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综合征的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1
作者 葛润泽 冯欣 +5 位作者 李西锋 张炘 苏世星 黄驰 黄际万 段传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1,共5页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综合征(VBD)是一种罕见且具有挑战性的疾病。VBD主要与酶的作用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密切相关,以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压迫症状、脑积水等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随着VBD治疗实践以及近年来介入技术及材料的发展,VBD的血...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综合征(VBD)是一种罕见且具有挑战性的疾病。VBD主要与酶的作用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密切相关,以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压迫症状、脑积水等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随着VBD治疗实践以及近年来介入技术及材料的发展,VBD的血管内治疗成为焦点。本文围绕近年来VBD的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综合征 研究进展 血管内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原文传递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多中心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曾恒 钟鸣 +7 位作者 杨楠 李振均 李西锋 段传志 钟鸣 邓剑平 胡鹏 何旭英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57-665,共9页
目的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围手术期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方案的安全性,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4家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目的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围手术期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方案的安全性,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4家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17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1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100例,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111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65例)。根据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负荷量氯吡格雷组(n=87)、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n=212)、替罗非班组(n=118),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差异。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的预后,比较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Raymond分级Ⅰ级351例(84.2%),Ⅱ级44例(10.6%),Ⅲ级22例(5.2%)。围手术期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4例(10.6%),死亡4例(1%)。负荷量氯吡格雷组、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替罗非班组患者术中血栓形成率分别为5.7%(5/87)、5.7%(12/212)、0.8%(1/118),替罗非班组患者术中血栓形成率低于负荷量氯吡格雷组、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患者预后良好360例(86.3%),预后不良57例(1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3.407,95%CI:1.620~7.166,P=0.001)、术前Hunt-Hess分级3级(OR=11.445,95%CI:3.584~36.547,P<0.001)、术前Hunt-Hess分级4级(OR=88.951,95%CI:14.519~544.948,P<0.001)、术前Hunt-Hess分级5级(OR=64.949,95%CI:12.809~329.325,P<0.001)、置入多个支架(OR=4.709,95%CI:1.215~18.248,P=0.025)是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年龄、置入支架数量、术前Hunt-Hess分级联合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最佳诊断界值为0.500,此时敏感度为0.667,特异度为0.833。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替罗非班作为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安全性高,老年、术前Hunt-Hess分级≥3级、置入多个支架的患者易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支架 栓塞 抗血小板药物 预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中性粒细胞对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细胞焦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金磊 旦增赤来 +5 位作者 魏博洋 刘文超 郭慎全 阿多 段传志 李西锋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6,共9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对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中细胞焦亡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将76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H组、SAH+溶剂组及SAH+anti-ly6G组,每组19只。后3组小鼠采用改良线栓穿刺法...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对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中细胞焦亡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将76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H组、SAH+溶剂组及SAH+anti-ly6G组,每组19只。后3组小鼠采用改良线栓穿刺法制备成SAH模型,其中SAH+溶剂组及SAH+anti-ly6G组小鼠分别于造模前24 h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anti-ly6G(4 mg/kg)。造模后24 h时分别对各组小鼠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脑皮层中性粒细胞、消皮素D(GSDMD)、S100钙结合蛋白A8(S100A8)的表达及定位情况,FJC染色检测皮层神经元损伤情况,改良加西亚评分及转棒实验评估神经功能,脑组织含水量检测评估脑水肿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皮层组织中S100A8、Toll样受体4(TLR4)、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1(cleaved-caspase1)和活化消皮素D(GSDMD-N)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SAH组小鼠损伤侧皮层中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中有S100A8大量表达,且相同区域内GSDMD表达升高并均能与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共定位。(2)与假手术组相比,SAH组和SAH+溶剂组小鼠损伤侧皮层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和FJC阳性神经元数量均明显增多,改良加西亚评分和转棒实验中掉落时间均明显降低,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高,S100A8、TLR4、NLRP3、cleaved-caspase1和GSDMD-N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H组和SAH+溶剂组相比,SAH+anti-ly6G组小鼠损伤侧皮层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和FJC染色阳性神经元数量均明显减少,改良加西亚评分和转棒实验中掉落时间均明显增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S100A8、TLR4、NLRP3、cleaved-caspase1和GSDMD-N的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中性粒细胞可下调SAH后S100A8的表达,从而减弱TLR4/NLRP3激活介导的细胞焦亡,有利于改善EB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中性粒细胞 细胞焦亡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时动脉瘤破裂及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刘啸 李振均 +5 位作者 何旺青 吴磊 张炘 李西锋 段传志 何旭英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7-365,共9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介入治疗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病外科住院治疗的238例颅内动脉狭...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介入治疗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病外科住院治疗的238例颅内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患有306个动脉瘤)为研究对象,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将动脉瘤分为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并进一步将其中行介入治疗且具有完整随访数据的139例患者按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与并发症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筛选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介入治疗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38例患者中,269个动脉瘤未破裂,37个动脉瘤破裂。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在女性比例、动脉瘤位置分布、动脉瘤形状不规则比例以及血液白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总胆固醇水平升高、D-二聚体水平升高比例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形状不规则(OR=12.393,95%CI:4.114~37.332,P<0.001)以及血液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OR=18.753,95%CI:6.555~53.648,P<0.001)、D-二聚体水平升高(OR=4.410,95%CI:1.758~11.065,P=0.002)是颅内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2)139例患者中,57例发生并发症,82例未发生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无并发症组与并发症组患者在高血压史比例、动脉狭窄程度分布及血液D-二聚体水平升高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该三者为颅内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动脉瘤形状不规则、血液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颅内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易发生破裂,高血压史、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液D-二聚体水平升高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狭窄 动脉瘤破裂 介入治疗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