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化不良,别总找吗丁啉帮忙
1
作者 张禹 姚永莉 杨春霞(整理)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08年第8期12-13,共2页
“消化不良,请吗丁啉帮忙。”——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词,也成了不少人用药的一种指导。然而,只要是消化不良,就可以找吗丁啉帮忙吗?请看本期专家评药,让专家告诉您——
关键词 消化不良 吗丁啉 广告词 专家
下载PDF
多瑞吉对消化系晚期癌肿止痛观察
2
作者 王碧君 刘梅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5年第3期163-164,共2页
关键词 消化系统 多瑞吉 止痛药 晚期癌肿 晚期癌症患者 阿片类镇痛药 芬太尼透皮贴 治疗药物 常见症状
下载PDF
食管黏膜下导管腺瘤的内镜表现
3
作者 刘锦飞 程天明 杨丹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3年第5期672-673,共2页
目的观察并总结食管黏膜下导管腺瘤的内镜下表现,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临床中极为少见的一例食管黏膜下导管腺瘤的诊治过程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内镜下表现。结论对于表面光滑、质地偏软的食管黏膜下隆起,且超声... 目的观察并总结食管黏膜下导管腺瘤的内镜下表现,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临床中极为少见的一例食管黏膜下导管腺瘤的诊治过程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内镜下表现。结论对于表面光滑、质地偏软的食管黏膜下隆起,且超声提示来源于黏膜肌-黏膜下层的低回声病变,需考虑食管黏膜下导管腺瘤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下导管 腺瘤
下载PDF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被引量:115
4
作者 张万岱 陈治水 危北海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5年第3期181-184,共4页
关键词 慢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 诊治方案 萎缩性病变 慢性炎症 胃黏膜 胃脘痛
下载PDF
牙线牵引辅助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黄少慧 黄榕 +3 位作者 黄颖 彭阳 徐丽 范嘉仪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9期44-47,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牙线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7月由同一操作者熟练应用ESD方法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40例,观察组为采用牙线牵引辅助ESD 20例、对照组为传统ESD方法治... 目的初步探讨牙线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7月由同一操作者熟练应用ESD方法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40例,观察组为采用牙线牵引辅助ESD 20例、对照组为传统ESD方法治疗20例,比较手术时间、一次性病变完整切除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牙线辅助ESD法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传统ESD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线辅助一次性病变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出现术后大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线牵引辅助应用于ESD术安全、方便、有效,能够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提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线 牵引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早期病变
下载PDF
结肠镜下标准黏膜剥离切除术(EMR)——技法与经验 被引量:33
6
作者 刘思德 姜泊 周殿元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5年第3期169-171,共3页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剥离切除术 标准 黏膜下肿瘤 平坦型病变 技法 结肠 内镜下切除 注射法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静 刘乐 陈烨 《胃肠病学》 2017年第4期241-244,共4页
全球约半数人群存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目前我国Hp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使用由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联合两种抗菌药物组成的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然而大剂量抗菌药物和PPI口服用药易扰乱肠道菌群与宿主的正常共生状态,削弱生物屏障... 全球约半数人群存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目前我国Hp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使用由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联合两种抗菌药物组成的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然而大剂量抗菌药物和PPI口服用药易扰乱肠道菌群与宿主的正常共生状态,削弱生物屏障的保护作用,而根除治疗引起的肠道菌群组成的继发性改变又可能与根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以及根除后感染复发有关。本文就Hp根除治疗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以及益生菌在Hp根除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根除治疗 肠道微生态 有益菌种
下载PDF
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8
作者 陈佳奇 陈村龙 +2 位作者 王继德 唐建军 姬宏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4174-4177,共4页
