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77株院内感染的病原体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豫明 曾方银 孙德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1059-1060,1062,共3页
目的 了解院内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该校2所附属医院2008年7~12月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377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313株,占83.02%;革兰... 目的 了解院内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该校2所附属医院2008年7~12月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377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313株,占83.02%;革兰阳性(G+)菌62株,占16.45%;真菌2株,占0.53%.G-菌以铜绿假单胞菌(25.20%)、肺炎克雷伯菌(22.55%)、鲍曼不动杆菌(16.18%)和大肠埃希菌(13.00%)等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ESBLs最多,分别是53.73%和40.54%.G+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占葡萄球菌的54.29%;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剂均表现出高耐药性,未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亚胺培南耐药菌株;葡萄球菌对利奈唑烷、复方新诺明、呋喃坦啶及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高(0.00%~4.44%).结论 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中,ESBLs菌株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耐药性严重且为多重耐药,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感染 病原 抗药性
下载PDF
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甲胎蛋白方法学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曾方银 张豫明 +2 位作者 张鹏 林俐 孙德华 《检验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896-899,共4页
目的对定量测定甲胎蛋白(AFP)的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PETIA)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应用OLY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定量测定AFP,探讨该检测方法的精密度、试剂开瓶稳定性、检测下限、敏感性、线性范围、干扰和准确性;并与SIEMENS ... 目的对定量测定甲胎蛋白(AFP)的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PETIA)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应用OLY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定量测定AFP,探讨该检测方法的精密度、试剂开瓶稳定性、检测下限、敏感性、线性范围、干扰和准确性;并与SIEMENS CENTAUR电化学发光法(ECLIA)定量测定临床新鲜血清AFP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其参考区间进行验证。结果 29.95和132.25 ng/mL的新鲜血清测定的批内变异系数(CV)分别为1.67%和1.52%;天间CV分别为7.17%和7.84%;测定下限和敏感性分别为0.52和0.53 ng/mL;5.4~256 ng/mL范围内其测定的线性相关系数(r2)达0.999 4,回归方程为Y=1.014X+1.063 3;高、低水平浓度的定值质控血清测定的相对偏差分别为5.96%和8.40%,远小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AFP室间质评能力比对试验(PT)评价标准的"靶值±20%";107例临床病例测定结果与SIEMENS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的结果相关性良好,YECLIA=1.138 7XPETIA+2.835 3(r2=0.992 1);一定程度的溶血、黄疸及脂血对该测定无明显干扰;20名健康体检者AFP测定结果均处于厂家推荐的参考区间内。结论 PETIA测定AFP可作为一种简便易行、快捷价廉、准确可靠的临床常规检测方法,特别适合于健康体检时大规模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 甲胎蛋白 方法学评价
下载PDF
sul-1与sul-2基因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复方甲唑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豫明 孙德华 曾方银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3-415,共3页
目的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特征及耐复方甲唑相关基因的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临床分离11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K-B法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PCR扩增Ⅰ类整合酶、Ⅰ类整合子、sul-1、sul-2,阳性产物测序,并... 目的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特征及耐复方甲唑相关基因的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临床分离11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K-B法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PCR扩增Ⅰ类整合酶、Ⅰ类整合子、sul-1、sul-2,阳性产物测序,并用blastn与GenBank中核酸序列同源性进行比较。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甲胺培南的耐药率最高,为100%;对复方甲唑的耐药率为20.87%。在24株耐复方甲唑菌中,14株Ⅰ类整合酶阳性,12株Ⅰ类整合子阳性,13株sul-1阳性,4株sul-2阳性,1株sul-1和sul-2同时阳性。结论Ⅰ类整合子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复方甲唑高度相关,sul-1在耐复方甲唑株的携带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耐药性 整合子
下载PDF
危重血栓性疾病诊断中凝血标志物与炎性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班素芬 李广华 《血栓与止血学》 2019年第3期363-366,共4页
目的分析危重血栓性疾病诊断中凝血标志物与炎性因子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9月~2018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危重疾病患者中选取23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出现作为依据,分为甲(出现血栓性疾病)、乙(未出现血栓,但基础疾病相... 目的分析危重血栓性疾病诊断中凝血标志物与炎性因子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9月~2018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危重疾病患者中选取23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出现作为依据,分为甲(出现血栓性疾病)、乙(未出现血栓,但基础疾病相同)两组,对其炎性因子和凝血标志物进行检测,对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危重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结果甲组患者CRP(C反应蛋白)、IL-6(白介素-6)、PCT(降钙素原)等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乙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50.3360、42.6325、57.5695,P<0.05;甲组患者D-D(D二聚体)、FDP(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PIC(溶酶-a2纤溶酶抑制剂)、TAT(凝血酶一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M(血栓调节蛋白)均高于乙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0.1296、20.1296、9.6338、15.6398、18.8857,P<0.05;甲、乙两组t-PAIC水平对比,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t=0.1525,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凝血标志物中的TM和炎症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和IL-6、CRP以及PCT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28、0.251、0.291。