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双袢钛板悬吊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稳定性 被引量:3
1
作者 吴铭杰 李亮 +3 位作者 张晓强 罗志平 吴家昌 桑宏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878-2883,共6页
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多数需通过手术重建膝关节稳定性,但在重建过程中骨道的定位、移植物选择及固定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双袢钛板悬吊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接受... 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多数需通过手术重建膝关节稳定性,但在重建过程中骨道的定位、移植物选择及固定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双袢钛板悬吊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接受关节镜自体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双悬吊组30例自体移植肌腱只取半腱肌腱,进行全内技术双袢钛板悬吊重建前交叉韧带;常规手术组35例自体移植肌腱取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采用胫骨护套及胫骨可吸收锥形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编织后移植肌腱长度及直径;术后目测类比评分及膝关节稳定性(KT2000);膝关节功能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估表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手术时长、围术期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稳定性测定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常规手术组肌腱编织后移植物长度及直径均大于双悬吊组(P<0.05);(3)结果说明,关节镜下全内技术双袢钛板悬吊重建前交叉韧带能获得与常规手术组一样的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且双悬吊组保留股薄肌功能,保留胫骨更多骨量,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下 前交叉韧带重建 全内技术 肌腱移植
下载PDF
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或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
作者 吴家昌 方国芳 +4 位作者 赖国华 庄伟达 李修往 王洪 桑宏勋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3期207-212,共6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或多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采用Hybrid手术方式治疗的13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或多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采用Hybrid手术方式治疗的13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颈椎X线片及CT扫描三维重建等资料评估置换手术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颈椎间盘假体位置、内固定融合率、异位骨化等影像学指标。结果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45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9.12±1.86)°与术前(9.21±1.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39.67±5.57)°较术前(52.12±6.43)°显著减小(P<0.05)。术后1个月随访,VAS评分[(1.37±0.78)分]较术前[(4.85±1.25)分]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随访,JOA评分[(15.32±1.92)分]较术前[(11.36±2.11)分]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固定节段全部融合,随访期间未见内置物松动和下沉,人工椎间盘位置良好,无异位骨化发生。术后发生近端邻椎病1例。结论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或多节段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融合节段,保留颈椎活动度。该术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一定的技术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Hybrid手术 颈椎病
下载PDF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18
3
作者 苏菲 桑宏勋 +5 位作者 樊勇 吴子祥 张扬 白博 刘斌 雷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77-885,共9页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9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7例,年龄21~68...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9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7例,年龄21~68岁,平均56.2±9.8岁。MRI显示3个节段狭窄12例,4个节段狭窄29例,5个节段狭窄18例。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ysfunction index,NDI)评价患者的疼痛及功能变化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及MRI,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C2~C7夹角、颈椎活动度(ROM),在颈椎三维CT上测量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42.2±18.1min,术中出血量为264.5±50.5ml,术后引流量为252.3±28.6ml,住院日为7.2±0.7d。在术后随访过程中,15例出现了颈后部轴性疼痛症状,按照VAS评分,13例为轻度疼痛,2例为中度疼痛,所有患者颈部轴性疼痛症状均于术后1年内消失。1例术后第3天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2周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缓解,于术后12周时症状完全消失。随访48~72个月,平均60.5±2.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5±0.5分,末次随访为15.4±1.3分,改善率为(77.1±5.2)%。术前平均VAS评分为3.9±0.4分,末次随访时为1.3±0.6分。术前平均NDI为20.3±5.4,末次随访时为6.5±1.8。影像学复查示术后随访期间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完全解除,椎管矢状径平均值术前为9.7±0.9mm,末次随访时为16.8±1.2mm,椎管扩大率为(67.6±13.9)%,椎管矢状面积术前为128.1±13.5mm^2,末次随访时为318.3±34.3mm2。末次随访时颈椎ROM值较术前减少9.6°±2.4°,手术前与术后随访期间C2~C7夹角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门轴侧均达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关门及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的情况。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中期临床疗效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 Centerpiece钛板 内固定 疗效
