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病理与影像的关系及显微外科治疗(附7例报道) 被引量:8
1
作者 钟兵 冯文峰 +6 位作者 黄理金 黄炳龙 文军 黄伟佳 漆松涛 张晓斌 康晓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7-171,共5页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sinus hemangiomas,CSHs)病理与影像的关系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CSH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FLAIR序列检查。所有患者经改良翼点入...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sinus hemangiomas,CSHs)病理与影像的关系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CSH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FLAIR序列检查。所有患者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伴或不伴眶颧弓切断,其中经硬膜外入路取瘤3例,经硬膜下入路4例。结果 T1WI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A型呈均匀性增强,B型和C型呈现自外向内的渐进性增强信号,但欠均匀,3例FLAIR序列检查呈均匀高信号;肿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1例。术中失血平均为(3029±3184)mL。主要并发症包括早期动眼神经麻痹5例(3例恢复,2例症状轻微);短暂视神经受累1例,短暂三叉神经受累1例,轻微外展神经麻痹1例,脑积水并偏瘫1例,无手术后死亡病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仍是CSHs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MRI增强模式可能对CSHs亚型的鉴别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海绵状血管瘤 术中出血 MRI 病理分型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黄理金 文军 +7 位作者 黄伟佳 钟兵 张晓斌 石小峰 叶宇 欧阳锡华 陈委 纠智松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347-35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胼周动脉瘤1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②11例均被栓塞成功,其中被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5例,在术后3~6个月的DSA随访中,显示这5例完全闭塞。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的有9例,4分的有1例,死亡1例。无技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3~6个月DSA随访6例,MRA随访2例,电话随访2例。有影像资料的随访病例显示,动脉瘤均被完全闭塞;电话随访患者GOS均为5分,无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微小动脉瘤
下载PDF
海绵状血管畸形伴静脉畸形的诊治 被引量:1
3
作者 黄理金 冯文峰 +4 位作者 漆松涛 李明洲 张国忠 文军 钟兵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308-311,共4页
目的研究海绵状血管畸形(CM)伴静脉畸形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治疗的CM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观察和判断是否伴随静脉畸形,并将病例分为伴静脉畸形组和不伴静脉畸形组,分析两组病人的资料,对CM伴静脉畸形的诊断和外科处理策略... 目的研究海绵状血管畸形(CM)伴静脉畸形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治疗的CM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观察和判断是否伴随静脉畸形,并将病例分为伴静脉畸形组和不伴静脉畸形组,分析两组病人的资料,对CM伴静脉畸形的诊断和外科处理策略提出建议。结果术中显微镜下发现伴静脉畸形14例,术前MRI增强扫描检出伴静脉畸形12例,DSA检出伴静脉畸形1例,MRA未检出伴静脉畸形。伴静脉畸形组和不伴静脉畸形组病灶大小、病变部位、首发症状和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静脉畸形可能是CM病变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伴静脉畸形组因术中切断静脉畸形而出现严重脑肿胀2例,其中1例死亡。结论 MRI增强扫描应列为CM的术前常规检查;伴静脉畸形的病例应在设计手术入路时,尽量避开静脉畸形血管,并在术中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静脉畸形 磁共振成像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与对比增强MRI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赵英华 孙尔维 +6 位作者 韩新爱 赵银霞 石星亮 胡绍勇 赵祥成 梅颖洁 李绍林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65-669,共5页
目的比较DWI与对比增强MRI(CE—MRI)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炎活动性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符合修订的AS纽约标准的96例连续患者作为AS患者组,21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根据AS病情活动指数调查表评分、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 目的比较DWI与对比增强MRI(CE—MRI)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炎活动性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符合修订的AS纽约标准的96例连续患者作为AS患者组,21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根据AS病情活动指数调查表评分、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结果判断AS患者的活动性,将AS患者分为活动期组(60例)和稳定期组(36例)。所有受试者均行双侧骶髂关节常规扫描、DWI和CE-MRI检查。观察患者的影像表现,并测量病灶ADC值和信号强度增强率(△SI)。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比较活动期AS患者、稳定期AS患者和对照组间ASI和ADC值的差异,以AS病情活动指数调查表评分、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标准为金标准,采用ROC分析ASI和ADC值判断AS活动性的效能,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ASI、ADC值ROC下面积。结果96例AS患者中,MRI显示骶髂关节炎骨髓水肿62例(活动期57例、稳定期5例),骶髂关节表面侵蚀11例(活动期4例、稳定期7例),骶髂关节骨质硬化15例(活动期6例、稳定期9例),骶髂关节脂肪沉积58例(活动期27例、稳定期31例)。AS活动期、AS稳定期和对照组间的ASI分别为(2.51±1.69)%、(1.19±0.67)%、(0.75±0.21)%,ADC值分别为(1.33±0.33)×10^-3、(1.00±0.43)×10^-3、(0.38±0.13)×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8.375、16.366,P均〈0.01),且ASI和ADC值两两比较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SI与ADC鉴别AS患者活动性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814和0.7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2,P=0.103)。以ASI=I.44%鉴别AS患者活动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67%及80.00%;以ADC值=1.15×10^-3/mm^2鉴别AS患者活动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67%及71.43%。结论DWI与CE.MRI检测AS活动性的价值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磁共振成像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免疫组化染色研究
5
作者 蔡楚伟 黄理金 文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99-803,共5页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类型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内皮细胞标记物、血管生成和增殖活性,探讨病变出血的分子基础。方法以自2004年4月至2008年8月南方医院神经外科经显微手术切除的97例中枢神经系统轴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类型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内皮细胞标记物、血管生成和增殖活性,探讨病变出血的分子基础。方法以自2004年4月至2008年8月南方医院神经外科经显微手术切除的97例中枢神经系统轴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病理标本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MRI表现分类及其与术中病理形态的比较将所有患者分为出血组(47例)和非出血组5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标本来自颅脑外伤患者切除的脑组织。将3组病理标本进行CD34、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染色并比较。结果海绵状血管畸形内皮层中,CD34呈不同程度的表达,有明显的不连续性;管腔小的病变血管中,CD34染色层较厚;而在管腔大的病变血管中,CD34染色层却较薄,且常不连续。α-SMA表现为阴性或弱阳性(-)~(++),弥散地分布于内皮下层。VEGF有较明显的表达(-)~(++),主要弥散地位于内皮层、内皮下层以及病变血管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中。正常对照组、出血组与非出血组之间CD34、α-SMA及VEGF免疫组化染色经Kruskal-Wallis H检验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标本Ki-67染色均呈阴性。结论血管结构上缺乏平滑肌可能是部分海绵状血管畸形容易出血的原因之一;VEGF弥散性的表达增多,可能与出血诱导的非特异上调有关;Ki-67染色呈阴性表明至少在标本取得时不存在增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畸形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中枢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