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颌角整形术中去咬肌和不去咬肌两种术式对下颌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付国友 柳大烈 +4 位作者 单磊 杜本军 王渭滨 刘玉生 郑建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5期134-135,共2页
目的:观察下颌角整形术中去咬肌和不去咬肌两种术式对下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03/08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整形科门诊收治下颌角肥大手术治疗患者24例,手术均经口内入路行下颌角磨削截骨术,其中去除部分咬肌12例,不去咬... 目的:观察下颌角整形术中去咬肌和不去咬肌两种术式对下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03/08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整形科门诊收治下颌角肥大手术治疗患者24例,手术均经口内入路行下颌角磨削截骨术,其中去除部分咬肌12例,不去咬肌12例。①最大开口度的测定:测量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的距离,再加上正中咬颌时前牙的覆盖,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②最大前伸度的测定:测量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的水平距离,再加上正中咬颌时前牙的覆盖,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测量时间分别为术前、术后1,2周,1,2,3,4,5,6个月。结果:纳入患者2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去咬肌组术后1,2周,1,2,3个月患者最大开口度和最大前伸度均较术前比较明显降低犤以术后3个月为例,手术前后最大开口度分别为(43.4±5.0),(38.3±3.4)mm,手术前后最大前伸度分别为(8.5±0.7),(7.1±0.4)mm,P<0.01犦,至术后4个月已达到术前正常值范围;不去咬肌组术后1,2周,1,2个月患者最大开口度和最大前伸度均较术前比较明显降低犤以术后2个月为例,手术前后最大开口度分别为(40.4±4.0),(35.3±3.7)mm,手术前后最大前伸度分别为(9.0±0.6),(6.8±0.5)mm,P<0.01犦,至术后3个月已达到术前正常值范围;去咬肌组较不去咬肌组患者术后最大开口度和最大前伸度恢复至术前正常值范围的时间长。结论:下颌角整形术对患者口腔颌面系统的功能无明显长期不良影响;去咬肌和不去咬肌的患者术后下颌运动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不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外科 整形 康复
下载PDF
建立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三维有限元模型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劲 罗奇 +2 位作者 柳大烈 王竟鹏 黄世清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06-1208,F0002,共4页
目的为研究下颌骨截骨整形手术,建立生物力学相似性较高的无牙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以颅颌面系统正常的女性青年志愿者为标本,用CT断层扫描,结合Solidworks和Ansys软件建模。采用只承受拉力的Link10单元模拟下颌韧带... 目的为研究下颌骨截骨整形手术,建立生物力学相似性较高的无牙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以颅颌面系统正常的女性青年志愿者为标本,用CT断层扫描,结合Solidworks和Ansys软件建模。采用只承受拉力的Link10单元模拟下颌韧带和咀嚼肌约束,采用接触单元对关节窝约束进行模拟。结果建立了包括颞下颌关节、肌肉和韧带的正常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总体模型。可根据实验设计建立实验分模型。结论提高了模型的相似性,为进一步研究下颌角截骨整形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截骨整形 三维有限元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下颌骨截骨整形手术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劲 罗奇 +2 位作者 王竞鹏 柳大烈 黄世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3期344-347,共4页
目的:为研究下颌骨截骨整形手术的生物力学原理,建立了生物力学相似性较高的无牙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以颅颌面系统正常的女性青年志愿者为标本,经过薄层CT断层扫描得到DICOM格式文件,经Mimics和Ansys软件建模,采用... 目的:为研究下颌骨截骨整形手术的生物力学原理,建立了生物力学相似性较高的无牙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以颅颌面系统正常的女性青年志愿者为标本,经过薄层CT断层扫描得到DICOM格式文件,经Mimics和Ansys软件建模,采用只受拉的Link10单元模拟下颌韧带和咀嚼肌约束,采用接触单元对关节窝进行约束。结果:建立了包括颞下颌关节、肌肉和韧带的正常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可根据实验设计建立实验分模型。结论:提高了模型的相似性,为进一步研究下颌角截骨整形生物力学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截骨整形 三维有限元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牙槽外科辅助正畸快速整体内收前牙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楚峰 章锦才 +4 位作者 柳大烈 刘从华 徐平平 叶炳坤 盘荣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736-1737,共2页