目的: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结肠炎动物模型,并分析其剂量效应。方法:实验于2006-05/09在南方医院消化内科研究所完成,选用SPF级雌性Balb/c小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予以300g/L乙醇溶液灌肠1次;其他4组分... 目的: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结肠炎动物模型,并分析其剂量效应。方法:实验于2006-05/09在南方医院消化内科研究所完成,选用SPF级雌性Balb/c小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予以300g/L乙醇溶液灌肠1次;其他4组分别给予含25mg/kg,50mg/kg,100mg/kg,150mg/kg2,4,6-三硝基苯磺酸的300g/L乙醇溶液灌肠1次。各组于造模后3,7,21,28d各处死1只小鼠,观察结肠的大体形态。造模后21d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的病理组织切片,并检测中性粒细胞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造模过程中50,100,150mg/kg2,4,6-三硝基苯磺酸组各死亡2,3,3只小鼠。①各组小鼠造模后的一般情况:对照组及25mg/kg2,4,6-三硝基苯磺酸组小鼠发生一过性的结肠机械损伤表现,出现便血等现象,但3~7d后开始缓解;而50~150mg/kg2,4,6-三硝基苯磺酸组小鼠出现便血,腹泻。②各组小鼠结肠的大体形态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和25mg/kg2,4,6-三硝基苯磺酸组小鼠肠道在第7天时表现为无粘连,局部充血,肠壁不增厚,未见溃疡,于第3周时局部充血已好转;结肠病理切片大致正常。50~150mg/kg2,4,6-三硝基苯磺酸组小鼠肠道肉眼可见粘连,肠腔增大,充血水肿,溃疡形成,出现肠道增厚,病理切片见黏膜下层水肿,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等现象,以上现象于造模4周后开始缓解。其中当2,4,6-三硝基苯磺酸剂量为100mg/kg时作用达到高峰。③各组小鼠的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比较:50,100,150mg/kg2,4,6-三硝基苯磺酸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4.17±3.33,18.50±2.33,18.17±1.50,4.83±2.00)nkat/L,(P<0.01)]。结论:应用含100mg/kg2,4,6-三硝基苯磺酸的300g/L乙醇溶液灌肠是诱导小鼠结肠炎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疾病模型 动物 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大型低位直肠肿瘤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思德 陈村龙 +7 位作者 潘德寿 周丹 万田谟 张亚历 张振书 智发朝 周殿元 姜泊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08年第6期350-354,I0001-I0003,共8页
目的 对比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与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大型低位直肠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肿瘤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5cm,有... 目的 对比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与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大型低位直肠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肿瘤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5cm,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56例低位直肠肿瘤,应用EMR或ESD进行治疗,其中EMR治疗36例,ESD治疗20例,术后3~18个月行内镜随访确认有无残留,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 接受EMR治疗的36例中,35例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肛门功能完好,保肛治愈率为97.2%,术后病理报浸润癌(SM癌)再追加外科Mile’s根治手术者1例(2.8%);接受ESD治疗的20例中,11例经首次或再次ESD治疗完整清除病变,肛门功能完好,治愈率55.0%,ESD治疗未成功改行EMR成功清除病变6例(30.0%),肛门功能均完好,全组保肛治愈率为85.0%,ESD组因严重并发症(迟发性大出血)转外科行Mile’s手术者2例(10.0%),因病变残留转行外科Mile’s手术者1例(5.0%)。并发症:EMR组术中平均出血20ml,最大出血160ml,均无需输血治疗,无穿孔发生,无术后并发症。ESD组平均术中出血150ml,最大术中出血量800ml,均内镜下止血成功,但3例患者需接受输血400ml,另有2例于术后26h及44h发生迟发大出血,内镜下止血失败转行外科手术。结论EMR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平坦型大肠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与EMR相比,ESD对低位直肠病变切除的效果不及EMR术,且手术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直肠镜榆查 直肠肿瘤
下载PDF
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治疗大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18例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思德 张亚历 +7 位作者 周丹 万田谟 陈村龙 潘德寿 张振书 智发朝 周殿元 姜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545-1548,共4页
目的研究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REMR)对大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症、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选择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2cm,有内镜治... 目的研究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REMR)对大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症、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选择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2cm,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18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应用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MR)进行肿瘤切除,术后3~24个月行内镜随访确认有无残留,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证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接受REMR治疗的18例,平均手术时间为46.4min,其中16例经首次或再次R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肛门功能完好,保肛治愈率为88.9%,术后病理报告浸润癌(SM癌)再追加外科根治手术者1例(5.6%);因病变残留转外科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者1例(5.6%)。并发症:本组18例术中平均出血20ml,最大出血160ml,均无需输血治疗,无穿孔发生,无术后并发症。结论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接近齿状线的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并可完美保全肛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 低位直肠 侧向发育型肿瘤
