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与瘢痕疙瘩易感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卓阳 高建华 +4 位作者 罗深秋 曾位森 胡志奇 鲁峰 赵永忠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 探讨 p5 3基因第 72位密码子多态与瘢痕疙瘩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反向斑点杂交、DNA直接测序方法 ,检测了 15例瘢痕疙瘩患者与 15名正常人对照的 p5 3基因第 72位密码子的基因型。 结果 瘢痕疙瘩组的 ... 目的 探讨 p5 3基因第 72位密码子多态与瘢痕疙瘩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反向斑点杂交、DNA直接测序方法 ,检测了 15例瘢痕疙瘩患者与 15名正常人对照的 p5 3基因第 72位密码子的基因型。 结果 瘢痕疙瘩组的 Pro等位基因及 Pro/ Pro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值分别为 0 .0 35、0 .0 30 ) ,Pro/Arg、Arg/ Arg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p5 3基因第 72位密码子 Pro等位基因及Pro/ Pro基因型可能是瘢痕疙瘩的易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p53基因 对照组 易感性 等位基因 易感因素 DNA直接测序 密码子 多态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携带Fas基因重组腺病毒治疗瘢痕疙瘩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鲁峰 高建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应用成功制备的携带人 Fas基因的两种重组腺病毒 ,感染瘢痕疙瘩 (keroid,K)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s,FB) ,使其稳定高效地表达以替换原有无功能的 Fas蛋白 ,并恢复正常的重建后 Fas信号传导通道。 方法 腺病毒感染 KFB后 ,检... 目的 应用成功制备的携带人 Fas基因的两种重组腺病毒 ,感染瘢痕疙瘩 (keroid,K)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s,FB) ,使其稳定高效地表达以替换原有无功能的 Fas蛋白 ,并恢复正常的重建后 Fas信号传导通道。 方法 腺病毒感染 KFB后 ,检测及比较两种腺病毒转染前后 ,KFB内 Fas蛋白的表达变化、蛋白功能以及细胞增殖 -凋亡状况。 结果 腺病毒感染后的 KFB均能稳定提高 Fas蛋白的表达 ,并且在 Fas单克隆抗体的诱导下可以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 结论  1构建的两种重组腺病毒 Ad- Fas在体外实验中能有效地提高 KFB蛋白的表达 ,并可以重建原来阻断的死亡信号传导通道 ;2细菌内重组腺病毒体外治疗效果更佳 ;3再次估证了 Fas基因突变与 K之间的联系 ,为 K基因治疗展示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腺病毒 FAS基因 治疗 FAS蛋白 瘢痕疙瘩 携带 表达 信号传导 转染 凋亡
下载PDF
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瘢痕疙瘩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汪海滨 罗盛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 应用组织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构建人瘢痕疙瘩 (keloid,K)动物模型 ,探讨采用这一模型进行 K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可行性。 方法 取人体 K组织中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s,FB)进行原代培养 ,将体外培养第 6~ 8代 FB,接种到培养液预... 目的 应用组织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构建人瘢痕疙瘩 (keloid,K)动物模型 ,探讨采用这一模型进行 K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可行性。 方法 取人体 K组织中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s,FB)进行原代培养 ,将体外培养第 6~ 8代 FB,接种到培养液预湿的聚乳酸 -乙醇酸共聚物 (the copolymers of polylactic acid and polyglycolie acid,PL GA)支架上 ,形成体外复合体 ,将复合体转移至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容器内培养 ;1周后种植在 2 0只雌性裸鼠皮下 ,同体两侧对照 ;第 4、8周取材 ,对获得的 K组织进行组织学评价。 结果 术后裸鼠全部成活。复合体移植 8周后 ,在裸鼠皮下形成的 K保持了其原有的胶原形态 ,在电镜下可观察到植入物内同时存在纤维细胞和 FB,并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FB仍保持合成和分泌胶原的能力 ,细胞特性保持不变。 结论 PL GA与 K组织中 FB具有较好的亲和性 ,复合后在裸鼠体内可形成 K,值得进一步开发研制 ,以便为进行 K的研究提供更为合适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B 裸鼠 瘢痕疙瘩 皮下 组织工程方法 复合体 PLGA 雌性 成体 内质网
下载PDF
小腿毁损性损伤的皮瓣修复与重建 被引量:4
4
作者 颜玲 高建华 +1 位作者 胡志奇 罗盛康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8-100,I0002,共4页
目的为解决小腿毁损性损伤的修复和重建。尽可能保留肢体。最大程度地恢复其功能。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应用巨大的联合皮瓣,吻合双套血管移植修复4例,另5例采用吻合对侧肢体血管桥接游离脐旁皮瓣修复。结果皮瓣全部成活,一期愈合... 目的为解决小腿毁损性损伤的修复和重建。尽可能保留肢体。最大程度地恢复其功能。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应用巨大的联合皮瓣,吻合双套血管移植修复4例,另5例采用吻合对侧肢体血管桥接游离脐旁皮瓣修复。结果皮瓣全部成活,一期愈合,随访1个月~4年,下肢功能恢复良好,外形满意。结论巨大联合皮瓣是小腿毁损性损伤修复重建的良好方法,对侧肢体血管桥接可有效保障皮瓣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移植 小腿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