下载PDF
骨组织模型3D打印建模中CT图像序列选择的策略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修往 吴家昌 +5 位作者 叶灼峰 吴铭杰 庄伟达 赵仁礼 桑宏勋 王琼 《集成技术》 2021年第3期93-99,共7页
骨组织模型的精确3D打印对骨科手术前进行手术方案规划、术中定位和术后评估手术效果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打印等比例的、与患者完全匹配的、精确的骨组织模型涉及术前CT影像扫描、3D建模、3D打印及打印后处理一系列流程。其中,对... 骨组织模型的精确3D打印对骨科手术前进行手术方案规划、术中定位和术后评估手术效果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打印等比例的、与患者完全匹配的、精确的骨组织模型涉及术前CT影像扫描、3D建模、3D打印及打印后处理一系列流程。其中,对于3D打印前的重建,CT扫描图像序列的选择直接影响打印模型的质量。通过比较骨窗序列和标准序列CT图像的建模及打印结果可知,后者的模型质量优于前者,表明骨组织模型并非一定要采用骨窗序列。该研究为骨组织模型的精确3D打印和建模在CT图像序列选择阶段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模型 3D打印 三维重建 CT图像序列 标准序列 骨窗序列
下载PDF
OLIF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世浩 谭亮 +3 位作者 林云志 王洪 方国芳 桑宏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8-201,207,共5页
目的探讨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皮质骨轨迹(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接受OLIF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的疗效。患者采用斜前方入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术、OLIF术... 目的探讨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皮质骨轨迹(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接受OLIF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的疗效。患者采用斜前方入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术、OLIF术联合后路CBT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椎间隙恢复高度、椎间融合时间等,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结果32例患者中,单节段患者25例,两节段5例,腰椎退行性变术后邻椎病2例。所有患者获得1~2年(平均1年)的随访。患者椎间隙恢复高度、腰椎前度角度、侧弯纠正角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时间为(3.2±1.3)月,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5±2.8)分下降至(2.5±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由术前(48.7±19.7)%下降至(15.2±9.6)%,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盘切除减压术、OLIF术联合后路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创伤小、并发症少,对骨质疏松患者和邻椎病患者手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IF CBT 邻椎病 骨质疏松
下载PDF
3D打印金属人工椎体在脊柱骨巨细胞瘤中的应用1例 被引量:7
6
作者 林云志 方国芳 +5 位作者 桑宏勋 田黎明 郭利利 王洪 张世浩 吴家昌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1期31-32,共2页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一种交界性的、具有局部浸润性的肿瘤,好发年龄为30~40岁,女性多于男性,且好发于四肢长骨干垢端^[1]。脊柱骨巨细胞瘤较少见,占所有GCT的1.3%~6.5%^[2-3]。脊柱骨巨细胞瘤早期临床表现较少...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一种交界性的、具有局部浸润性的肿瘤,好发年龄为30~40岁,女性多于男性,且好发于四肢长骨干垢端^[1]。脊柱骨巨细胞瘤较少见,占所有GCT的1.3%~6.5%^[2-3]。脊柱骨巨细胞瘤早期临床表现较少且隐匿,诊断困难,目前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4]。目前临床上肿瘤切除后造成的骨缺损主要是通过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植骨完成。但植骨材料来源受限,且往往不能精准匹配骨缺损部位需求,造成植入物与缺损区不匹配、重建困难。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脊柱骨巨细胞瘤的术后重建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临床表现 骨巨细胞瘤 自体骨移植 缺损部位 肿瘤切除 缺损区 植入物 同种异体骨
下载PDF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皮肤坏死原因及预防措施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敏 樊晓海 +1 位作者 陈荣生 李振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第16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皮肤坏死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70例(76侧)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31侧)跟骨骨折采用传统大L形切口手术治疗患者作为前期组,40例(45侧)跟骨骨折采用改良L形切口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皮肤坏死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70例(76侧)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31侧)跟骨骨折采用传统大L形切口手术治疗患者作为前期组,40例(45侧)跟骨骨折采用改良L形切口手术治疗患者作为后期组。统计分析两组不同切口术后皮肤坏死情况及原因。结果后期组皮肤坏死率(8.89%)及切口感染率(6.67%)显著低于前期组(29.03%、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大L形切口可能人为损伤了跟骨外侧皮瓣血供,是引发切口皮肤坏死的主要原因;改良L形切口保护了局部皮肤血供,有效降低皮肤坏死率。SandersⅣ型骨折、局部皮肤挫损严重、术后引流不畅、伤口感染以及换药不及时等,均可引发或加重皮肤坏死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L形切口 内固定 皮肤坏死
下载PDF
延续护理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中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姣丽 江泽莹 +1 位作者 黄洁 张世浩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9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并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顺序分为延续护理组和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9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并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顺序分为延续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出院时给予饮食指导、告知复查时间等;延续护理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给予延续护理,比较两组的术后的疼痛缓解程度、邻近椎体再骨折率、恢复满意度等指标,对比分析两组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周、1、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护理组术后1年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及术后1年的再骨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时患者恢复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护理组术后1年时患者恢复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进行延续护理服务,虽然不能改善早期疼痛与再骨折的发生,但对远期的疼痛改善、预防再骨折发生、提高患者恢复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意义,减少了再骨折的发生,获得更好的预后和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延续护理 邻椎 再骨折