目的:通过牙支持式牵引装置配合牙槽手术建立快速内收前牙的动物模型,研究将上颌前牙整体快速内收的可行性。方法:成年犬9只,拔除上颌双侧尖牙,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实施手术减阻后安装Ni-Ti拉簧,力量100g,连续加力4周后结扎丝固定;B组... 目的:通过牙支持式牵引装置配合牙槽手术建立快速内收前牙的动物模型,研究将上颌前牙整体快速内收的可行性。方法:成年犬9只,拔除上颌双侧尖牙,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实施手术减阻后安装Ni-Ti拉簧,力量100g,连续加力4周后结扎丝固定;B组实施减阻手术后安装特制加力装置,加力速度0.75mm/d,连续加力8d。C组作为对照组未施行手术直接用Ni-Ti拉簧,力量100g,连续加力4周后结扎丝固定。并分别于手术8d及3、5周后,进行标本测量并拍摄X光检查。结果:手术5周后A组前牙平均后退0.65mm,后牙支抗丧失0.28mm;B组前牙平均后退4.46mm,后牙支抗丧失1.46mm;C组前牙平均后退0.35mm,后牙支抗丧失0.26mm。且未见明显牙齿松动、骨坏死等不良并发症。结论:通过牙支持式牵引装置配合牙槽手术建立起了快速内收前牙的动物模型,证明该手术方法可加速正畸牙移动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学 矫正 牙槽成形术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美容外科医患双方的定位和对策 被引量:7
5
作者 周智 柳大烈 张惠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5年第6期738-739,共2页
关键词 医患双方 美容外科 美容医生 求医者 美容医学 治疗过程 临床实践 治疗期间 医患关系 医学模式
下载PDF
乳房整形术后少见并发症-Mondor病30例报告
6
作者 柳大烈 李德新 +1 位作者 查元坤 杨晓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1265-1266,共2页
目的:报道乳房整形术后少见并发症-Mondor病,以引起同行重视,并正确处理该病。方法:分析本组30例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阐明Mondor病的主要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Mondor病临床虽较少见但时有零星报道,只因其有自限性,加之医生认识不... 目的:报道乳房整形术后少见并发症-Mondor病,以引起同行重视,并正确处理该病。方法:分析本组30例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阐明Mondor病的主要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Mondor病临床虽较少见但时有零星报道,只因其有自限性,加之医生认识不足而有所忽视。结论:Mondor病是一个临床上容易诊断但尚未被普遍认识的疾病,本报道以引起同道关注、认识并正确处理乳房整形术后并发症-Mondor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整形并发症 MONDOR病 胸壁 血栓性浅静脉炎
下载PDF
基于力学仿真的下颌角截骨整形技术研究
7
作者 赵俪月 苏伟 +1 位作者 张劲 李军奎 《广州医药》 2020年第5期71-75,共5页
目的对下颌角肥大钻凿法截骨整形手术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并探索该术式的优化改进。方法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下颌角钻凿法截骨整形手术及其改良术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应力分析、比较。结果模型-1(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模型)下颌... 目的对下颌角肥大钻凿法截骨整形手术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并探索该术式的优化改进。方法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下颌角钻凿法截骨整形手术及其改良术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应力分析、比较。结果模型-1(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模型)下颌角断裂失效载荷在所有术式中最高,为2426N。其余的改良术式模型(模型-2~7)失效载荷均低于模型-1,分别为2018N、1854N、1447N、1183N、1028N、876N。同时,模型-7与其他模型对比,其应力分布范围最小,关节盘von Mises应力手术侧大于非手术侧,大部分区域为0.52~3.25 MPa之间,最大不超过9.86 MPa。结论在非均匀钻孔加去下颌角颊侧皮质骨的同时施加最大咬合力和下颌支后缘约束的手术方法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截骨 生物力学 有限元方法 应力云图 失效载荷
下载PDF
内眦韧带的解剖研究及其在内眦赘皮矫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6
8
作者 王飏 柳大烈 +3 位作者 陈兵 王竞鹏 安阳 乔锋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11期1635-1637,共3页
目的:通过解剖观察测量和组织学观察内眦部解剖结构,探寻内眦赘皮矫正术术后并发症产生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方法:对9具尸头内眦部进行解剖观察并进行测量;对内眦韧带标本纤维走形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内眦韧带前支平均长0.834cm,上... 目的:通过解剖观察测量和组织学观察内眦部解剖结构,探寻内眦赘皮矫正术术后并发症产生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方法:对9具尸头内眦部进行解剖观察并进行测量;对内眦韧带标本纤维走形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内眦韧带前支平均长0.834cm,上支平均长0.641cm,前支止点距内眦动静脉为0.079cm,前支起点距降眉肌为0.744cm。结论:内眦赘皮是由内眦韧带至皮肤纤维连接及眼轮匝肌错构形成,内眦赘皮矫正术应充分注意内眦赘皮产生的解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韧带 内眦赘皮 内眦赘皮矫正术
下载PDF
汉族人下颌角相关测量与下颌角肥大诊断标准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周智 柳大烈 +2 位作者 牟飙 刘志刚 杜本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29-731,共3页
