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路TARP系统与后路钉棒系统对枢椎下拉力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夏虹 石林 +3 位作者 赵卫东 石亮 杨庆磊 尹庆水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27-530,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前路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系统与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对枢椎的下拉力量。方法取6具新鲜上颈椎尸体标本,分别将TARP钢板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于寰枢椎上,模拟手术撑开复位过程,在前后路分别加载相同撑开负荷(60、80... 目的对比研究前路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系统与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对枢椎的下拉力量。方法取6具新鲜上颈椎尸体标本,分别将TARP钢板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于寰枢椎上,模拟手术撑开复位过程,在前后路分别加载相同撑开负荷(60、80、100N),测试两套系统在加载撑开负荷过程中对枢椎的下拉分离力及寰枢椎间分离的位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施加60、80、100N撑开负荷时TARP组对枢椎产生的下拉力分别为26.11±2.08、36.08±2.40、45.01±2.26N,而后路钉棒组分别为22.09±1.45、29.77±2.36、40.80±3.41N,TARP组寰枢椎间分离位移分别为0.87±0.07、1.07±0.07、1.14±0.06mm,而后路钉棒组分别为0.82±0.07、1.01±0.08、1.06±0.0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RP系统对枢椎产生的下拉力及寰枢椎间分离的位移均大于后路钉棒系统,提示前路TARP系统可作为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一种较好的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重建桡腕关节立体模型及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秀忠 赵卫东 +1 位作者 吴立军 钟世镇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46-547,共2页
关键词 激光扫描技术 立体模型 桡腕关节 空间位置关系 计算机重建 腕部骨骼 X线摄片 运动轨迹 三维图像 三维影像 空间关系 解剖结构 三维重建 断层扫描 运动状态 MRI CT
原文传递
寰枢椎前、后路固定对枢椎及齿突拉力的比较研究
3
作者 石林 夏虹 +3 位作者 赵卫东 刘雅普 刘明怀 尹庆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6-768,共3页
目的比较前路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系统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对枢椎及齿突的最大下位力,为临床选择固定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6个男性新鲜尸体寰枢椎标本(C1、2)制备寰枢椎不稳模... 目的比较前路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系统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对枢椎及齿突的最大下位力,为临床选择固定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6个男性新鲜尸体寰枢椎标本(C1、2)制备寰枢椎不稳模型后,分别采用TARP系统(TARP组)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椎弓根钉棒组)固定,采用材料试验机测量前、后路固定系统对枢椎及齿突的最大下拉力。结果 TARP组和椎弓根钉棒组最大下拉力分别为(77.38±16.10)N和(39.31±17.27)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06,P=0.000)。结论前路固定系统较后路固定系统对枢椎及齿突下拉力大,提示对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从前路进行复位具有更可靠的复位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前路 后路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