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扩散加权成像及表观弥散系数值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谢乐华 陆永文 +2 位作者 肖湘生 曹波 黄耀明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年第3期334-338,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MRI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以41例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及12例正常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行1.5T 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将数据传至Siemes工作站处理,软件自动生... 目的:探讨乳腺MRI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以41例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及12例正常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行1.5T 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将数据传至Siemes工作站处理,软件自动生成DWI图及对应的ADC图,参照平扫图像上病变的位置,标记圆形感兴趣区,测量病变及对侧正常乳腺的ADC值各3次,取平均值。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b值的升高,乳腺病变ADC值减少。b取值为1000s/mm2时,正常乳腺组织的ADC值为(1.635±0.121)×10-3mm2/s,良性病变组的为(1.485±0.124)×10-3mm2/s,恶性病变组的为(0.961±0.165)×10-3mm2/s,正常乳腺组织、良性实性病灶及恶性病灶病变的ADC值比较,其ADC值各不相同,ADC值变化趋势为恶性病变<良性病变<正常乳腺。将1.21×10-3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界值,其诊断敏感性为83.7%,特异性为84.3%,准确性为89.2%。结论:乳腺良恶性病变MRI扩散加权成像在不同b值下ADC值不同,当b值取1000s/mm2时,ADC值用于鉴别乳腺良性、恶性病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象 乳腺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值
下载PDF
高场磁共振在肛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谢乐华 曹波 肖湘生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4年第4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成像(MRI)在肛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35例肛瘘患者行盆腔MR平扫检查,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T2WI及12WI脂肪抑制序列,矢状面及冠状面T2WI抑脂序列。分析肛瘘的MRI表现,评价瘘管与内外括约肌的关系,比较内、外口...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成像(MRI)在肛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35例肛瘘患者行盆腔MR平扫检查,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T2WI及12WI脂肪抑制序列,矢状面及冠状面T2WI抑脂序列。分析肛瘘的MRI表现,评价瘘管与内外括约肌的关系,比较内、外口的显示率,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进行对照。结果 33例肛瘘MR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T2WI及V2WI脂肪抑制序列图像上,瘘管及肛周脓肿表现为高信号,于T1WI表现为条状略低信号,以抑脂像病灶显示最佳;脓肿在DWI上呈高信号。瘘口及瘘管MRI与手术符合率分别为94.9%及92.5%。结论应用高场MRI能准确定位肛瘘的内口、瘘管的走向及其与肛管直肠括约肌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场磁共振 肛瘘 诊断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附6例报告)
3
作者 陆永文 谢乐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13期1882-1885,共4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CT、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MRI征象表...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CT、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MRI征象表现。结果:本组患者主胰管型5例,混合型1例。CT表现:主要表现为胰腺主胰管或分支胰管不规则扩张,呈分叶状囊性表现,其中4例显示壁结节。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度强化。MRI扫描:胰腺导管不规则扩张,T1WI扩张胰管呈均匀低信号,2例扩张囊壁上见结节样隆起呈等信号。T2WI扩张胰管呈高信号,壁结节显示不清。压脂T1WI扫描肿瘤结节显示清楚。增强扫描肿瘤结节中度强化。结论:CT、MRI对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乳头状瘤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