结论危重血栓性疾病患者存在纤溶与凝血系统活化现象,机体炎症水平明显升高,炎性因子和凝血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促炎与促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血栓性疾病 炎性因子 凝血标志物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改良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的方法学建立及评价
5
作者 唐旭华 李强 +4 位作者 林文浩 付琳 王强 谢小平 张豫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26-1628,共3页
目的对传统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进行改良,以提高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灵敏度以及在临床相关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98例DIC患者及156例正常人血浆标本,分别进行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D-二聚体及改良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通过... 目的对传统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进行改良,以提高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灵敏度以及在临床相关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98例DIC患者及156例正常人血浆标本,分别进行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D-二聚体及改良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通过对改良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进行相应的方法学评价,分析其灵敏度及特异度等相关指标,并将改良后的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应用于临床8例疑似心梗病的辅助诊断。结果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D-二聚体及改良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的灵敏度分别为16.33%,88.76%和77.56%,其特异度分别为100%,88.46%和97.44%。在5例确诊的心梗病例中,改良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先于D-D及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呈现阳性。结论改良后的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较传统3P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较D-二聚体具有较高的特异度。改良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对于血栓形成及纤溶具有早期预警作用,在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 改良 D-二聚体
下载PDF
陈皮酵素可体内抑制小鼠的肝纤维化 被引量:6
6
作者 曾兵 廖柏鸿 +4 位作者 周东耀 白英明 陈恒星 陈柏忠 朱志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8-592,共5页
目的研究陈皮酵素在体内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119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n=49)、实验组(n=56)、对照组(n=7)和陈皮酵素组(n=7)。模型组灌胃40%CCl4橄榄油溶液(3×0.1 mL/周);实验组灌胃40%CCl4橄榄油溶液(3×0.... 目的研究陈皮酵素在体内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119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n=49)、实验组(n=56)、对照组(n=7)和陈皮酵素组(n=7)。模型组灌胃40%CCl4橄榄油溶液(3×0.1 mL/周);实验组灌胃40%CCl4橄榄油溶液(3×0.1 mL/周)和陈皮酵素(0.26 mL/d);对照组和陈皮酵素组分别给予橄榄油(3×0.1 mL/周)和陈皮酵素(0.26 mL/d),共8周。采用腹腔注射CCl4的方法来构建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模型组和实验组每周处死7只小鼠,对照组和陈皮酵素组小鼠第8周处死,收集肝脏标本和血清。用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改变,测定血清甘氨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水平。结果HE和天狼星染色结果显示,只灌胃CCl4的模型组,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深,表现为汇管区明显的脂肪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但给予陈皮酵素的实验组炎症程度较模型组减轻,表现为空泡化和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胶原沉积减少且实验组Ishak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血清肝功能指标甘氨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陈皮酵素有肝保护作用,可以显著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酵素 H&E染色 天狼星红染色 肝功能指标 抗肝纤维化
下载PDF
纳米药物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姚硕 刘鼎鑫 +1 位作者 韩戈 杨江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1945-1960,共16页
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在近年取得了重大进步,但癌症目前仍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健康的主因之一。提高癌症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近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发展迅速,突破了传统癌症诊疗手段的固有局限性,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功... 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在近年取得了重大进步,但癌症目前仍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健康的主因之一。提高癌症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近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发展迅速,突破了传统癌症诊疗手段的固有局限性,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功。已有多个代表性药物获得新药批准或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然而,纳米药物仍面临肿瘤生物学的复杂性和异质性、药物安全性、纳米−生物界面的相互作用等挑战。该文阐述了近期纳米药物在肿瘤诊断以及化疗、放疗、光疗、化学动力治疗、免疫治疗和联合疗法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讨论了其在临床转化、生产和商业化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机会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药物 靶向递送 癌症 诊疗一体化 临床转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