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立体定向穿刺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穿刺引流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陈鹏宇 潘超 +3 位作者 宋振华 王磊 刘承勇 魏大年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4期711-718,共8页
目的评价新型立体定向穿刺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穿刺引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24例使用该技术进行血肿穿刺引流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穿刺的精准度、血肿清除率、手术前后格拉斯... 目的评价新型立体定向穿刺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穿刺引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24例使用该技术进行血肿穿刺引流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穿刺的精准度、血肿清除率、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一步探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24例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均可见引流管放置位置良好,均沿着血肿长轴放置且尖端位于血肿内,与术前拟定血肿穿刺靶点位置的偏移距离为4.53±3.40mm,均≤10mm,术后血肿清除满意,无患者术后出现再出血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结论该立体定向穿刺技术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可以节省手术及术前准备时间,保证血肿穿刺的成功率及准确性,且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较少,再出血风险低,适用于脑出血急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颅脑穿刺导引器 定位尺 血肿穿刺引流术 多平面重建
下载PDF
抑制S100B表达改善大鼠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性损伤
2
作者 李莉 谭红平 +2 位作者 邹志敏 李琴 古正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8期508-512,共5页
目的探讨抑制S100B对大鼠重型颅脑损伤(sTBI)后继发性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液压冲击法建立大鼠sTBI模型,腹腔注射ONO-2506抑制S100B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S100B表达表达水平,ELISA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干湿重... 目的探讨抑制S100B对大鼠重型颅脑损伤(sTBI)后继发性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液压冲击法建立大鼠sTBI模型,腹腔注射ONO-2506抑制S100B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S100B表达表达水平,ELISA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干湿重法检查组织含水量,HE染色分析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大鼠血清、脑组织、肺组织S100B蛋白、MDA水平伤后1 h开始上升,伤后6 h达峰值(P<0.05);而SDO水平后1 h开始降低,伤后6 h最低(P<0.05)。抑制S100表达,明显减轻脑组织和肺组织结构损伤,明显降低脑组织和肺组织含水量(P<0.05),明显降低MDA水平(P<0.05),明显增加SOD水平(P<0.05)。结论抑制S100B明显减轻大鼠sTBI脑组织和肺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S100B蛋白 继发性肺损伤 继发性脑损伤 氧化应激反应 大鼠
下载PDF
人参皂苷CK联合环磷酰胺对胶质瘤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郭小瑜 张冠华 黄理金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3788-3791,共4页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CK联合烷化剂类化疗抗癌药物环磷酰胺对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并探讨联合用药的剂量与胶质瘤细胞抑制率的关系。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胶质瘤细胞分组,分别为(1)环磷酰胺组;(2)人参皂苷CK组;(3)根据人参皂苷CK的抑瘤率结...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CK联合烷化剂类化疗抗癌药物环磷酰胺对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并探讨联合用药的剂量与胶质瘤细胞抑制率的关系。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胶质瘤细胞分组,分别为(1)环磷酰胺组;(2)人参皂苷CK组;(3)根据人参皂苷CK的抑瘤率结果,选择相应的浓度与环磷酰胺组成联合用药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环磷酰胺(30、35、40、45、50 ng/m L)、人参皂苷CK(10、15、20、25、30 mg/m L)和环磷酰胺(30、35、40、45、50 mg/m L)与人参皂苷CK(25、30 mg/m L)联合用药,与肿瘤细胞接触后,用MTT法进行活细胞数测定,观察药物对肿瘤抑制率的影响,并比较人参皂苷CK、环磷酰胺和人参皂苷CK联合环磷酰胺对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敏感性。结果 MTT法检测显示人参皂苷CK对胶质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存在浓度依赖关系;当环磷酰胺浓度达到50 mg/m L时,对胶质瘤细胞的抑制率最大;人参皂苷CK联合环磷酰胺组对胶质瘤细胞的抑制率高于环磷酰胺组(P<0.05)。结论人参皂苷CK联合环磷酰胺应用可使环磷酰胺在较低的浓度时抑制胶质瘤细胞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参皂苷CK起到了增敏协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CK 环磷酰胺 胶质瘤细胞 MTT法 增敏剂
下载PDF
离体灭活多孔骨瓣结合BAM骨诱导人工骨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超民 刘铁坚 +3 位作者 宋振华 郭小瑜 魏大年 刘承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8-754,共7页