目的了解汉族成年男女下颌角相关测量数据及影响因素,建立适合正常汉族人群的下颌骨肥大诊断标准。方法采集正常汉族人群头颅骨形态特征点数据,男女各200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头颅骨几何形态结构进行定量分析,进行男女之间各几何特... 目的了解汉族成年男女下颌角相关测量数据及影响因素,建立适合正常汉族人群的下颌骨肥大诊断标准。方法采集正常汉族人群头颅骨形态特征点数据,男女各200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头颅骨几何形态结构进行定量分析,进行男女之间各几何特征值的特异性分析,提取能够反映颅骨与上颌、颅骨与下颌以及上下颌间结构关系的形态特征值,建立具有临床意义的下颌骨肥大诊断标准。结果汉族成年男女测量数据如下(男与女)头面比:(1·32±0·06)与(1·54±1·60);面颌宽比:(1·33±0·08)与(1·35±0·12);面中宽:(133·4±5·6)mm与(126·9±5·9)mm;下颌夹角:(72·0±5·5)°与(69·8±6·9)°;鼻梁-颏间距:(95·0±8·4)mm与(88·0±7·6)mm;头面宽比:(1·04±0·04)与(1·08±0·06);头颌宽比(1·39±0·14)与(1·46±0·11);下颌宽(105·9±6·4)mm与(94·0±6·0)mm;下颌左角(121·7±7·6)°与(123·5±7·2)°。其中面中宽、下颌夹角、鼻梁-颏间距、头面宽比、头颌宽比男女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汉族成年男女面中宽与下颌宽之比稳定在1·3左右,可以作为男女通用诊断标准之一。而在对个性化下颌角诊断及治疗中需要结合头面、面中、头颌宽比及下面部形态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测量 下颌角几何特征分析 下颌角肥大 诊断标准
下载PDF
强脉冲光对大鼠皮肤转换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明利 柳大烈 +1 位作者 袁强 杜本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2-93,96,共3页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PL)对大鼠皮肤转换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光子嫩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择15只SD大鼠,每只选3个部位用强脉冲光照射,采用同一照射参数,能量密度34J/cm2,分为3个脉冲,脉宽各为4、5、6ms,脉冲...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PL)对大鼠皮肤转换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光子嫩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择15只SD大鼠,每只选3个部位用强脉冲光照射,采用同一照射参数,能量密度34J/cm2,分为3个脉冲,脉宽各为4、5、6ms,脉冲延时为20ms及25ms。照射后第1、3、5、7、15、30天分别于治疗及非治疗部位切取皮肤样本,原位杂交检测,观察。结果照射部位第1天皮肤表皮、真皮细胞均呈阳性染色,第7天达高峰,第15天染色渐弱,第30天只有真皮细胞呈弱阳性染色,非治疗部位染色阴性。结论强脉冲光照射皮肤后可引起TGF-β1mRNA表达的增加,提示TGF-β1在光子嫩肤过程中对皮肤的重塑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光子嫩肤 转换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前后咬肌变化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杜本军 柳大烈 +1 位作者 梁莉 贾玉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2376-2378,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矫治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术后咬肌形态的变化,为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矫治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矫治200例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采用高频浅表超声成像技术,随机抽取60例患者分别在术... 目的探讨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矫治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术后咬肌形态的变化,为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矫治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矫治200例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采用高频浅表超声成像技术,随机抽取60例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每隔4周,放松和用力咬合两种状态下测量双侧咬肌厚度,观察比较变化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24周相比咬肌平均厚度变薄,萎缩明显(P<0.05);术后24周与术后32周相比咬肌平均厚度无变化(P>0.05)。结论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后,术后24周内肥大的咬肌可自行萎缩,不需处理。术后24周后咬肌不再有变化。轻度下颌角肥大者可行单纯磨削去骨术,无需切除咬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咬肌肥大畸形 咬肌 形态学 高频超声成像 磨削术
下载PDF
小切口联合缝线法重睑成形术 被引量:10
12
