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托咪酯通过PKC/NF-κB信号通路增加成年大鼠视神经损伤后RGC存活 被引量:3
1
作者 徐召溪 胡军民 +1 位作者 徐国政 马廉亭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21-1125,共5页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对成年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大鼠视神经眶内段切断模型,荧光金逆行标记存活RGC;腹腔注射依托咪酯或玻璃体内注射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对成年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大鼠视神经眶内段切断模型,荧光金逆行标记存活RGC;腹腔注射依托咪酯或玻璃体内注射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抑制剂G6976干预,应用PepTag非同位素PKC检测试剂盒检测视网膜PKC活性,应用免疫印迹法分析视网膜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水平。结果依托咪酯显著增加大鼠视神经损伤后7 d RGC存活数量(P<0.05),而且显著降低视网膜PKC活性和NF-κB水平(均为P<0.05)。G6976同样显著增加大鼠视神经损伤后7 d RGC存活数量(P<0.05),联合应用依托咪酯和G6976,其存活RGC数量与单纯应用依托咪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6976显著降低视网膜NF-κB水平(P<0.05)。结论依托咪酯可显著增加大鼠视神经损伤后RGC存活数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KC/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神经 蛋白激酶C 核转录因子-κB 依托咪酯 大鼠
下载PDF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神经网络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姚顺 徐国政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1期52-54,共3页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一般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散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1]。局限性脑损伤可导致局部神经功能障碍,而弥漫性脑损伤主要造成意识障碍,同时还会引起情感、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力等认知功...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一般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散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1]。局限性脑损伤可导致局部神经功能障碍,而弥漫性脑损伤主要造成意识障碍,同时还会引起情感、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力等认知功能障碍,原因是包括网状激活系统、广泛大脑皮层在内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神经网络 MRI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洛阳 秦尚振 +2 位作者 胡军民 秦杰 秦海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tSAH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5、7、10、14、21d进行GCS...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tSAH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5、7、10、14、21d进行GCS评分,颅骨钻孔放置脑实质型颅内压探头连续监测颅内压14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5、7、14、21天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伤侧大脑中动脉(MCV)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p),伤后3月进行GOS评分。结果治疗7 d后,治疗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治疗组MCV V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脑血管痉挛(MCA Vp>120 cm/s)发生率(11/31,35.5%)明显低于对照组(18/31,51.6%,P<0.05),治疗组预后良好率(83.9%,26/31;GOS 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8.1%,18/31;GOS 1~3分,P<0.05)。结论在tSAH患者伤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可以减少CVS的发生,改善tSAH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
下载PDF
烟雾病患者血清Ang-1、Ang-2及HIF-1α含量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强 李俊 +4 位作者 陈刚 盛柳青 李欢欢 刁波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4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2(Ang-1、Ang-2)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烟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6例烟雾病患者及9例健康成人血清Ang-1、Ang-2及HIF-1α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烟雾病患者血清Ang-1浓度...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2(Ang-1、Ang-2)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烟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6例烟雾病患者及9例健康成人血清Ang-1、Ang-2及HIF-1α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烟雾病患者血清Ang-1浓度显著低于健康成人(P<0.05),Ang-2及HIF-1α浓度则与健康成人无明显差异(P>0.05);中、后期烟雾病患者血清HIF-1α浓度较早期患者显著增高(P<0.05);血清Ang-1、Ang-2浓度在不同性别、类型、分期烟雾病患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维持血管稳定性重要因子Ang-1的减少在烟雾病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低氧诱导因子1Α
下载PDF
经胼胝体前部入路的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显微和内镜解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丁慧超 秦尚振 +2 位作者 胡军民 秦海林 秦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4期209-211,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前部入路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显微镜和内镜解剖特点,为微创切除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病变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5具新鲜尸头模拟经胼胝体前部入路,在显微镜及神经内镜下观察侧脑室及第三脑室的重...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前部入路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显微镜和内镜解剖特点,为微创切除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病变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5具新鲜尸头模拟经胼胝体前部入路,在显微镜及神经内镜下观察侧脑室及第三脑室的重要解剖标志及其毗邻关系,测量重要解剖标志的间距。结果显微镜下侧脑室内可观察到脉络丛、隔静脉、丘纹静脉、室间孔、透明隔,内镜可进一步观察部分额角、枕角及三角区;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壁从前向后依次可见视交叉、漏斗隐窝、灰结节、乳头体和中脑导水管。结论经胼胝体前部入路手术,通过颅内自然裂隙进入,直视下操作,解剖标志清楚;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可进一步扩大视野,减少对周围重要结构损伤;熟悉该入路的解剖标志及相关解剖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侧脑室 第三脑室 显微外科 神经内镜 胼胝体前部入路
