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
被引量:
6
1
作者
刘鹄
任明亮
+5 位作者
王潇娉
杨睿
王鹏
李辉
刘冬斌
余嘉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9-565,共7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为进一步阐明AS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7例活动期AS患者(AS组),男34例,女3例,平均年龄(24.3±5.4)岁,HL...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为进一步阐明AS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7例活动期AS患者(AS组),男34例,女3例,平均年龄(24.3±5.4)岁,HLA-B27均为阳性;4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HD组),男43例,女6例,平均年龄(25.7±4.9)岁;其中HLA-B27阴性44例(HD1组),HLA-B27阳性5例(HD2组)。从每例受检者髂后上棘穿刺采集骨髓组织,分离BMSCs,培养扩增至第3代,以1×104/ml的浓度接种于96孔板中,100μl/孔,从第1天开始每日取3孔进行细胞计数,共计12d,绘制生长曲线;每日取3孔经MTT处理后测定吸光度值,绘制细胞活力曲线,观察BMSCs的生物学特性。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受检者BMSCs的细胞表面表型。将第3代BMSCs细胞接种于U形底96孔板,培养4h后使用60Co照射30Gy;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s),加入细胞培养液,计数后按BMSCs∶PBMCs 1∶20、1∶10、1∶5、1∶2、1∶1的比例接种于已接种BMSCs的96孔板,共培养5d,观察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情况;同样获取PBMCs,计数后同样以5个比例接种于96孔板,加入植物血凝素(PHA)4μg/ml,充分接触后共培养5d,观察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情况。对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AS组、HD1和HD2组第3代BMSCs体外培养1~12d时的增殖能力、细胞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细胞表面表型均为高水平表达CD105、CD73和CD90,不表达CD45、CD34、CD14和HLA-DR。HD1组和HD2组BMSCs与不同比例PBMCs共培养的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PH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S组与H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S患者BMSCs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但其免疫调节功能明显下降,其可能在AS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免疫学特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
被引量:
6
1
作者
刘鹄
任明亮
王潇娉
杨睿
王鹏
李辉
刘冬斌
余嘉洪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骨外科
南方医科大学
附属
南海
医院
儿科
中山
大学
孙逸仙纪念
医院
骨
外科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9-565,共7页
文摘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为进一步阐明AS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7例活动期AS患者(AS组),男34例,女3例,平均年龄(24.3±5.4)岁,HLA-B27均为阳性;4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HD组),男43例,女6例,平均年龄(25.7±4.9)岁;其中HLA-B27阴性44例(HD1组),HLA-B27阳性5例(HD2组)。从每例受检者髂后上棘穿刺采集骨髓组织,分离BMSCs,培养扩增至第3代,以1×104/ml的浓度接种于96孔板中,100μl/孔,从第1天开始每日取3孔进行细胞计数,共计12d,绘制生长曲线;每日取3孔经MTT处理后测定吸光度值,绘制细胞活力曲线,观察BMSCs的生物学特性。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受检者BMSCs的细胞表面表型。将第3代BMSCs细胞接种于U形底96孔板,培养4h后使用60Co照射30Gy;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s),加入细胞培养液,计数后按BMSCs∶PBMCs 1∶20、1∶10、1∶5、1∶2、1∶1的比例接种于已接种BMSCs的96孔板,共培养5d,观察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情况;同样获取PBMCs,计数后同样以5个比例接种于96孔板,加入植物血凝素(PHA)4μg/ml,充分接触后共培养5d,观察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情况。对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AS组、HD1和HD2组第3代BMSCs体外培养1~12d时的增殖能力、细胞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细胞表面表型均为高水平表达CD105、CD73和CD90,不表达CD45、CD34、CD14和HLA-DR。HD1组和HD2组BMSCs与不同比例PBMCs共培养的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PH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S组与H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S患者BMSCs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但其免疫调节功能明显下降,其可能在AS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免疫学特性
Keywords
Ankylosing spondylitis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mmunologic properties
分类号
R593.23 [医药卫生—内科学]
R363.1 [医药卫生—病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
刘鹄
任明亮
王潇娉
杨睿
王鹏
李辉
刘冬斌
余嘉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