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直性脊柱炎征象的脊柱标本观察及影像学分析
1
作者 钟伟兴 王志宏 +3 位作者 李俊桦 廖立青 谌祖江 李义凯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29-333,共5页
目的为强直性脊柱炎的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诊治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脊柱非测量观察、X线检查和脊柱测量2具脊柱标本,并进行数字图像采集和处理。结果第1例标本为第7胸椎(T_(7))~第3腰椎(L_(3)),全长29.7 cm;第2例标本为第... 目的为强直性脊柱炎的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诊治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脊柱非测量观察、X线检查和脊柱测量2具脊柱标本,并进行数字图像采集和处理。结果第1例标本为第7胸椎(T_(7))~第3腰椎(L_(3)),全长29.7 cm;第2例标本为第7颈椎(C_(7))~第2腰椎(L_(2)),全长38.3 cm。标本中韧带部分或完全钙化,小关节、椎间盘骨化,骨质疏松;椎间孔的前后径(宽度)比正常成人窄,大多数上下径(高度)较宽。影像上标本前纵韧带钙化呈点状或条纹状,但实际标本呈片状。标本可呈现X线二维平面难以表现的关节突关节、肋椎关节、椎间孔等。结论随着强直性脊柱炎病情进展,患者脊柱弯曲、旋转等活动范围减小,胸廓扩张程度减小,进而影响呼吸,且难以进行椎管内麻醉和骶管注射等操作。在诊断方面,通过骨骼标本和X线影像,我们可以更直观、准确地了解强直性脊柱炎的发展过程和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 骨骼标本 X线 影像解剖学
下载PDF
膏摩疗法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炎症及氧化应激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2
作者 钟伟兴 谌祖江 +5 位作者 王宁 李俊桦 彭伟杰 古瑞宾 冯梓誉 李义凯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1-406,共6页
目的:观察膏摩疗法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修复过程中炎症、氧化应激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膏摩疗法治疗骨骼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膏摩组(18只)、模型组(18只),膏摩组和模型组均采用自制... 目的:观察膏摩疗法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修复过程中炎症、氧化应激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膏摩疗法治疗骨骼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膏摩组(18只)、模型组(18只),膏摩组和模型组均采用自制打击器建立腓肠肌急性钝挫伤模型,膏摩组和模型组按造模后时间分为第1天、第3天和第7天三个亚组,每亚组6只大鼠。膏摩组于造模2 h后开始膏摩治疗,由专人在损伤局部涂抹消炎止痛膏,并运用食指摩法,推拿手法均匀和缓,每次5 min,每日2次(间隔12 h)。模型组和对照组不予处理。分别于造模后第1、3、7天时间点取材,对各组大鼠进行腹主动脉采血后取损伤侧腓肠肌,检测和分析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荧光(CD34)染色,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HE染色显示,各时间点模型组腓肠肌肌纤维均较对照组肿胀变形,崩塌溶解,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各时间点膏摩组较模型组恢复更佳,新生成肌细胞较多,炎症浸润减轻,形态更趋正常。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模型组与膏摩组各时间点较对照组的红色荧光(CD34)更较明显;与模型组比较,膏摩组各取材时间点则更明显。模型组和膏摩组各时间点的SOD和MDA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其中第1天和第3天膏摩组的SOD含量较同时间点模型组明显升高(Z_(1)=-2.882,P_(1)=0.004;Z_(3)=-2.882,P_(3)=0.004),第7天膏摩组SOD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7=-1.992,P7=0.55);而膏摩组各时间点的MDA含量均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Z_(1)=-2.887,P_(1)=0.004;Z_(3)=-2.089,P_(3)=0.037;Z_(7)=-2.722,P_(7)=0.006)。结论:膏摩疗法可有效减轻骨骼肌损伤后的局部炎症反应,减少氧化应激损害,加快局部血管生成,进而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摩疗法 骨骼肌钝挫伤 炎症 氧化应激 血管再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