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在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佩琴 陈旭圣 杨少芬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4期3656-3657,共2页
病理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同时又是临床诊断疾病和手术检验的重要内容。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检验技术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重要,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十分重视技能操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病理学实验课... 病理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同时又是临床诊断疾病和手术检验的重要内容。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检验技术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重要,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十分重视技能操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病理学实验课是病理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病理学实验教学未能满足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需求,总是停留在传统的大体标本肉眼观察及HE染色切片显微镜下观察,对病理学技术一无所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检验技术 病理学教学 实验教学改革 石蜡切片技术 高职 应用 基础医学课程 病理检验技术
下载PDF
早期胃癌病理特征及内镜检查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郭宏兴 高珂 +2 位作者 刘发全 莫志辉 张艳平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41-345,共5页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患者的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早期胃癌患者的病理特征进行总结。结果:200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有162例患者伴随胃疼、胃部不适等症状,其中有18例部分患...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患者的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早期胃癌患者的病理特征进行总结。结果:200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有162例患者伴随胃疼、胃部不适等症状,其中有18例部分患者伴随食欲不振、呕血、黑便等症状;有38例患者无症状。分析发现,该病多发于60~69岁之间,且男性患者发生率要高于女性。患者多为单发病灶,仅有3例患者为多发病灶。患者的病灶分布位置主要集中在胃窦、胃体。Ⅱ型发生率要高于Ⅰ、Ⅲ型,其中以Ⅱc型发生率最高。200例早期胃癌患者中,分化型癌的比重远高于未分化型癌。200例患者中有25例(12.5%)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中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低于黏膜下癌(P<0.05),分化型癌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低于未分化型癌(P<0.05),分化型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低于分化型黏膜下癌(P<0.05),未分化型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胃癌无典型临床症状,且多发于老年男性群体中,单发病灶的发生率较高,病灶集中分布于胃窦、胃体,胃癌分型以Ⅱc型发生率最高。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病灶浸润深度、分化类型有密切的相关性。早期胃癌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内镜联合活检是最有用的诊断方法,窄带成像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病理特征 癌症分化 内镜检查
下载PDF
TRB3在胃癌前病变筛检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高珂 郭宏兴 +2 位作者 丁彦青 李继生 陈旭圣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目的:对胃癌前病变各个阶段及胃癌组织TRB3基因表达进行研究,为疾病的评估提供检测指标。方法:选择胃镜检查患者132例,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分型后,对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者,经阿尔辛蓝(AB)染色、过碘酸-雪夫(P... 目的:对胃癌前病变各个阶段及胃癌组织TRB3基因表达进行研究,为疾病的评估提供检测指标。方法:选择胃镜检查患者132例,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分型后,对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者,经阿尔辛蓝(AB)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和高铁双胺(HID)染色,对肠上皮化生进行分型。免疫组化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染色检测TRB3基因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Caspase-3活性检测胃粘膜细胞凋亡。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93例、不典型增生(dysplasia,DYS)9例及胃癌(gastric cancer,GC)7例(低分化管状腺癌3例、中分化管状腺癌4例);肠上皮化生分型显示,不完全性小肠化生(incomplete intestinal IM,IIIM)31例、完全性小肠化生(complete intestinal IM,CIIM)28例、不完全性结肠化生(incomplete colonic IM,ICIM)11例、完全性结肠化生(complete colonic IM,CCIM)23例。