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廖圣芳 王汉东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701-704,共4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机制与疗效。方法选择伤后12 h内入院的PADBS患者51例(治疗组)接受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同期入院常温下未用纳洛酮治疗的同类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其...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机制与疗效。方法选择伤后12 h内入院的PADBS患者51例(治疗组)接受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同期入院常温下未用纳洛酮治疗的同类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措施均基本相同。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血浆β-内啡肽(β-EP)均值、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血浆β-EP均值、高ICP、高血糖、高乳酸血症分别明显下降(P<0.01),低CPP明显上升(P<0.01);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将恢复良好、中残、重残合称为治疗有效,将植物生存、死亡合称为治疗无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觉醒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PADBS患者早期应用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昏迷时间,无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急性弥雌性脑肿胀(PADBS) 亚低温 纳洛酮 Β-内啡肽 预后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慢性意识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庄禹童 陈凯天 +1 位作者 杨艺 何江弘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36-943,共8页
准确评估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是制定诊疗策略的基础,仅依据床旁神经系统查体难以精准判定,误诊率极高。辅助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隐匿意识的检出率和预测预后的准确性。基于脑电图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具... 准确评估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是制定诊疗策略的基础,仅依据床旁神经系统查体难以精准判定,误诊率极高。辅助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隐匿意识的检出率和预测预后的准确性。基于脑电图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具有高性价比、高时域分辨力和长时程记录等优点,本文综述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慢性意识障碍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以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障碍 神经电生理监测 综述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被引量:5
3
作者 林爱龙 马廉亭 +5 位作者 李俊 余泽 秦尚振 李爱冰 林俊明 宋朝理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731-1732,共2页
目的总结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方法经筛选的32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在路径图指引下将过滤伞放入狭窄远端并释放,视情决定是否行后扩张,对病人随访5-18月,平... 目的总结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方法经筛选的32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在路径图指引下将过滤伞放入狭窄远端并释放,视情决定是否行后扩张,对病人随访5-18月,平均10.7月,均未再有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果无手术失败,支架定位准确。32例共41处狭窄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41枚,平均狭窄程度从(76±10)%降至(15±8)%。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支架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邓景成 赵璐 赵士福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1期3834-3836,共3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常见的脑血管疾患,其中50%~80%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导致。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是sAH最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其导致的迟发型脑缺血(delayedcerebralischemia,DC...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常见的脑血管疾患,其中50%~80%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导致。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是sAH最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其导致的迟发型脑缺血(delayedcerebralischemia,DCI)为患者不良预后和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病死率为无血管痉挛者的1.5~3倍。随着其机制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目前采用3-H疗法、尼莫地平等成熟方法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治疗
下载PDF
关于建立“系统整合型”神经医学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7
5
作者 张世忠 邹志浩 周振军 《南方医学教育》 2007年第2期17-18,共2页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应从教学上抓起。建立"系统整合型"神经医学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单一学科型、离散型"教学方法,要求"以学生为本",打破学科及专业的堡垒,以教学小组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应从教学上抓起。建立"系统整合型"神经医学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单一学科型、离散型"教学方法,要求"以学生为本",打破学科及专业的堡垒,以教学小组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全面、系统地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神经医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整合 神经医学 教学模式
原文传递
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4与颈动脉及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邓先明 陈光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27-630,635,共5页
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DAMTS)-4是蛋白酶家族的一员,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最终导致临床缺血事件发生。该文综述ADAMTS-4与颈动脉及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关系的研究进展,以帮助了解ADAMTS-4在易损斑块中... 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DAMTS)-4是蛋白酶家族的一员,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最终导致临床缺血事件发生。该文综述ADAMTS-4与颈动脉及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关系的研究进展,以帮助了解ADAMTS-4在易损斑块中的作用,为易损斑块人群的疾病预防、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4 易损斑块 颈动脉斑块 冠状动脉斑块 综述
