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途径和剂量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解辉 操先红 +1 位作者 樊凤 杨克华 《当代医学》 2020年第35期53-55,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采用不同途径和剂量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A、B、C、D、E组,每组30例。... 目的比较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采用不同途径和剂量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A、B、C、D、E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口服低剂量尼莫地平方式进行治疗;B组采用口服高剂量尼莫地平方式进行治疗;C组采用静脉滴注低剂量尼莫地平方式进行治疗;D组采用静脉滴注中剂量尼莫地平方式进行治疗;E组采用静脉滴注高剂量尼莫地平方式进行治疗。比较5组治疗总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住院总时间、治疗前后MCA血流速度。结果 B、D、E组患者药物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E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均少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E组患者住院总时间短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E组患者治疗前后MCA血流速度的改善幅度大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观察指标数据B、D、E组中任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采用口服大剂量尼莫地平和静脉滴注中高剂量尼莫地平方式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总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大幅度改善血流速度,缩短住院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 剂量 给药途径
下载PDF
肝性脊髓病1例报告
2
作者 操先红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7年第3期32-32,69,共2页
肝性脊髓病是各种肝病晚期由于门体分流和肝功能不全导致的脊髓侧索脱髓鞘病变,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截瘫,是肝病并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以缓慢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为特征及脊髓侧索和后索脱髓鞘病理改变为主,临床易误诊... 肝性脊髓病是各种肝病晚期由于门体分流和肝功能不全导致的脊髓侧索脱髓鞘病变,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截瘫,是肝病并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以缓慢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为特征及脊髓侧索和后索脱髓鞘病理改变为主,临床易误诊,延误患者的治疗.笔者遇到1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脊髓病 肌电图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3
作者 肖建林 《黑龙江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1313-1314,共2页
目的:对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进行探讨。方法:以50例患者为对象,均确诊为急性脑梗死,选取时间为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期间,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将其中25例采用常规方式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25... 目的:对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进行探讨。方法:以50例患者为对象,均确诊为急性脑梗死,选取时间为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期间,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将其中25例采用常规方式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奥拉西坦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和比较,比较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Rankin及Barthe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及Rankin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Barthe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结论:采用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更加理想,促使患者的神经功能逐渐好转,日常生活能力得以提高,促进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拉西坦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能力 功能恢复
下载PDF
短暂性完全遗忘综合征1例
4
作者 操先红 夏昆 《中国厂矿医学》 2007年第3期195-195,共1页
关键词 遗忘 短暂性 脑缺血
下载PDF
CT及MRI在腔隙性脑梗死脑梗死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肖建林 符艳清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第23期30-31,63,共3页
目的:探讨MRI、CT两种影像学方式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所收治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00例,分别对其进行CT检查和MRI扫描,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MRI... 目的:探讨MRI、CT两种影像学方式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所收治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00例,分别对其进行CT检查和MRI扫描,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MRI共计检出371个病灶,CT共计检出203个病灶。其中,MRI对于位于额叶部位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检查相比,MRI扫描对病灶的检查敏感性更高,其成像清晰,有助于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的病灶信息,对于提高此类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影像学检查 MRI CT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