免疫组化显示NAG(nonatrophic gastritis)、CAG伴IIIM、CIIM、ICIM、CCIM和DYS胃黏膜标本均可见TRB3表达,GC表达特别显著,呈强阳性信号,DYS次之,而NAG标本则表达极弱。TUNEL分析和Caspase-3活性检测提示,随着癌前病变的进展,胃粘膜细胞凋亡增加,而DYS及GC细胞凋亡则减少。结论:TRB3基因在胃癌前病变各个阶段均出现高表达,随着胃癌前病变的进展,TRB3基因呈递增趋势,细胞凋亡逐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B3 胃癌前病变 筛检 CASPASE-3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西红花酸促进脂多糖和D-氨基半乳糖胺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损伤的自噬 被引量:5
4
作者 郭宏兴 高珂 +3 位作者 邹杏坚 邓庆文 陈梦雪 刘发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21-1125,共5页
目的研究西红花酸对肝细胞损伤中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大鼠肝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1×108/L,接种于24孔板中,分为对照组、损伤组、西红花酸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和西红花酸+3MA组,肝细胞培养24 h后,加入脂多... 目的研究西红花酸对肝细胞损伤中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大鼠肝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1×108/L,接种于24孔板中,分为对照组、损伤组、西红花酸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和西红花酸+3MA组,肝细胞培养24 h后,加入脂多糖1 mg/L+D-氨基半乳糖胺60mg/L进行细胞损伤处理,西红花酸组和3MA组分别加入西红花酸和3MA进行干预,西红花酸+3MA组则加入西红花酸与3MA进行干预,继续培养12 h。采用ELISA检测各组上清液中的ALT、AST和LDH;细胞经免疫荧光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染色细胞LC3荧光;细胞经染色切片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自噬体;Western blot检测肝细胞中LC3、p62、SIRT1的表达。结果 ALT、AST和LDH水平在肝细胞损伤后升高,3MA处理后达最高,而西红花酸处理后明显降低。肝细胞损伤后LC3荧光增多,西红花酸处理后LC3荧光最多,3MA处理后LC3荧光明显减少。肝细胞损伤后自噬体形成增加,西红花酸处理后自噬体增加明显,3MA处理后自噬体形成明显抑制。肝细胞损伤后LC3和SIRT1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西红花酸处理后LC3和SIRT1表达最高、p62表达最低,3MA处理后LC3和SIRT1表达最低、p62表达最高。结论肝细胞损伤后细胞自噬增加,西红花酸可促进肝细胞损伤的自噬、减少肝细胞进一步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红花酸 肝细胞损伤 自噬 促进
下载PDF
腺样体肥大与过敏性鼻炎患儿鼻黏膜纤毛清除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谢凤梅 易维 高珂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6期632-635,共4页
目的探究腺样体肥大与过敏性鼻炎患儿鼻黏膜纤毛清除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接受治疗的50例腺样体肥大且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行等离子射频腺样体切除术治疗,以总有效率对手术治疗效果进... 目的探究腺样体肥大与过敏性鼻炎患儿鼻黏膜纤毛清除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接受治疗的50例腺样体肥大且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行等离子射频腺样体切除术治疗,以总有效率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使用糖精试验对患儿鼻黏膜的纤毛清除能力(鼻黏膜纤毛清除时间和纤毛清除速率)进行比较,并对腺样体肥大与过敏性鼻炎患儿鼻黏膜纤毛清除能力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对手术前后患儿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胶原Ⅲ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腺样体切除术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 00%。手术后患儿的鼻黏膜纤毛清除时间相比术前有所减少,纤毛清除速率相比术前有所增加(P <0. 05),腺样体肥大与过敏性鼻炎患儿的鼻黏膜纤毛清除时间呈正相关关系(P <0. 05),与纤毛清除速率呈负相关关系(P <0. 05)。手术后患儿的TGF-β1阳性细胞表达水平和胶原Ⅲ阳性基底膜厚度均低于手术前(P <0. 05)。结论腺样体肥大与过敏性鼻炎患儿的鼻黏膜纤毛清除能力呈负相关关系,腺样体切除术可降低患儿TGF-β1和胶原III的表达水平,有效改善过敏性鼻炎患儿的鼻黏膜纤毛清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鼻炎 腺样体肥大 鼻黏膜纤毛清除能力 相关性
下载PDF
早期百草枯中毒大鼠的急性肝损伤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郭宏兴 高珂 +4 位作者 罗亮 邓庆文 张艳平 罗杰 刘亮明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74-378,共5页