作者 周永生 陈兵 +3 位作者 林立新 黄泽春 梁志为 何双桃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7年第11期1518-1519,共2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重睑方法。方法:在术前设计的重睑线外侧部切开3~5mm皮肤,经切口剪除重睑线下的睑板前组织及部分眶隔脂肪等,如同缝线法重睑一样,将皮肤与睑板直接缝合形成自然的重睑。结果:本组96例病例,随访3月-5年,术后反应轻,消...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重睑方法。方法:在术前设计的重睑线外侧部切开3~5mm皮肤,经切口剪除重睑线下的睑板前组织及部分眶隔脂肪等,如同缝线法重睑一样,将皮肤与睑板直接缝合形成自然的重睑。结果:本组96例病例,随访3月-5年,术后反应轻,消肿快,重睑外形自然,稳定持久,无明显瘢痕,效果满意。结论:该方法切口小,瘢痕少,重睑自然,易于操作,效果确切持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重睑方法,但不适合重度超力型和上睑皮肤松弛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缝线法 重睑成形术
下载PDF
内眦赘皮矫正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3
作者 潘葵 陈兵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10期1204-1206,共3页
关键词 内眦赘皮矫正术 亚洲人群 内眦间距 外形美观 进展综述 占有率 垂直向 内斜视
下载PDF
汉族人下颌角相关的三维CT与大体测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周智 柳大烈 +3 位作者 刘志刚 牟飙 王红英 王渭滨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03-306,共4页
目的通过对汉族成年男女颅颌面软组织及螺旋CT三维重建骨性数据测量,并与颅骨测量数据对比分析,研究对颌面部诊断、治疗的影响因素。同时,也为下一步诊断模型的建立、调试奠定基础。方法随机选取汉族成年男女各20例(无颅骨明显畸形),进... 目的通过对汉族成年男女颅颌面软组织及螺旋CT三维重建骨性数据测量,并与颅骨测量数据对比分析,研究对颌面部诊断、治疗的影响因素。同时,也为下一步诊断模型的建立、调试奠定基础。方法随机选取汉族成年男女各20例(无颅骨明显畸形),进行颅颌面软组织测量及螺旋CT三维骨性测量,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颌面部软组织对汉族男女性别特征的判断影响很大。在大体测量中,男女的头长、头宽、面中宽及表示下面部特征等多个数据的差异明显,三维CT与颅骨骨性测量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三维螺旋CT与颅骨测量有良好的一致性;颌面部软组织对汉族人的性别判断、颌面诊疗影响很大。在治疗下面部畸形过程中,不仅需要对骨性的处理,还需要对软组织进行处理。这一点对女性患者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颅面骨 三维重建 定量测量
下载PDF
盐酸罂粟碱-卵磷脂微乳的制备与透皮吸收 被引量:6
15
作者 柳大烈 潘葵 王渭滨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2期1482-1485,共4页
目的探讨以卵磷脂微乳为载体,制备盐酸罂粟碱-卵磷脂微乳透皮给药系统,促进盐酸罂粟碱的透皮吸收。方法以伪三元相图考察油包水型微乳形成区域;以十四酸异丙酯-卵磷脂-乙醇-水作为微乳的组成部分,正交分析法筛选微乳处方,测定微乳黏度;... 目的探讨以卵磷脂微乳为载体,制备盐酸罂粟碱-卵磷脂微乳透皮给药系统,促进盐酸罂粟碱的透皮吸收。方法以伪三元相图考察油包水型微乳形成区域;以十四酸异丙酯-卵磷脂-乙醇-水作为微乳的组成部分,正交分析法筛选微乳处方,测定微乳黏度;采用智能透皮仪,大鼠离体皮肤作为透皮模型,与盐酸罂粟碱水溶液及盐酸罂粟碱-卵磷脂混悬液对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微乳中盐酸罂粟碱经皮渗透稳态流量。结果微乳各组分及比例对微乳粒径均有影响;盐酸罂粟碱-卵磷脂微乳的经皮渗透稳态流量大于对照组。结论微乳各组分及比例对微乳体系处方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以微乳为载体可以促进盐酸罂粟碱的经皮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罂粟碱 盐酸 卵磷脂 微乳 透皮吸收
下载PDF
强脉冲光对大鼠皮肤MM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明利 柳大烈 +1 位作者 袁强 杜本军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92-394,共3页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对大鼠皮肤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的影响,探讨光子嫩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择15只SD大鼠,每只选3个部位用强脉冲光照射,采用同一照射参数,能量密度34J/cm2,分为3个脉冲,脉宽各为4、5、6ms,脉冲延时为20ms及25ms...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对大鼠皮肤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的影响,探讨光子嫩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择15只SD大鼠,每只选3个部位用强脉冲光照射,采用同一照射参数,能量密度34J/cm2,分为3个脉冲,脉宽各为4、5、6ms,脉冲延时为20ms及25ms。照射后第1、3、5、7、15、30天分别于照射及非照射部位切取皮肤样本,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照射后第1天MMP-1即见表达,第7天表达至高峰,第15天表达开始减弱,第30天皮肤全层的表达处于较低水平,非照射部位染色阴性。结论强脉冲光照射大鼠皮肤后可引起MMP-1表达的增加,提示MMP-1在光子嫩肤过程中对皮肤的重塑起到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光子嫩肤 MMP-1
