人之道——孔孟人格论再议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谦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26,46,共5页
现代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与重建 ,离不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背景。“理想人格”的建构与“成人之道”的探索 ,始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核心内容 ,也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孔孟的人格理论表现出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 ... 现代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与重建 ,离不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背景。“理想人格”的建构与“成人之道”的探索 ,始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核心内容 ,也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孔孟的人格理论表现出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 ,对人的意义、价值的深入思考 ,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和对崇高道德境界的不懈追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人格 成人之道 道德自律
原文传递
论互联网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永志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7-49,共3页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信息时代的产物,经过10多年飞速发展,正以其强大的自由性、迅速性和广泛性,全面渗透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据统计,目前全球互联网网民超过10亿.中国互联网网民已突破2.5亿,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不仅成为...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信息时代的产物,经过10多年飞速发展,正以其强大的自由性、迅速性和广泛性,全面渗透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据统计,目前全球互联网网民超过10亿.中国互联网网民已突破2.5亿,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不仅成为现代社会发展须臾不能离开的条件,而且参与了改变社会民主政治生活的进程。因而,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一特殊资源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研究的课题。根据对相关实践、特别是对已呈现出来的端倪的分析和概括。我认为目前互联网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至少有九大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互联网 民主政治生活 社会发展 全球互联网 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 日常生活
原文传递
20世纪20年代苏共党内派别斗争及其启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颜杰峰 祖金玉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2-99,共8页
20世纪20年代,苏共党内先后出现托洛茨基主义、新反对派、托季联盟和布哈林集团等党内派别和派别活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同它们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从中可以得出几点启示:正确的党内斗争是达到党的团结的重要武器之一;无产阶级政... 20世纪20年代,苏共党内先后出现托洛茨基主义、新反对派、托季联盟和布哈林集团等党内派别和派别活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同它们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从中可以得出几点启示:正确的党内斗争是达到党的团结的重要武器之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党内分派;反对党内派别和派别活动并非禁止党内存在不同意见;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既要勇于自我批评,又要善于辨别两种性质不同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 斯大林 派别斗争
原文传递
“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再认识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毅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2-66,共5页
“中体西用”文化观是中国近代以来影响甚大的重要思想。它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设计 ,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预设。但其对持有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首要条件的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和作用 ,并成为其思想的核心。本文对“中体西... “中体西用”文化观是中国近代以来影响甚大的重要思想。它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设计 ,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预设。但其对持有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首要条件的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和作用 ,并成为其思想的核心。本文对“中体西用”文化观的作用和局限性作了分析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现代化 西学
原文传递
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毅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0-22,共3页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 ,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 ,反映出一个政党思想信念和精神境界是否先进 ,决定了党在文化建设上的吸引力、凝聚力。本文着力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事实及其必然 ,并论述了当今应如何发展以“三...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 ,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 ,反映出一个政党思想信念和精神境界是否先进 ,决定了党在文化建设上的吸引力、凝聚力。本文着力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事实及其必然 ,并论述了当今应如何发展以“三个面向”为时代特征、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先进文化 文化建设
原文传递
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诠释和价值提升——读《中华传统美德十二讲》 被引量:1
18
作者 武东生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8-109,共2页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优良的文化传统支撑着华夏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滚滚向前,生生不息。特别是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德性与力量,集中体现了民族的生机与活力的道德传统,更是成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的精...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优良的文化传统支撑着华夏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滚滚向前,生生不息。特别是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德性与力量,集中体现了民族的生机与活力的道德传统,更是成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输入,传统的道德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同时,各种西方思潮也源源涌人,不断地冲击着古老的华夏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十二讲》 书刊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