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穴位注射后小鼠的注射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永 刘永谱 +3 位作者 班素芬 汤瑶 邱富娟 肖长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25-1229,共5页
目的自体血液穴位注射在临床用于多种各种疾病,但是该疗法影响人体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观察穴位注射血液后穴位区域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在小鼠左侧足三里(ST-36)穴位处注射从同种小鼠收集的血液0.1 mL。注射后0、6、12、24、48、7... 目的自体血液穴位注射在临床用于多种各种疾病,但是该疗法影响人体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观察穴位注射血液后穴位区域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在小鼠左侧足三里(ST-36)穴位处注射从同种小鼠收集的血液0.1 mL。注射后0、6、12、24、48、72和96 h(每个时间点3只小鼠),收集外周血和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用于血细胞分类和组织学研究(HE染色)。结果穴位注射治疗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呈一定增加趋势。注射24 h后,穴位注射部位表现为急性炎症反应,注射的血液成分主要被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观察到少量单核细胞,而红细胞则逐渐消失。注射后24~96 h,穴位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反应,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浸润逐渐增加;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局部肌纤维被破坏,纤维组织增生。结论注射到穴位的血液模拟肌肉组织中血肿的吸收过程,引发局部炎症反应以吞噬并清除血液成分,这可能是刺激穴位产生相关治疗效应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自体血液疗法 炎症 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