目的研究离体灭活多孔骨瓣结合BAM骨诱导人工骨通过骨诱导成骨修复颅骨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72只Wistar大鼠颅骨骨缺损建模后随机分为4组:骨缺损未修复组(CON组)、灭活自体骨瓣支架治疗组(AB组)、BAM骨诱导人工骨材料治疗组(BAM组)和灭... 目的研究离体灭活多孔骨瓣结合BAM骨诱导人工骨通过骨诱导成骨修复颅骨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72只Wistar大鼠颅骨骨缺损建模后随机分为4组:骨缺损未修复组(CON组)、灭活自体骨瓣支架治疗组(AB组)、BAM骨诱导人工骨材料治疗组(BAM组)和灭活自体骨瓣支架结合BAM骨诱导人工骨材料治疗组(BAM+AB组)。颅骨骨缺损建模术后1、2、3个月取标本,Micro-CT观察颅骨缺损的愈合情况,组织学观察新生骨形成情况。结果离体灭活多孔骨瓣结合BAM骨诱导人工骨可诱导大鼠颅骨缺损的血管与纤维组织再生;离体灭活多孔骨瓣结合BAM骨诱导人工骨可诱导大鼠颅骨缺损成骨发生;BAM骨诱导人工骨在离体灭活多孔骨瓣支撑下可使颅骨缺损更好恢复颅骨外观。结论应用离体灭活自体骨瓣和BAM骨诱导人工骨复合材料修补颅骨缺损,不仅可以促进颅骨愈合,而且避免了材料脆性过大不能成型的弊端,使颅骨外观恢复原貌,达到颅骨表面局部解剖重建要求,是颅骨缺损有效可行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M骨诱导人工骨 灭活自体骨瓣 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 再生
下载PDF
核外p53通过AMPK/mTOR信号抑制自噬并促进热打击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莉 邹志敏 +3 位作者 李琴 张堃 苏磊 古正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64-1671,共8页
目的阐明核外p53通过调控蛋白激酶(AMPK)/雷帕霉素靶体(mTOR)信号通路介导自噬抑制在热打击后血管内皮细胞(VECs)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热打击组、热打击组+Compound C组、热打击组+rapamycin组、热打击组+PFT组,并分... 目的阐明核外p53通过调控蛋白激酶(AMPK)/雷帕霉素靶体(mTOR)信号通路介导自噬抑制在热打击后血管内皮细胞(VECs)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热打击组、热打击组+Compound C组、热打击组+rapamycin组、热打击组+PFT组,并分别使用AMPK抑制剂Compound C、mTOR抑制剂(自噬激活剂)rapamycin、p53线粒体转位抑制剂PFT预处理细胞或C57BL/6小鼠,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观察p53线粒体移位、自噬关键蛋白LC3-Ⅱ、Beclin-1和P62以及AMPK/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主动内皮血管病理改变,TUNEL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动内皮血管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热打击后主动脉内皮细胞(MAECs)活力显著下降(P<0.05),热打击后小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内弹力膜断裂,平滑肌排列紊乱,可见大量凋亡细胞;热打击后随着复温时间(0、3、6、9 h)延长,MAECs胞浆中p53表达逐渐减弱,而线粒体p53表达逐渐增强;热打击后(6 h)LC3-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被抑制,p62蛋白表达增加(P<0.05);热打击后(6 h)AMPK的磷酸化被抑制,mTOR、4EBP1和p70S6K的磷酸化表达增加(P<0.05)。AMPK抑制剂Compound C明显抑制了热打击后MAECs中LC3-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促进了p62蛋白表达,并加重了热打击后小鼠主动脉血管的损伤以及促进了凋亡的增加,而mTOR抑制剂rapamycin均呈现相反作用。p53线粒体转位抑制剂PFT促进了AMPK的磷酸化激活,并抑制mTOR、4EBP1和p70S6K的磷酸化(P<0.05);使用PFT后促进了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抑制了P62的表达(P<0.05);使用PFT后明显提高了MAECs的细胞活力(P<0.05),也减轻了热打击后小鼠主动脉血管的损伤和凋亡的发生。结论核外p53主要通过抑制AMPK活性,激活mTOR信号,继而介导细胞自噬抑制,参与热打击诱导的MAECs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打击 核外p53 AMPK MTOR 血管内皮细胞 自噬
下载PDF
褪黑素对热打击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龚健 古正涛 +4 位作者 李莉 吴启华 方杨 邹志敏 苏磊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7期1344-1349,共6页
目的:探讨热打击过程中褪黑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所起到的保护作用。方法:构建热打击模型时,首先在43℃的水浴锅中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时长为2 h的热打击,然后在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6 h;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37℃组、37℃+... 目的:探讨热打击过程中褪黑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所起到的保护作用。方法:构建热打击模型时,首先在43℃的水浴锅中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时长为2 h的热打击,然后在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6 h;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37℃组、37℃+褪黑素组、43℃组、43℃+褪黑素组,10μm褪黑素于热打击前先与细胞孵育。细胞活力通过CCK-8的方法测定;线粒体相关损伤及细胞凋亡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caspase-3/9的活性则通过Caspase活性试剂盒测定。结果:与37℃组比较,43℃组和43℃+褪黑素组细胞存活率、钙黄绿素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5),与43℃组比较,43℃+褪黑素组细胞存活率、钙黄绿素荧光强度显著增高(P<0.05);与37℃组比较,43℃组和43℃+褪黑素组细胞凋亡率、线粒体JC-1单体占比、caspase3/9活性明显增加(P<0.05)。与43℃组比较,43℃+褪黑素组细胞凋亡率、线粒体JC-1单体占比、caspase3/9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褪黑素对被热打击的内皮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caspase-3/9介导线粒体途径,使内皮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及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褪黑素 内皮细胞 线粒体 凋亡