下载PDF
XIAP通过调节CDK4/CDK6/cyclinD1复合物表达促进肝癌细胞增殖 被引量:8
11
作者 车宇芳 叶飞 +2 位作者 青海涛 姜泊 张泳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939-944,共6页
目的研究肝癌细胞中XIAP与CDK4/CDK6/cyclin D1复合物之间的调控关系及在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前期研究用Pathway Array进行肝癌组织异常表达蛋白筛选,后期XIAP特异性抑制剂embelin处理Huh7细胞进行增殖、周期分析。Western blot... 目的研究肝癌细胞中XIAP与CDK4/CDK6/cyclin D1复合物之间的调控关系及在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前期研究用Pathway Array进行肝癌组织异常表达蛋白筛选,后期XIAP特异性抑制剂embelin处理Huh7细胞进行增殖、周期分析。Western blot验证XIAP与CDK4/CDK6/cyclin D1复合物之间的调控关系。结果 Pathway Array提示XIAP与CDK4、CDK6、cyclinD1之间存在联合表达。embelin引起Huh7细胞G1期阻滞、S期分布减少,抑制细胞增殖。XIAP可以调节Huh7细胞G1期蛋白CDK4、CDK6、cyclin D1表达。结论 XIAP通过调节肝癌细胞G1期蛋白CDK4/CDK6/cyclin D1复合物的表达,促使细胞进入G1周期,从而促进其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P CDK4 CDK6 CYCLIN D1 肝癌细胞 增殖
下载PDF
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技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附116例放大内镜形态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思德 姜泊 周殿元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5年第2期116-118,共3页
关键词 放大内镜 黏膜染色技术 溃疡性结肠炎 克隆病
下载PDF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外周血雌孕激素、睾酮激素含量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崔楠 吴保平 吴赛珠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5年第3期134-136,共3页
目的检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患者外周血中性激素水平,探讨IBS发病与外周血性激素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罗马Ⅱ标准的48例IBS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中雌激素(E2)、孕激素(P)和睾酮激素(T)的水平用放射免疫r计... 目的检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患者外周血中性激素水平,探讨IBS发病与外周血性激素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罗马Ⅱ标准的48例IBS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中雌激素(E2)、孕激素(P)和睾酮激素(T)的水平用放射免疫r计数器测定,并用自动软件分析。结果对于男性IBS患者,其外周血中T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E2、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于女性IBS患者,其外周血中E2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P、T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男性IBS患者外周血中T含量下降,女性IBS患者外周血中E2含量下降,提示IBS患者的发病可能与体内性激素水平紊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外周血 雌孕激素 睾酮激素 含量检测
下载PDF
PTEN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田华 孙嫣 +2 位作者 肖法嫚 谢晓云 宋于刚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542-545,共4页
目的探讨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即大肠正常组织、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PTE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22例大肠组织标本中PTEN蛋白的表达,应用等级相关的秩和检验分析PTEN在大肠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 目的探讨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即大肠正常组织、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PTE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22例大肠组织标本中PTEN蛋白的表达,应用等级相关的秩和检验分析PTEN在大肠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PTEN蛋白在正常大肠组织、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大肠癌中表达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0)。大肠癌中PTEN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肿瘤分期及性别无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相关(P=0.002)。结论PTEN蛋白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存在异常表达,PTEN蛋白的低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和浸润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洁 黄榕 +3 位作者 彭阳 徐丽 黄少慧 刘映晨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6年第3期495-497,共3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POEM)术后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POEM治疗的100例贲门失迟缓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循证护理。结果循证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结论...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POEM)术后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POEM治疗的100例贲门失迟缓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循证护理。结果循证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结论贲门失迟缓症POEM治疗术后应用循证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贲门括约肌切开术 并发症
