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内动脉夹层致串联性闭塞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顺 温昌明 +6 位作者 张帅 郭永涛 黄菲虹 陈晶晶 刘玉景 刘新峰 徐格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37-34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导致的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4家高级卒中中心诊断为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其中东部...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导致的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4家高级卒中中心诊断为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其中东部战区总医院32例,南阳市中心医院2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8例,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2例,诊断均符合颈动脉夹层标准。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6例患者分为非血管内取栓组(53例)和血管内取栓组(33例)。非血管内取栓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血管内取栓组采用Solitaire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等基线资料以及入院NIHSS评分、闭塞血管、住院期间药物治疗、静脉溶栓比例、颅内出血和预后等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卒中发生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血管闭塞部位、静脉溶栓、住院期间药物治疗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血管内取栓组患者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率均高于非血管内取栓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5%(15/33)比11.3%(6/53),69.7%(23/33)比45.3%(24/53);均P<0.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较于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串联性闭塞 颈内动脉夹层 血管内取栓 症状性颅内出血
下载PDF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介入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2
作者 黄菲虹 肖露露 +9 位作者 李顺 孙瑞 陈丹蕾 孙文 韩云飞 马敏敏 殷勤 郭芮兵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55-561,共7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介入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且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173例。根据是否使用丁苯酞...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介入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且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173例。根据是否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将其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运用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平衡丁苯酞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及比较两组患者的90d功能预后。结果最终共纳入患者144例,其中丁苯酞组54例,对照组90例,丁苯酞组90d良好功能结局比例高于对照组[63.0%(34/54)与44.4%(40/90);χ^2=4.633,P=0.031]。经倾向评分成功匹配36对,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各36例患者。两组90d功能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24/36)与44.4%(16/36);χ^2=3.600,P=0.058]。其中再通良好患者115例,丁苯酞组47例,对照组68例,倾向评分匹配30对,丁苯酞组90d良好功能结局比例比对照组高[73.3%(22/30)与46.7%(14/30);χ^2=4.444,P=0.035]。结论经倾向评分匹配前,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不能改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再通患者的90d功能结局;而经倾向评分匹配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够进一步改善这些患者的90d功能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功能预后 丁苯酞 倾向评分
原文传递
缺血性卒中的炎症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胡挺 孙瑞 +1 位作者 黄菲虹 朱武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期63-68,共6页
炎症在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缺血性卒中后炎症反应过程进行阐述,旨在增进对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学机制的认识。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炎症 受体 模式识别 细胞因子类 中性粒细胞
原文传递
单纯性皮质静脉血栓形成: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4
作者 黄菲虹 陈丹蕾 +3 位作者 孙瑞 韩云飞 张志强 朱武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9期717-720,共4页
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包括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脑深静脉血栓形成和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单纯性皮质静脉血栓形成(isolated cortical vein thrombosis,ICVT)是指皮质静脉血栓形成但不累及脑静脉窦和深静脉[1],临... 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包括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脑深静脉血栓形成和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单纯性皮质静脉血栓形成(isolated cortical vein thrombosis,ICVT)是指皮质静脉血栓形成但不累及脑静脉窦和深静脉[1],临床并不常见。ICVT约占全部CVT的5%[2],其临床表现与CVT相似,均可出现头痛、癫痫、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由于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从而增大了诊断的难度,因此影像学检查是诊断ICVT的重要依据[3]。现报道南方医科大学南京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例ICVT患者,探讨其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南方医科大学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临床医学院 神经功能缺损 神经内科 深静脉 CEREBR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