下载PDF
肾细胞癌胆囊转移患者的诊治分析
7
作者 谌博文 吕文才 +1 位作者 付维利 温爽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9-221,共3页
分析肾细胞癌胆囊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建库至2020年1月肾细胞癌胆囊转移相关文献。分析患者症状、治疗、术后生存等情况。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 分析肾细胞癌胆囊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建库至2020年1月肾细胞癌胆囊转移相关文献。分析患者症状、治疗、术后生存等情况。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最终纳入英文文献45篇,中文文献10篇,包括64例患者,汇总本中心1例,共计65例肾细胞癌胆囊转移患者。65例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21例,年龄(61.8±11.2)岁。65例患者中异时性胆囊转移48例(73.8%),异时性转移患者的转移时间间隔为[M(Q1,Q3)]61(31,96)个月。44例(67.7%)患者无明显症状。孤立性胆囊转移患者37例(57.8%,37/64),合并其他部位转移27例(42.2%,27/64)。6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56例(86.2%)行单纯胆囊切除,8例(12.3%)行扩大切除术,1例(1.5%)行胆囊部分切除。术后45例(69.2%)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M(Q1,Q3)]15(6,33)个月,29例(64.4%,29/45)患者无瘤生存,6例(13.3%,6/45)患者带瘤生存,10例(22.2%,10/45)患者死亡。45例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4%、72.3%、57.8%。无症状患者(n=34)术后累积生存率优于有症状患者(n=11),孤立性胆囊转移患者(n=23)术后累积生存率优于多处转移患者(n=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79、5.04,P<0.001,P=0.025)。肾细胞癌胆囊转移在临床上很罕见。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且转移时间晚。无症状、孤立性胆囊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好,应积极行手术治疗,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胆囊转移 单纯胆囊切除 累积生存率 扩大切除术 无症状患者 带瘤生存 无瘤生存
原文传递
Pin1介导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参与重症中暑急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
8
作者 李莉 李琴 +4 位作者 邹志敏 钟赫伦 张堃 苏磊 古正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79-1087,共9页
目的观察热打击后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PMVECs)和肺组织中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1(Pin1)通过调控氧化应激和凋亡形成,参与重症中暑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形成的分子机制。方... 目的观察热打击后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PMVECs)和肺组织中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1(Pin1)通过调控氧化应激和凋亡形成,参与重症中暑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实验,建立PMVECs热打击模型,对照组将PMVECs置于标准37℃、5%CO2细胞培养箱,热打击组将细胞置于43℃细胞培养箱中进行热打击2 h,热打击后继续在细胞培养箱进行复温(1、3、6、12 h),并使用Pin1抑制剂Juglone(1µmol/L)预处理细胞1 h。体内实验,通过热打击构建重症中暑小鼠模型,热打击组动物置于仿真气候舱内,舱内温度(35.5±0.5)℃,湿度(60±5)%,肛温表监测小鼠直肠温度,小鼠体温达到42℃即停止热打击,热打击后1、3、6以及12 h处死动物,对照组小鼠始终置于室温(25±0.5)℃下,并使用Pin1抑制剂Juglone(1 mg/kg)于热打击前连续3 d腹腔注射对小鼠进行预处理。Western blot观察Pin1、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情况;DHE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O_(2)^(-)˙水平;ELISA检测肺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的病理改变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Pin1表达情况;TUNEL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凋亡情况。结果热打击后复温1 h即可诱导PMVECs和肺组织中Pin1的表达,并呈现复温时间依赖性增加(F=771.6,P<0.05;F=1035,P<0.05);热打击后复温3 h开始PMVECs和肺组织中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并呈现复温时间依赖性增加(F=729.8,P<0.05;F=1773,P<0.05);PMVECs和肺组织中cleaved caspase-3在热打击后复温3 h开始表达,随着复温时间的延长其表达不断增多,趋势与cleaved caspase-9一致(F=1084,P<0.05;F=1252,P<0.05);同时,热打击后导致PMVECs中O_(2)^(-)˙释放。热打击后小鼠肺组织中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表现为热打击后小鼠肺组织中MDA的持续释放(F=114.2,P<0.05),而SOD水平持续抑制(F=99.15,P<0.05)。使用Pin1抑制剂Juglone对PMVECs和小鼠进行预处理,发现与热打击组相比,热打击+Juglone组PMVECs和肺组织中Pin1、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均被抑制(均P<0.05);使用Pin1抑制剂后明显减轻热打击后PMVECs中O_(2)^(-)˙的释放,促进重症中暑小鼠肺组织中氧化-抗氧化系统平衡恢复,与热打击组相比,热打击+Juglone组肺组织中MDA被抑制[(11.53±0.84)nmol/mL vs(9.65±0.69)nmol/mL,t=12.52,P<0.05],而SOD明显恢复[(41.18±3.45)U/mL vs(57.52±4.83)U/mL,t=5.57,P<0.05]。同时,抑制Pin1表达后可以明显减轻热打击后肺组织的病理损伤,以及抑制凋亡的发生。结论初步确认Pin1主要通过介导肺组织和PMVECs的氧化应激反应和凋亡发生,进而参与热打击后肺损伤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1 重症中暑 热打击 急性肺损伤 氧化应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