下载PDF
脊柱手术部位感染42例细菌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世浩 李敏 +5 位作者 方国芳 朱海伦 杨智 赖勋维 吴家昌 桑宏勋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5期507-509,共3页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部位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1-06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42例脊柱手术患者,脊柱开放手术38例,微创手术4例,其中37例置入内固定物。手术部位浅表感染13例,深部感染29例。采集手...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部位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1-06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42例脊柱手术患者,脊柱开放手术38例,微创手术4例,其中37例置入内固定物。手术部位浅表感染13例,深部感染29例。采集手术部位感染组织样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K-B纸片扩散法进行补充病原菌鉴定和耐药性分析。结果42例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组织标本共培养出病原菌47株,其中细菌43株,真菌4株(均为白色念珠菌)。革兰阳性菌24株(51.0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株,表皮葡萄球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粪肠球菌3株,其他革兰氏阳性菌3株。革兰阴性菌19株(40.43%):大肠埃希氏菌6株,铜绿假单胞菌5株,肺炎克雷伯菌5株,鲍曼不动杆菌2株,咽峡链球菌1例。本组革兰阳性菌占比稍高,而绝大多数细菌对头孢类和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性较广泛。本组革兰阴性菌占比也较大,对美罗培南的耐药性最低,大多数细菌也对头孢类和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广泛。结论脊柱手术部位感染对于头孢类和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均广泛耐药,对磺胺类、喹诺酮类抗生素也存较高的耐药性,临床医师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应用抗生素,从而早期有效控制感染,避免感染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病原菌分布 药敏试验
原文传递
Renaissance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0
作者 方国芳 吴子祥 +8 位作者 樊勇 付军 龚铭 崔文岗 吴铭杰 王洪 郑磊 桑宏勋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9-303,共5页
目的探讨Renaissance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治疗脊柱疾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应用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治疗的38例脊柱疾病患者资料。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岁(12—69岁);腰椎骨折10例,胸椎骨折8... 目的探讨Renaissance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治疗脊柱疾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应用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治疗的38例脊柱疾病患者资料。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岁(12—69岁);腰椎骨折10例,胸椎骨折8例,脊柱畸形20例。30例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置入(Ps组)治疗,8例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PV组)治疗。手术患者随机一侧采用机器人辅助技术(辅助组)治疗,另一侧采用传统技术(非辅助组)治疗,术后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检查,Ps组参照Abul.Kasimhierarchy分级系统评估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PV组评估穿刺骨道位置、穿刺所用时间及射线暴露时间。结果Ps组30例患者总共置入208枚椎弓根螺钉:腰椎120枚,辅助组优良率达95.0%(57/60),明显优于非辅助组80.0%(4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88枚,辅助组优良率达95.5%(42/44),明显优于非辅助组77.3%(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组共8例患者24个穿刺骨道,各穿刺骨道均在椎弓根内,无一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辅助组、非辅助组穿刺所用时间平均分别为(5.5±1.4)、(17.8±7.5)min,射线暴露时间平均分别为(14.0±4.0)、(22.4±6.O)S,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nms—sauce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辅助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高、安全、有效;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手术时间短、射线暴露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机器人 椎体成形术 骨钉
原文传递
3D打印在脊柱外科的应用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16
11
作者 白博 白雪岭 +1 位作者 赵小文 桑宏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321-325,共5页
3D打印(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3DP)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又称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随着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其在骨科、颌面外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等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2],并成为研究... 3D打印(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3DP)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又称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随着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其在骨科、颌面外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等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2],并成为研究的热点。3D打印以CT或MRI等影像数据为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印 三维 脊柱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脊柱侧凸 骨和骨组织