下载PDF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和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邱竣 周绍龙 柳大烈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5期870-873,共4页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主要分布于植物如树木、棉花等中,它是形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形成许多真菌、藻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随着人们对纤维素类产品需求的增加,人们获取纤维素的方法正不断地改进和更新。近年,发现...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主要分布于植物如树木、棉花等中,它是形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形成许多真菌、藻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随着人们对纤维素类产品需求的增加,人们获取纤维素的方法正不断地改进和更新。近年,发现一些细菌也能产生纤维素,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应用 生物聚合物 纤维素类 细胞壁 植物 成分
下载PDF
纳米Ag/TiO_2涂层托槽对口腔常见细菌的抗菌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晟 麦理想 +3 位作者 柳大烈 刘从华 轩东英 章锦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08-1410,共3页
目的:检测纳米Ag/TiO2涂层托槽对口腔常见细菌的抗菌性能。方法:通过扫描电镜检测纳米Ag/TiO2涂层托槽表面微观形态;采用贴膜法研究纳米Ag/TiO2涂层对口腔常见细菌的抗菌性能。结果:本研究合成的纳米Ag/TiO2涂层为具有严整组织结构的纳... 目的:检测纳米Ag/TiO2涂层托槽对口腔常见细菌的抗菌性能。方法:通过扫描电镜检测纳米Ag/TiO2涂层托槽表面微观形态;采用贴膜法研究纳米Ag/TiO2涂层对口腔常见细菌的抗菌性能。结果:本研究合成的纳米Ag/TiO2涂层为具有严整组织结构的纳米颗粒膜;纳米Ag/TiO2涂层对口腔常见细菌20min黑暗环境下抗菌率均达到79%以上。结论:纳米Ag/TiO2涂层托槽对口腔常见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托架 纳米二氧化钛 纳米银 抗菌效果
下载PDF
不同浓度TGF-β1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仁刚 宋任强 +1 位作者 柳大烈 张瑶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2306-2308,共3页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TGF-β1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体外增殖的影响。优化EPCs体外培养条件。方法 冲洗大鼠骨髓腔,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通过fibronectin包被的培养皿差速分选、富集EPCs,...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TGF-β1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体外增殖的影响。优化EPCs体外培养条件。方法 冲洗大鼠骨髓腔,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通过fibronectin包被的培养皿差速分选、富集EPCs,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所富集细胞进行CD34,CD133,VEGFR-2表型鉴定。将EPCs在含有10~300pg/ml的不同浓度TGF-β1的M199培养基中传代培养扩增,记录细胞扩增数量,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不同代次细胞,进行CD34,CD133和VEGFR-2表达检测。结果 快速黏附于fibronectin的细胞群中,CD34,CD133,VEGFR-2阳性细胞含量明显高于未分选细胞(P〈0.05)。细胞培养至P4,在TGF-β1浓度为10pg/ml的实验组,细胞总体扩增数量以及CD34,CD133,VEGFR-2阳性细胞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浓度TGF-β1的实验组(P〈0.05)。结论 培养基中低浓度的TGF-β1能提高大鼠骨髓EPCs体外扩增数量,而且减慢了EPCs的分化速度。从而使EPCs发挥更高的治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1 EPC 体外 增殖
下载PDF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在面部年轻化及轮廓重塑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林立新 柳大烈 +1 位作者 梁忠军 宋仁刚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年轻化及面部轮廓重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抽吸腹部、臀部或大腿部的脂肪,将获得脂肪混悬液于3500r/min离心5min,去除上层及下层的杂质,然后将纯化的脂肪颗粒按需要分层均匀地注射到面部各个受区部位。...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年轻化及面部轮廓重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抽吸腹部、臀部或大腿部的脂肪,将获得脂肪混悬液于3500r/min离心5min,去除上层及下层的杂质,然后将纯化的脂肪颗粒按需要分层均匀地注射到面部各个受区部位。结果:从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应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进行面部年轻化及面部轮廓重塑手术186例,术后经6~12月的随访,130例1次即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54例就医者经2次至3次手术填充方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除3例出现局部硬结及5例出现过度矫正,其他就医者均未出现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使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进行面部年轻化及面部轮廓重塑,能够达到良好、稳定的临床效果,是一种安全、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脂肪颗粒 移植 面部年轻化 面部轮廓重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