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4-3-3蛋白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曹卫东 章翔 +6 位作者 张剑宁 杨志军 刘卫平 李兵 王彦刚 宋蕾 王西玲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讨14-3-3蛋白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和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0例正常脑组织和67例确诊并有随访的人脑星形细胞瘤石蜡标本中14-3-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14-3-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间... 目的探讨14-3-3蛋白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和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0例正常脑组织和67例确诊并有随访的人脑星形细胞瘤石蜡标本中14-3-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14-3-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间的关系。结果在正常脑组织标本中,14-3-3蛋白主要表达于神经元胞体和突起,而在少数的胶质细胞中仅见其弱表达。绝大部分星形胶质细胞瘤中可见14-3-3蛋白阳性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为:II级76.5%(13/17),III级76.2%(16/21),IV级79.3%(23/29)。不同恶性级别的星形细胞肿瘤中,14-3-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别(P>0.05),但14-3-3蛋白表达的强度和范围有随肿瘤的恶性度增高而增加的趋势(P<0.05)。52例14-3-3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短于15例14-3-3蛋白表达阴性的患者(P<0.01)。结论14-3-3蛋白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上调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相关。14-3-3蛋白有望成为星形细胞瘤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3-3蛋白 凋亡 免疫组化 星形细胞瘤 预后
下载PDF
侧支循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龙宣 赵斌 +2 位作者 许志恩 刘亚杰 唐荣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6年第11期37-40,共4页
目的研究侧支循环建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在TIA神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序贯收集首次脑梗死患者164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A组(年龄〈55岁)、B组(年龄55~70岁)和C组(年龄〉70岁),每... 目的研究侧支循环建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在TIA神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序贯收集首次脑梗死患者164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A组(年龄〈55岁)、B组(年龄55~70岁)和C组(年龄〉70岁),每组又根据病前有无同侧TIA分为A1、A2、B1、B2、C1、C2组,分别对患者人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侧支循环状况、梗死体积进行评估,并分析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状况与预后的关系。结果A1、B1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2、B2组(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和良好的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显著高于A2、132组(P〈0.01),但C1组与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侧支循环建立良好者预后较好,侧支循环建立不良者预后较差。结论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并与患者年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侧支循环 脑梗死 预后
下载PDF
经皮桡动脉穿刺及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对比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丘鸿凯 贺雄军 刘亚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21期88-89,共2页
目的评价经皮桡动脉穿刺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行DSA住院患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0±8.0)岁;经股动脉穿刺途径(股动脉组)52例,男28例,女24例,... 目的评价经皮桡动脉穿刺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行DSA住院患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0±8.0)岁;经股动脉穿刺途径(股动脉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5±6.5)。比较2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与经股动脉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股动脉 全脑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分析后半规管瘘对豚鼠听力及耳蜗形态学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谢南屏 陈国强 +1 位作者 严星 舒斯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5-497,共3页
目的探讨豚鼠后半规管造瘘后的听力情况。方法健康杂色豚鼠10只,左耳为实验耳,右耳为对照耳,左耳后半规管造瘘后分别进行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测试。测试状态为戊巴比妥钠镇静睡眠。结果载波频率为0.5 kHz、1 kHz、 2 kHz及4 kHz时,左... 目的探讨豚鼠后半规管造瘘后的听力情况。方法健康杂色豚鼠10只,左耳为实验耳,右耳为对照耳,左耳后半规管造瘘后分别进行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测试。测试状态为戊巴比妥钠镇静睡眠。结果载波频率为0.5 kHz、1 kHz、 2 kHz及4 kHz时,左耳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dB SPL)分别为30.00±8.66、25.56±5.27、20.00±5.00和22.22±4.21; 右耳分别为35.56±5.27、27.78±10.93、18.89±3.33和21.11±3.33。左右耳同频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手术造成的较小的后半规管瘘管对听力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 后半规管 听力 耳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