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原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贝贝 李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23-227,232,共6页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后期最常见的感染并发症,也是导致肝硬化患者急慢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近来研究发现,其病原学及危险因素有所变化,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SBP细菌谱的变迁及新发危险因...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后期最常见的感染并发症,也是导致肝硬化患者急慢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近来研究发现,其病原学及危险因素有所变化,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SBP细菌谱的变迁及新发危险因素,本文主要就以上内容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革兰氏阳性菌 真菌 多重耐药菌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耐药分析
2
作者 李贝贝 李红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9期1257-1263,共7页
目的分析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及耐药抗生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有无发生SBP分为非SBP组、SBP组,比较2组... 目的分析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及耐药抗生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有无发生SBP分为非SBP组、SBP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原学结果,分析肝硬化患者发生SBP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及耐药抗生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钠、尿素、肌酐、降钙素原(P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消化道出血、钠、尿素、PCT水平是肝硬化发生SBP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SBP患者中分离出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阳性菌(GPB)为主(61.4%),GPB最常见的耐药抗生素为红霉素,耐药率为96.0%,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无耐药;革兰阴性菌(GNP)最常见的耐药抗生素为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71.4%,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较低为14.3%。结论当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低钠血症、高尿素、PCT水平升高时应高度警惕SBP的发生,必要时及早干预,提高患者生存率。SBP最常见的病原菌为GPB,应高度重视SBP发病中GPB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腹膜炎 危险因素 病原菌 抗生素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剂量血浆置换对早中期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燕腾 卫飞燕 +2 位作者 常甜 邓春青 李红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了解单纯血浆置换(PE)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半剂量PE(DPMAS+PE)治疗早中期肝衰竭的短期疗效与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2021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经人工肝治疗的早中期肝衰竭患者(67例),按照不同人工肝治... 目的了解单纯血浆置换(PE)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半剂量PE(DPMAS+PE)治疗早中期肝衰竭的短期疗效与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2021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经人工肝治疗的早中期肝衰竭患者(67例),按照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分为PE组(42例)和DPMAS+PE组(25例),比较治疗后肝功能与凝血指标的变化与4周、48周无肝移植存活率。结果PE组经(2.88±1.35)次,DPMAS+PE组经(3.10±1.01)次人工肝治疗后,PE组TBil总体下降率、DBil总体下降率分别为(38.19±36.36)%和(45.03±29.58)%,均低于DPMAS+PE组(t=-3.83和-3.69,P均<0.001);INR总体下降率为(32.71±22.68)%,高于DPMAS+PE组(t=2.93,P=0.005);治疗后72 h PE组TBil、凝血酶原时间、INR反弹率分别为(44.25±40.74)%、(26.95±29.52)%和(31.02±35.87)%,均高于DPMAS+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4.43和4.56,P均<0.05)。此外,PE组治疗后4周(χ^(2)=4.72,P=0.030)、48周(χ^(2)=4.32,P=0.038)无肝移植存活率低于DPMAS+PE组。结论DPMAS+PE较单纯PE更能改善肝功能,提高早中期肝衰竭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很有可能是早中期肝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长期生存率 人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