下载PDF
塞来昔布联合替莫唑胺对胶质瘤U251细胞作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何远志 徐国政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5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抗肿瘤药物替莫唑胺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的体外抗瘤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分别使用塞来昔布、替莫唑胺和两者联合用药干预U251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以甲基噻唑基四唑比色法检测...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抗肿瘤药物替莫唑胺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的体外抗瘤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分别使用塞来昔布、替莫唑胺和两者联合用药干预U251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以甲基噻唑基四唑比色法检测药物对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观察药物对U25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膜联蛋白Ⅴ-碘化丙啶双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药物对U251细胞中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结果药物处理后,U251细胞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以联合用药组细胞最为显著;当塞来昔布与替莫唑胺联合应用时,显著增强替莫唑胺对U251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抑制细胞迁移,并促进其凋亡;塞来昔布和替莫唑胺联合作用后,U251细胞Bax表达增高、Bcl-2表达降低。结论塞来昔布和替莫唑胺联合应用可以协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促进细胞凋亡;其促进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Bax表达的上调以及Bcl-2表达的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U251细胞系 塞来昔布 替莫唑胺 抗瘤效应
下载PDF
硝普钠诱导胶质瘤细胞株U251细胞凋亡的研究
7
作者 吴越 徐国政 +3 位作者 杜浩 吴长松 黄河 宋健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6期359-361,共3页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供体药物硝普钠(SNP)对胶质瘤细胞株U251细胞凋亡诱导效应及其机制。方法以0.2、0.5、1.5和2.0mmol/L浓度SNP作用于U251细胞24h,甲基噻唑基四唑法检测U251细胞生长抑制率,Griess法检测其NO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供体药物硝普钠(SNP)对胶质瘤细胞株U251细胞凋亡诱导效应及其机制。方法以0.2、0.5、1.5和2.0mmol/L浓度SNP作用于U251细胞24h,甲基噻唑基四唑法检测U251细胞生长抑制率,Griess法检测其NO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SNP作用24h前后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U251细胞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SNP对U251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P<0.01),且随SNP浓度升高而增强(P<0.01)。U251细胞内NO含量随SNP浓度升高递增(P<0.01),并与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呈正相关(P<0.01)。不同浓度的SNP均能诱导U251细胞凋亡,且随浓度升高而增强(P<0.01)。随SNP浓度升高U251细胞Bcl-2表达减少,caspase-3表达增加(P<0.05)。结论 SNP可抑制U251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其生长抑制效应可能与NO浓度有关,凋亡诱导作用与U251细胞Bcl-2下调和caspase-3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普钠 胶质瘤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及多体素磁共振波谱与脑胶质瘤增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治国 秦尚振 龚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3期146-150,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所示代谢物比值与不同级别胶质瘤增殖活性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2月至2011年9月术前行DWI及多体素^1H-MRS检查、术后病理学...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所示代谢物比值与不同级别胶质瘤增殖活性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2月至2011年9月术前行DWI及多体素^1H-MRS检查、术后病理学结果为脑胶质瘤病人40例,按照WHO标准分为低级别胶质瘤组(Ⅰ-Ⅱ级)与高级别胶质瘤组(Ⅲ-Ⅳ级),各20例;对比分析胶质瘤实质部位主要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比值(NAA/Cr、Cho/Cr、NAA/Cho)及ADC值、相对ADC(rADC)值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的变化及其与在相应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高级别胶质瘤组Ki-67表达水平、Cho/Cr比值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P〈0.01),而其ADC值、rADC值、NAA/Cr比值和NAA/Cho比值则明显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Cho/Cr值与Ki-67标记指数呈正相关(r=0.849,P〈0.01);而NAA/Cho与NAA/Cr比值、ADC和rADC值均与Ki-67标记指数呈负相关(r分别为-0.944、-01919、-0.935和-0.938,P〈0.01)。结论多体素。H-MRS及DWI检查均能有效反应脑胶质瘤的增殖活性,其中瘤体的NAA/Cho比值的诊断价值最高,其联合瘤体的rADC值筛检可大幅提升MR对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的诊断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弥散加权成像 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KI-67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A与3D-DSA对颅内小型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昊 秦尚振 +2 位作者 杨铭 潘力 程少容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6期337-340,共4页