原文传递
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表现及其治疗 被引量:9
12
作者 苏菲 吴子祥 +5 位作者 桑宏勋 樊勇 崔轶 白博 崔唯 雷伟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544-550,共7页
目的探讨脊柱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6月,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经临床确诊、具有完整病历及随访资料的患者共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11~67岁,平均(46.9±12.5)岁... 目的探讨脊柱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6月,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经临床确诊、具有完整病历及随访资料的患者共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11~67岁,平均(46.9±12.5)岁;病程14~240天,平均(80.7±64.1)天。对该组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血清学、病原学、影像学的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并观察采取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预后。结果本组21例均有局部疼痛症状,18例有羊接触史,16例有发热病史,10例有多汗病史,8例有乏力病史,5例有肌肉疼痛病史,4例有睾丸疼痛(附睾炎)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所有患者的布氏杆菌冷凝集试验均为阳性,结核T-Spot试验均为阴性;4例布氏杆菌血培养呈阳性。入院血沉22.8~93 mm/h,平均(57.2±20.5)mm/h;超敏C反应蛋白6.12~152 mg/L,平均(45.5±31.7)mg/L。本组病例中,颈椎2例,胸椎1例,腰骶段3例,腰椎15例,11例存在椎管内和(或)椎旁脓肿形成,但仅有1例患者存在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肌力<3级)。所有患者X线片及CT均出现受累椎间隙狭窄或稍变窄,椎体骨质不同程度破坏。MRI显示病变椎体在T1像上表现为不均匀中等偏低信号,在T2像上呈现不同程度高信号。7例(2例颈椎,5例腰椎)接受病灶清理+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14例接受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WHO推荐的治疗方案:其中3例采用三联抗炎,18例采用两联抗炎。15例采用盐酸多西环素+利福平联合治疗,3例采用盐酸多西环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2例采用链霉素+利福平联合治疗,1例采用米诺环素+利福平联合治疗,抗炎药物使用时间6~10周,平均(7.5±1.6)周。术后随访2~80个月,平均(25.7±18.5)个月,患者感染局部及全身症状明显消失,椎管内脓肿吸收,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感染复发病例。结论脊柱布氏杆菌病最常累及腰骶椎,局部疼痛、发热及牛羊接触的病史是较为典型的临床特征。患者血沉和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但布氏杆菌血培养阳性率较低。冷凝集试验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手术指征应当严格控制,对于椎管内脓肿较多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多数患者保守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布氏杆菌病 感染 疾病特征 治疗
原文传递
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手术中的设计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吴家昌 李修往 +6 位作者 方国芳 庄伟达 周震全 崔文岗 林云志 裴国献 桑宏勋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55-861,共7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骨科技术在脊柱肿瘤手术设计中的指导意义以及3D打印人工椎体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骨科中心将3D打印人工椎体植入2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岁,颈椎神经鞘瘤... 目的探讨数字化骨科技术在脊柱肿瘤手术设计中的指导意义以及3D打印人工椎体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骨科中心将3D打印人工椎体植入2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岁,颈椎神经鞘瘤;女,27岁,腰椎骨巨细胞瘤。通过Mimics软件三维重建肿瘤及周围解剖关系,规划手术设计,模拟截骨范围,3D打印疾病模型及手术导板,并个体化设计相匹配的金属人工椎体,包括钛合金椎体直径、孔隙率及重建固定方式。按照术前计划完成病灶切除和假体植入脊柱完成重建。术后定期观察患者颈或腰椎活动功能、肿瘤复发情况及脊柱重建稳定性。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按计划完成手术,分别获得21、13个月随访,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3D打印人工椎体与周围椎体匹配良好,重建稳定未见松动及周围骨溶解,肿瘤切除完整未复发,颈、腰椎活动良好。结论数字化骨科技术在脊柱肿瘤治疗中可给予精准化指导,3D打印金属人工椎体设计需结合局部生理解剖个性化设计,其临床应用为脊柱肿瘤切除和脊柱重建提供了一种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肿瘤 假体设计 3D打印技术 人工椎体
原文传递
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预防PKP术后再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世浩 苏菲 +3 位作者 王洪 吴子祥 方国芳 桑宏勋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11期1125-1127,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静脉滴注唑来膦酸与口服阿仑膦酸钠预防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预防骨质疏松性再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2014-01-2017-12行PKP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9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术后进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46例在口服... 目的比较分析静脉滴注唑来膦酸与口服阿仑膦酸钠预防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预防骨质疏松性再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2014-01-2017-12行PKP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9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术后进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46例在口服碳酸钙D3片、骨化三醇胶丸基础上口服阿仑膦酸钠治疗(阿仑膦酸钠组),46例在基础治疗后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治疗(唑来膦酸组)。结果9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12~24)个月。阿仑膦酸钠组与唑来膦酸组术后3 d疼痛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唑来膦酸组再次骨折发生率低于阿仑膦酸钠组,末次随访时骨密度高于阿仑膦酸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术后出现骨质疏松性再骨折的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症控制不佳,对于此类患者术后应重视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而唑来膦酸预防骨质疏松性再骨折的效果明显优于口服阿仑膦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胸腰椎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唑来膦酸 阿仑膦酸钠 再骨折
