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川崎病冠脉损害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小琳 劳国荣 +3 位作者 付四毛 罗序峰 刘玉玲 孙多成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8期43-46,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128MSCT)在诊断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川崎病患儿128MSCT及超声心动图(ECHO)检查结果。128MSCT在无屏气状态下进行扫描,扫描时心率为80-130次·mi...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128MSCT)在诊断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川崎病患儿128MSCT及超声心动图(ECHO)检查结果。128MSCT在无屏气状态下进行扫描,扫描时心率为80-130次·min-1,平均(99±18)次·min-1。主要观察冠状动脉瘤的数目、部位、大小及形状。冠状动脉病变按左冠状动脉(LCA)主干、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主干进行分析。结果急性期:30例川崎病患者中17例行128MSCT和ECHO冠状动脉检查均未见异常。128MSCT显示冠状动脉损害患者13例[病变累及冠状动脉起始处或近端6例,累及冠状动脉中段和(或)远端7例];ECHO只显示冠状动脉起始处和近端的损害6例,ECHO诊断完全符合率为76.67%(23/30)。ECHO评估中远端冠脉病变有限;漏诊7例(LCA、RCA近、中、远端多处瘤样扩张3例,双侧远端冠状动脉增粗迂曲2例,LCA中端中度或LAD轻度狭窄2例)。恢复期:13例冠状动脉损害患者以128MSCT结果为对照,ECHO诊断完全符合率为61.54%(8/13),8例同期随访(1-6个月)128MSCT及ECHO均提示冠状动脉病变消失。漏诊5例(128MSCT提示RCA中、远端节段性瘤样扩张2例,LCA、RCA多发巨大瘤合并双侧冠脉瘤壁钙化1例,LCA中端或LAD狭窄各1例)。结论在较高心率、无屏气模式下,128MSCT有助于评价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全貌,能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儿随访和诊断策略的制定提供更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128层螺旋CT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对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谭晓林 谢彩虹 +7 位作者 赵超 陈冬妹 肖文 尹泉 施为建 汪建华 罗世康 石冬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13-1719,共7页
目的:探讨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对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reflux,DGR)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对20例对照组和90例具有DGR症状的胃炎组分别进行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总胆汁酸测定、核素显像、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诊断DGR,... 目的:探讨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对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reflux,DGR)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对20例对照组和90例具有DGR症状的胃炎组分别进行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总胆汁酸测定、核素显像、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诊断DGR,并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1)四种方法检查20例对照组DGR(+)检出率,结果显示:胃镜及组织学检查30.0%(6/20),总胆汁酸量测定15.0%(3/20).核素显像10.0%(2/20),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0%(0/20),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DGR(+1检出率与胃镜及组织学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与其他检查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四种方法检查90例胃炎组DGR(+)检出率,结果显示:胃镜及组织学检查76.7%(69/90),总胆汁酸测定60%(54/90).核素显像47.8%(43/90),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53.3%(48/90),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DGRf+)检出率与胃镜及组织学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与其他检查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3种方法检查胃炎组准确性与核素显像比较,结果显示:胃镜及组织学检查62.2%,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总胆汁酸测定81.1%(P〈0.05),有统计学差异,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90.0%,无统计学差异(P〈0.05、(4)根据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假阴性几项指标的综合评估,反映DGR诊断准确性程度高低的检查顺序为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核素显像、总胆汁酸测定、胃镜及组织学检查.结论: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是诊断DGR最准确的方法,是非常有价值的科研及临床确诊DGR的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胃反流 PH监测 胆红素监测 核素显像 总胆汁酸量测定 胃镜 胆汁反流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CT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林 夏雨 +2 位作者 劳国荣 詹志鹏 李福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0年第3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ACI)患者CT表现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关系。方法对180例ACI患者行CT检查,并于发病后24-72小时内行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比分析ACI患者CT表现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关系。结果 ACI患者额叶、颞叶、顶枕叶和基底节等不同...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ACI)患者CT表现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关系。方法对180例ACI患者行CT检查,并于发病后24-72小时内行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比分析ACI患者CT表现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关系。结果 ACI患者额叶、颞叶、顶枕叶和基底节等不同梗塞部位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梗塞大小与ACI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病灶大小有关,与病灶部位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 CT D-二聚体
下载PDF
小儿睾丸内胚窦瘤的CT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徐林 区常学 +1 位作者 陈传明 詹志鹏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0年第5期328-329,332,共3页
目的评价CT扫描对诊断小儿睾丸内胚窦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睾丸内胚窦瘤患者均经CT平扫与增强扫描,随后,对全部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睾丸内胚窦瘤CT平扫表现为睾丸内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7例... 目的评价CT扫描对诊断小儿睾丸内胚窦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睾丸内胚窦瘤患者均经CT平扫与增强扫描,随后,对全部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睾丸内胚窦瘤CT平扫表现为睾丸内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7例的肿瘤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其中2例瘤内可见小片状钙化,2例瘤内可见小片状低密度影;另4例的肿瘤病灶表现为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显示全部患者的肿瘤病灶呈明显片状、团块状强化,2例小片状低密度影处增强后无强化。结论 CT平扫与增强扫描在小儿睾丸内胚窦瘤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尤其结合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可准确地将其与睾丸的其他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睾丸内胚窦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诊断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谭晓林 赵超 +7 位作者 谢彩虹 尹泉 陈冬妹 肖文 施为建 汪建华 罗世康 石冬梅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5年第4期204-208,共5页
[目的]探讨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诊断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 DGR)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慢性胃炎组90例、对照组20例分别进行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总胆汁酸测定、核素显像、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诊断DGR,并进行对比性分析。[结... [目的]探讨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诊断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 DGR)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慢性胃炎组90例、对照组20例分别进行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总胆汁酸测定、核素显像、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诊断DGR,并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对照组DGR(+)检出情况: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检出率0%(0/20),与胃镜及组织学检查30%(6/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其他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胃炎组DGR(+)检出情况: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53.3%(48/90),与胃镜及组织学检查76.7%(69/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其他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核素显像检查作为标准,其他3种检查方法对慢性胃炎组检测DGR准确性的比较,胃镜及组织学检查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胆汁酸测定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是诊断DGR最准确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胃反流 PH监测 胆红素监测 核素显像 总胆汁酸测定 胃镜 胆汁反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