目的 探讨百草枯中毒大鼠肝细胞凋亡、炎症因子表达情况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n=8)与模型组(n=32).模型组腹腔注射20%百草枯浓缩液30 mg/kg;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制模后0.5、1、3、7d... 目的 探讨百草枯中毒大鼠肝细胞凋亡、炎症因子表达情况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n=8)与模型组(n=32).模型组腹腔注射20%百草枯浓缩液30 mg/kg;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制模后0.5、1、3、7d分别处死8只大鼠,收集下腔静脉血及肝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1β、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p53的mRNA表达;采用底物显色法检测3d时肝组织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8、-9、-12)的活性;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模型组肝组织出现碎片状坏死、毛细血管扩张、炎性细胞广泛浸润等现象,且随时间延长明显加重.模型组0.5 d时血清IL-1β、TNF-α水平即明显高于对照组[IL-1β(ng/L):220.13±69.74比0.14±0.03,TNF-α(ng/L):102.66±26.43比0.16±0.02,P<0.01和P<0.05],分别于3d、1d时达高峰[IL-1β:(423.72±153.11) ng/L,TNF-α:(690.35±229.64) ng/L],随后均逐渐降低,7d时仍明显高于对照组[IL-1β:(357.47±87.28) ng/L,TNF-α:(12.39±5.06) ng/L,均P< 0.05].模型组肝组织IL-1β、TNF-α和iNOS的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其峰值分别出现在1d、1d、3d时[IL-1β mRNA(灰度值):1.569±0.057比0.123±0.016,TNF-α mRNA(灰度值):0.683±0.077比0.261±0.025,iNOS mRNA(灰度值):3.259±0.135比0.002±0.001,P<0.05或P<0.01].模型组早期p53 mRNA表达与对照组无差异,均为低表达,染毒7d时p53 mRNA表达显著增高(灰度值:2.959±0.086比0.263±0.032,P<0.01).模型组3d时肝组织caspase活性(pmol/mg)显著高于对照组(caspase-3:857.25±309.26比169.73±48.21,caspase-8:199.18±61.41比32.26±11.09,caspase-9:321.62±80.73比90.38±29.76,caspase-12:413.13±89.77比26.73±9.86,均P<0.01).结论 百草枯中毒可导致大鼠发生急性肝损伤,caspase-3、-8、-9、-12活性显著增强;肝损伤的发生与TNF-α、iNOS和p53基因早期高表达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毒 百草枯 急性肝损伤 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西红花酸对百草枯中毒大鼠的肝保护效应 被引量:6
7
作者 高珂 郭宏兴 +3 位作者 刘亮明 丁彦青 邝美乐 李继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76-880,共5页
目的:探讨西红花酸对百草枯(PQ)中毒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染毒组和治疗组,每组再分为染毒后0.5、2、6d亚组(n=6)。采用腹腔注射20%PQ20mg/kg制备PQ中毒急性肝衰竭模型... 目的:探讨西红花酸对百草枯(PQ)中毒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染毒组和治疗组,每组再分为染毒后0.5、2、6d亚组(n=6)。采用腹腔注射20%PQ20mg/kg制备PQ中毒急性肝衰竭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组0.5d后腹腔注射西红花酸50mg/kg,每日1次,直至处死动物;另两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制模后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收集下腔静脉血和肝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6d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mRNA表达;采用底物显色法检测6d肝组织凋亡相关因子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8、-9、-12)活性。结果染毒组肝组织炎性细胞广泛浸润,弥漫性碎片状坏死,肝细胞再生不明显,且随时间延长而加重;治疗组肝小叶结构尚存,可见点状坏死、少量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染毒组和治疗组0.5、2、6d血清IL-6、TNF-α水平和肝组织iNOS、NF-κB的mRNA表达,以及6dcaspase-8、-9、-12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治疗组各指标则较染毒组显著降低〔IL-6(ng/L):0.5d为188.37±64.21比376.61±82.42,2d为287.18±58.69比432.77±96.28,6d为234.24±10.17比375.41±37.59;TNF-α(ng/L):0.5d为472.36±76.43比688.33±102.19,2d为189.32±87.54比296.21±89.77,6d为99.28±16.13比168.41±66.78;iNOSmRNA(灰度值):0.5d为2.998±0.801比3.453±0.026,2d为3.126±0.306比5.259±0.153,6d为0.841±0.135比1.225±0.057;NF-κBmRNA(灰度值):0.5d为1.569±0.818比2.361±0.063,2d为2.345±0.489比4.668±0.368,6d为2.348±0.316比3.972±0.449;caspase-8(pmol/mg):6d 为126.77±9.97比199.18±66.48;caspase-9(pmol/mg):6d 为213.12±69.06比321.62±89.39;caspase-12(pmol/mg):6d为183.46±70.52比219.68±53.93,均P<0.05〕。结论西红花酸对PQ中毒大鼠具有肝保护效应,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血中炎性因子水平,抑制肝组织caspase-8、-9、-12活性及iNOS、NF-κB基因表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毒 百草枯 西红花酸 肝损伤 保护效应 核转录因子-ΚB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