下载PDF
激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黏膜愈合程度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匡一 张亚历 +2 位作者 崔西玉 李兆滔 邱小蕾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探讨激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黏膜愈合程度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接受激素治疗(n=86)的UC患者随访2年。首先在治疗6个月后对其进行早期临床疗效评价(Powel-Tuck,PT)和组织病理学分级,并将患者分为完全应答(A组:PT,0~1分;病... 目的探讨激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黏膜愈合程度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接受激素治疗(n=86)的UC患者随访2年。首先在治疗6个月后对其进行早期临床疗效评价(Powel-Tuck,PT)和组织病理学分级,并将患者分为完全应答(A组:PT,0~1分;病理分级,0级)、部分应答(B组:PT,0~1分;病理分级,Ⅰ~Ⅱ级)和无应答(C组:PT≥2分;病理分级≥Ⅲ级)。随后对其疾病复发、再入院、结肠手术、免疫抑制剂使用等预后情况进行追踪,评估早期治疗UC的黏膜愈合程度和其后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2年后,完全(A组)和部分应答(B组)患者预后情况在以下方面出现差异:再入院率[A组27.5%vs B组44.1%;P=0.018;OR=2.24;95%CI(1.11~3.98)]、免疫抑制治疗[A组7.5%vs B组26.5%;P=0.008;OR=5.67;95%CI(3.24~8.93)]、结肠切除术[A组0.00%vs B组17.6%;P=0.035;OR=5.43;95%CI(2.14~7.64)]。结论激素治疗UC早期达到黏膜愈合与其后期良好的预后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黏膜愈合 预后 激素
下载PDF
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对肠上皮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钟世顺 李淑梅 张振书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36-840,共5页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对肠上皮细胞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肠上皮细胞经LPS、H2O2和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预孵处理后,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丫啶橙染色分别观察其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光镜下观察见LPS或H2O2处理组细胞变小、变圆...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对肠上皮细胞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肠上皮细胞经LPS、H2O2和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预孵处理后,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丫啶橙染色分别观察其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光镜下观察见LPS或H2O2处理组细胞变小、变圆,胞质颗粒明显增多,部分细胞脱落漂浮于培养基中;先经黏附素处理后,变小、变圆,胞质颗粒增多的细胞较单独LPS或H2O2处理组明显减少,梭形细胞增多.透射电镜和丫啶橙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发现,LPS和H2O2处理组可见较多凋亡细胞,核浓缩,聚集于核周边或裂解成碎片;而先经黏附素处理后,凋亡细胞数则明显减少.结论: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可抑制LPS和H2O2对肠上皮细胞的损害作用,对肠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附素 双歧杆菌 保护 肠上皮细胞 形态学
下载PDF
过敏性紫癜合并急性胰腺炎1例报告 被引量:2
18
作者 姚永莉 郭文 +2 位作者 姜泊 朱薇 张万岱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5年第3期156-156,共1页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过敏性紫癜 变态反应性疾病 血管性疾病 小血管 致病源 通透性 免疫 全身
下载PDF
无X线ERCP治疗胆管结石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顺辉 杜国平 +3 位作者 傅美丽 智发朝 朱明古 杨少民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5年第5期482-484,488,共4页
目的探讨在无X线引导下ERCP治疗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213例经B超和(或)CT和(或)MR确诊为胆总管结石,且胆总管内结石数目少于3个,最大结石直径<2.0 cm。随机分为无X线ERCP组与普通ERCP组,无X线E... 目的探讨在无X线引导下ERCP治疗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213例经B超和(或)CT和(或)MR确诊为胆总管结石,且胆总管内结石数目少于3个,最大结石直径<2.0 cm。随机分为无X线ERCP组与普通ERCP组,无X线ERCP组103例患者进行无X线ERCP取石治疗,普通ERCP组110例行ERCP取石治疗,并比较2组在取石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取石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之间的差异。结果无X线ERCP组取石成功95例,成功率92.2%,失败8例,而普通ERCP组成功103例,取石成功率为93.6%,失败7例,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X线ERCP组出现相关并发症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7%,普通ERCP组出现相关并发症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X线ERCP组及普通ERCP组在平均取石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别均无显著性。结论无X线ERCP取石术治疗胆管结石具有可行性,其疗效与普通ERCP取石术疗效无明显差别,但避免了X线对医患的损害。同时,某些特殊情况如危重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或危重病人在手术室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情况下需进行床边无X线ERCP治疗胆管结石,获得很好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X线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胆总管结石 取石