下载PDF
应用脑血容量软件评估降血压球囊闭塞试验前后脑血容量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伍杰 杨铭 +4 位作者 马廉亭 潘力 孙琦 李俊 陈刚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81-88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脑血容量软件评估降血压球囊闭塞颈内动脉试验(BOT)前后脑血容量与临床表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脑血管病并需在治疗前评估颈内动脉能否闭塞而行降血压BOT的1O例患者,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 目的探讨应用脑血容量软件评估降血压球囊闭塞颈内动脉试验(BOT)前后脑血容量与临床表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脑血管病并需在治疗前评估颈内动脉能否闭塞而行降血压BOT的1O例患者,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1例,CCF伴假性动脉瘤1例。降血压BOT前后在15min内经肘静脉注射碘普罗胺注射液(370g/L)60ml后进行平板CT扫描,应用脑血容量后处理软件生成CBV图像,比较降血压BOT前后轴位相同层面、感兴趣区域平均相对脑血容量(rCBV)值,将其与临床表现变化进行对比。结果临床监测10例患者降血压BOT前后临床症状变化与轴位相同层面rCBV变化的对比结果,降血压BOT阴性8例,暂时闭塞颈内动脉后平均rCBV为1.02±O.06,具有很好的灌注对称性,且临床表现没有改变,其中1例栓塞病灶同时行颈内动脉永久性闭塞,7例行病灶栓塞,保持颈内动脉通畅,8例阴性患者术后均无脑缺血表现。2例患者降血压BOT阳性,暂时闭塞颈内动脉后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对侧肢体偏瘫,且与降血压BOT前对比rCBV分别降低了24%和21%,呈脑血容量低灌注;2例均行病灶栓塞,保持颈内动脉通畅,术后恢复好,无脑缺血并发症。结论降血压BOT前后临床表现变化与rCBV变化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容量软件 脑血容量 降血压球囊闭塞试验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原文传递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的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艳军 李青华 +5 位作者 庄禹童 葛芊芊 马丽 葛文超 何江弘 郭文治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4-330,共7页
目的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55例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 目的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55例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2例;年龄13~68岁[(43.0±15.5)岁]。应用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估所有患者术前、术后48 h内意识水平,其中术前植物状态33例,微意识状态22例。术后26例意识改善(意识改善组),其余29例意识水平与术前相比未改善(意识未改善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病程、术前意识水平、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术中尿量、术中出血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术中镇痛方案及镇静维持用药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病程、术前意识水平及镇痛方案与sTBI后慢性意识量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有一定的相关性(P均<0.05);而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术中尿量、术中出血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镇静维持用药与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不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GCS≥7分(OR=0.06,95%CI 0.01,0.36,P<0.01)、术前微意识状态(OR=0.09,95%CI 0.02,0.40,P<0.01)及术中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镇痛(OR=0.07,95%CI 0.01,0.43,P<0.01)与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显著相关。结论入院时GCS≥7分、术前微意识状态及术中使用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镇痛是影响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创伤性 意识障碍 影响因素分析 促醒
原文传递
七氟醚与丙泊酚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全身麻醉期间脑电的影响
9
作者 李青华 靳晨彦 +3 位作者 王艳军 庄禹童 何江弘 郭文治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3年第1期12-18,共7页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与丙泊酚静脉麻醉对慢性意识障碍(pDoC)患者围术期脑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22年1月至8月拟行短程脊髓电刺激术(st-SCS)的20例pDoC...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与丙泊酚静脉麻醉对慢性意识障碍(pDoC)患者围术期脑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22年1月至8月拟行短程脊髓电刺激术(st-SCS)的20例pDo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醚组(10例)和丙泊酚组(10例)。采用19通道脑电设备记录2组患者麻醉前、麻醉中、麻醉后3个时间段全脑的脑电活动变化。结果:2组患者麻醉中的脑电功率谱均以δ功率增加,θ、β、γ功率减少为特征。麻醉后,七氟醚组较丙泊酚组有更多的快波活动(θ+α+β)和更少的慢波活动(δ)。脑电指标区分清醒和麻醉状态的ROC曲线显示,以额叶区域的置换熵(PE)和置换Lempel-Ziv复杂度(PLZC)指标区分度最好,丙泊酚额叶PE(AUC:0.865)大于七氟醚额叶PE(AUC:0.815),丙泊酚额叶PLCZ(AUC:0.865)大于七氟醚(AUC:0.810)。结论:七氟醚与丙泊酚对pDoC患者麻醉状态的脑电活动影响是类似的,但七氟醚组比丙泊酚组具有更好的苏醒后表现。脑电监测对评估全麻期间意识状态有重要意义,快慢波功率比值、PE、PLZC等作为表征麻醉深度的脑电指标在pDoC患者中表现出较强的适用性,额叶区域的PE和PLZC区分清醒和麻醉的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意识障碍 七氟醚 丙泊酚 脑电图
原文传递
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爱龙 马廉亭 +2 位作者 李俊 余泽 秦尚振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81-882,共2页
目的建立稳定的模拟人类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动物模型。方法普通猪10头,采用血管内膜热空气损伤法在猪的颈总动脉上造成特定条件的损伤,然后以特定高脂饲料喂养2个月,评价猪血管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特点。结果实验动物无死亡,共20根... 目的建立稳定的模拟人类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动物模型。方法普通猪10头,采用血管内膜热空气损伤法在猪的颈总动脉上造成特定条件的损伤,然后以特定高脂饲料喂养2个月,评价猪血管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特点。结果实验动物无死亡,共20根血管有19根血管狭窄率≥70%,病理检查证实高脂喂养2个月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已属于较成熟的纤维斑块期。结论猪的颈动脉与人类相似程度高,按本实验方法,损伤后喂养2个月的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均较好符合颈动脉狭窄研究之实验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