目的对比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四维血管造影(4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SAN)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185例均行4D-CTA和3D-DSA检查,应用三维工作站行图像后处理。结... 目的对比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四维血管造影(4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SAN)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185例均行4D-CTA和3D-DSA检查,应用三维工作站行图像后处理。结果结合3D-DSA所见,185例中的87例患者发现99个小动脉瘤,4D-CTA正确检出94个小动脉瘤,7例显示为假阴性,2例显示为假阳性。在总体检出SAN数量方面,4D-CTA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93.9%,准确性为93.2%,4D-CTA与3D-DSA的一致性为优(Kappa值=0.83);对于SAN瘤体最大径的测量,CTA容积重建图像与3D-DS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值[(3.0±0.73)mm∶(3.3±0.9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4D-CTA对诊断SAN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很高,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之一,但对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和椎-基底动脉的小动脉瘤仍有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小动脉瘤 动态容积CT四维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增强替莫唑胺对U251细胞化疗效果的研究
10
作者 吴长松 徐国政 +3 位作者 张新元 吴越 王在贵 高宝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6期365-368,共4页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替莫唑胺(TMZ)治疗人脑胶质瘤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用ATRA、TMZ或两药联合分别作用于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细胞,细胞划痕法检测各组的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检测CD133细胞阳性率...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替莫唑胺(TMZ)治疗人脑胶质瘤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用ATRA、TMZ或两药联合分别作用于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细胞,细胞划痕法检测各组的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检测CD133细胞阳性率。结果 ATRA、TMZ均能抑制U251细胞的迁移,联合用药时迁移抑制更明显。对照组、ATRA组、TMZ组及联合用药组U25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24±0.81)%、(24.93±4.58)%、(21.36±3.76)%和(54.27±4.83)%,CD133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05±0.27)%、(0.66±0.30)%、(36.32±3.22)%和(4.70±0.52)%。各组间细胞凋亡率和CD133阳性细胞率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ATRA和TMZ两药均可抑制U251细胞株迁移,促进细胞凋亡;两药联合应用可增强TMZ对U251细胞的化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ATRA减少CD133阳性细胞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替莫唑胺 U251细胞 化疗增敏
下载PDF
平板DSA“双容积重建”评估颈内动脉颅内段管壁钙化及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欢欢 李俊 +7 位作者 陈刚 盛柳青 向伟楚 马廉亭 王强 李国栋 甘志强 蔡明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43-1146,共4页
颅内动脉瘤多发于老年患者,常常合并动脉硬化。尽管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的疗效在不断进步,但仍有很多因素制约和影响了最后治疗效果。在颈内动脉(ICA)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中,
关键词 颈内动脉 临床应用 容积重建 颅内段 DSA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钙化
原文传递
抑制蛋白激酶C/核因子-κB对成年大鼠视神经再生的影响
12
作者 徐召溪 胡军民 +1 位作者 徐国政 马廉亭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806-1810,共5页
目的观察抑制蛋白激酶C(PKC)/核因子-κB(NF-κB)对成年大鼠视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6只成年雌性SD大鼠(体重200~230g)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n=4)、对照组(n=9)、二甲基亚砜(DMSO)组(n=9)、Go6976(PKC抑制剂)组... 目的观察抑制蛋白激酶C(PKC)/核因子-κB(NF-κB)对成年大鼠视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6只成年雌性SD大鼠(体重200~230g)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n=4)、对照组(n=9)、二甲基亚砜(DMSO)组(n=9)、Go6976(PKC抑制剂)组(n=9)、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NF-κB抑制剂)组(n=5)、磷酸盐缓冲液(PBS)组(n=5)、Go6976+PDTC组(n=5)。采用自体坐骨神经移植模型和荧光金逆行标记技术评估再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数量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NF-κB p65磷酸化水平。结果对照组再生RGC数量[(1022±162)个/张视网膜]与DMSO组[(1239±195)个/张视网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o6976组再生RGC数量[(3944±495)个/张视网膜]明显高于对照组和DMSO组(P〈0.05)。PBS组再生RGC数量[(1160±171)个/张视网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TC组再生RGC数量[(2995±331)个/张视网膜]明显高于PBS组(P〈0.05)。Go6976+PDTC组再生RGC数量[(4143±605)个/张视网膜]与Go6976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均明显高于PDTC组(P〈0.05)。对照组视网膜NF-κB p65磷酸化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Go6976组视网膜NF-κB p65磷酸化水平较DMSO组和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但DMSO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PKC和抑制NF-κB均可促进成年大鼠视神经再生,而NF-κB可能是PKC信号通路的下游信号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 再生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蛋白激酶C 核因子-ΚB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