下载PDF
双歧杆菌黏附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菌群和细菌易位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钟世顺 李淑梅 张振书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3632-3638,共7页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黏附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后肠道菌群和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24只)、I/R模型组(24只)和黏附素实验组(24只).建模成功后6 h及1、4...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黏附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后肠道菌群和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24只)、I/R模型组(24只)和黏附素实验组(24只).建模成功后6 h及1、4、7 d,各组分别取6只大鼠剖杀,观察肠道菌群和细菌易位的变化情况,并检测各时间点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I/R组各时点大鼠粪便中肠球菌(6.63 lgN/g±1.06 lgN/g vs 5.26 lgN/g±1.08 lgN/g,9.44 lgN/g±1.37 lgN/g vs 5.30 lgN/g±1.12 lgN/g,8.56 lgN/g±1.35 lgN/g vs 4.99 lgN/g±0.96 lgN/g,8.23 lgN/g±1.01 lgN/g vs 5.18 lgN/g±1.03 lgN/g,P<0.05)和肠杆菌(7.86 lgN/g±1.17 lgN/g vs 6.39 lgN/g±0.85 lgN/g,9.49 lgN/g±1.23 lgN/g vs 6.64 lgN/g±1.44 lgN/g,8.76 lgN/g±0.86 lgN/g vs 6.52 lgN/g±1.13 lgN/g,8.89 lgN/g±1.09 lgN/g vs 6.71 lgN/g±0.98 lgN/g,P<0.05)数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在1 d(6.47 lgN/g±1.43 lgN/g vs 4.51 lgN/g±1.22 lgN/g,P<0.05)、4 d(6.70 lgN/g±1.16 lgN/g vs 4.71 lgN/g±0.89 lgN/g,P<0.05)、7 d(6.55 lgN/g±1.29 lgN/g vs 4.46 lgN/g±0.79 lgN/g,P<0.05)时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双歧杆菌(6.13 lgN/g±1.28 lgN/g vs 9.02 lgN/g±1.10 lgN/g,5.59 lgN/g±1.22 lgN/g vs 8.66 lgN/g±0.99 lgN/g,P<0.05)、乳杆菌数量(6.07 lgN/g±1.09 lgN/g vs 9.08 lgN/g±1.04 lgN/g,5.35 lgN/g±1.26 lgN/g vs 8.89 lgN/g±0.97 lgN/g,P<0.05)在4、7 d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粪便中肠球菌(6.37 lgN/g±1.04 lgN/g vs 8.56 lgN/g±1.35 lgN/g,5.42 lgN/g±0.92 lgN/g vs 8.23 lgN/g±1.01 lgN/g,P<0.05)和肠杆菌数量(7.55 lgN/g±1.03 lgN/g vs 8.76 lgN/g±0.86 lgN/g,7.16 lgN/g±0.86 lgN/g vs 8.89 lgN/g±1.09 lgN/g,P<0.05)在4、7 d时均明显低于I/R组,在1、4、7 d时粪便中产气荚膜梭菌数量虽仍高于对照组(5.95 lgN/g±1.24 lgN/g vs 4.51 lgN/g±1.22 lgN/g,6.08 lgN/g±1.07 lgN/g vs 4.71 lgN/g±0.89 lgN/g,5.87 lgN/g±0.82 lgN/g vs 4.46 lgN/g±0.79 lgN/g,P<0.05),但较I/R组已有所下降,各时点双歧杆菌(8.56 lgN/g±0.85 lgN/g vs 8.45 lgN/g±0.86lgN/g,7.89 lgN/g±1.47 lgN/g vs 8.78 lgN/g±1.06 lgN/g,8.67 lgN/g±1.13 lgN/g vs 9.02 lgN/g±1.10 lgN/g,8.75 lgN/g±0.96 lgN/g vs 8.66 lgN/g±0.99 lgN/g,P>0.05)和乳杆菌数量(9.16 lgN/g±0.94 lgN/g vs 8.91 lgN/g±1.06 lgN/g,8.56 lgN/g±1.21 lgN/g vs 9.11 lgN/g±1.13 lgN/g,9.16 lgN/g±1.08 lgN/g vs 9.08 lgN/g±1.04 lgN/g,9.01 lgN/g±0.95 lgN/g vs 8.89 lgN/g±0.97 lgN/g,P>0.05)则较对照组均无显著变化;I/R组各时点血浆内毒素水平(1.43 EU/mL±0.32 EU/mL vs 0.21 EU/mL±0.18 EU/mL,1.84 EU/mL±0.24 EU/mL vs 0.30 EU/mL±0.23 EU/mL,1.69 EU/mL±0.35 EU/mL vs 0.26 EU/mL±0.21 EU/mL,1.73 EU/mL±0.31 EU/mL vs 0.28 EU/mL±0.19 EU/mL,P<0.05)及肝(50%vs 0,66.67%vs 16.67%,83.33%vs 0,83.33%vs 0,P<0.05)、脾(33.33%vs 0,50%vs 0,66.67%vs 0,66.67%vs 0,P<0.05)和肠系膜淋巴结(66.67%vs 0,83.33%vs 0,100%vs 16.67%,100%vs 0,P<0.05)细菌易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各时点血浆内毒素水平(0.57 EU/mL±0.23 EU/mL vs 1.43 EU/mL±0.32 EU/mL,0.71 EU/mL±0.16 EU/mL vs 1.84 EU/mL±0.24 EU/mL,0.41 EU/mL±0.22 EU/mL vs 1.69 EU/mL±0.35 EU/mL,0.35 EU/mL±0.12 EU/mL vs 1.73 EU/mL±0.31 EU/mL,P<0.05)及肝(16.67%vs 50%,33.33%vs 66.67%,50%vs 83.33%,33.33%vs 83.33%,P<0.05)、脾(0 vs 33.33%,16.67%vs 50%,33.33%vs 66.67%,33.33%vs 66.67%,P<0.05)和肠系膜淋巴结(50%vs 66.67%,50%vs 83.33%,50%vs 100%,33.33%vs 100%,P<0.05)细菌易位率均明显低于I/R组.结论: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可改善I/R后肠道菌群失衡,减少肠道细菌易位及内毒素血症的发生,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附素 双歧杆菌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肠道菌群 细菌易位 内毒素血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