原文传递
后外侧联合内踝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珺琛 曹湘予 +1 位作者 杨玉山 张世浩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12期1316-1318,共3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踝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7-01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踝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1例后Pilon骨折。骨折按俞光荣分型:Ⅰ型3例,Ⅱ型19例,Ⅲ型9例,均...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踝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7-01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踝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1例后Pilon骨折。骨折按俞光荣分型:Ⅰ型3例,Ⅱ型19例,Ⅲ型9例,均合并外踝骨折。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18~36)个月。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27例(Ⅰ型3例,Ⅱ型17例,Ⅲ型7例)X线片显示骨折均解剖复位,且随访期间无复位丢失;4例(Ⅱ型2例,Ⅲ型2例)骨折复位可,X线片显示内踝仍有双皮质骨块影。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4(11~24)周。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80~95分,平均84.5分;其中优17例,良9例,可5例。结论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踝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时,后外侧入路可以充分显露后踝外侧骨块及外踝骨折,内踝后侧入路可以充分显露内踝前丘和后踝后内骨块,骨折在直视下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及可靠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后Plion骨折 后外侧入路 内踝后侧入路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原位髋部透视法在股骨颈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敏 樊晓海 +6 位作者 郑杰 李匡文 张世浩 李敏 李盛 陈荣生 桑宏勋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5-449,共5页
目的探讨原位髋部透视法在股骨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术中透视方法不同分为2组:原位组35例,采用双下肢对称牵持续引下,股骨颈骨折复位后原位髋部C型臂X线机透视;... 目的探讨原位髋部透视法在股骨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术中透视方法不同分为2组:原位组35例,采用双下肢对称牵持续引下,股骨颈骨折复位后原位髋部C型臂X线机透视;对照组34例,采用健侧蛙式位、患髋牵引复位下C型臂X线机透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透视次数、导针重置次数、术中伤口出血量及全程手术时间。结果原位组与对照组股骨颈骨折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等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原位组全程术中透视次数[(7.2±0.5)次]、导针重置次数[(2.1±0.3)次]、术中伤口出血量[(96.8±18.6)mL]、全程手术时间[(1.2±0.2)h]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6.1±1.2)次、(4.7±0.8)次、(198.1±13.2)mL、(1.6±0.3)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位髋部透视由于双下肢维持对称牵引状态,勿须变动髋关节体位,因而维护骨折复位后的稳定。C型臂X线机透视操控简捷,影像清晰可辨。因此,原位髋部透视法具有术中透视和导针重置次数少,进而大大减少了术中伤口出血量、缩减了无效的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 X线透视检查 蛙式位 髋关节透视
原文传递
侧前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林云志 方国芳 +1 位作者 吴家昌 桑宏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65-69,共5页
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DDD)的经典手术方式,包括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 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DDD)的经典手术方式,包括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极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综述
原文传递
从“此心非彼心”论“脑为君主之官” 被引量:3
18
作者 程梦慧 许棋 +1 位作者 李晓亮 郭利利 《湖南中医杂志》 2021年第10期121-123,131,共4页
《黄帝内经》中"心为君主之官"的论述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从整体观念辨明脏腑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对中医学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基于中医理论基础的"心"作为"君主"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 《黄帝内经》中"心为君主之官"的论述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从整体观念辨明脏腑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对中医学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基于中医理论基础的"心"作为"君主"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中医学对"脑"缺乏独立完整的认识。本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辩证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从"心"与"脑"的生理、病理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研究二者发挥其功能特点的物质基础,以"此心非彼心"立论,提出"脑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主之官 脏腑 理论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