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功能区病变术前运动功能的评估 被引量:5
1
作者 李东海 龚洪翰 +7 位作者 淦作松 肖香佐 汪阳 纪玉强 李美华 王进华 庞克军 魏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49-252,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在脑运动区病变患者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中的作用。方法20例累及运动区的脑内占位病变患者,术前采用手握拳运动block激发模式,fMRI获取运动激活信号,术前分析...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在脑运动区病变患者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中的作用。方法20例累及运动区的脑内占位病变患者,术前采用手握拳运动block激发模式,fMRI获取运动激活信号,术前分析病变与运动区的关系及功能重组织类型。结果病变位于中央前回前或后15例,fMRI均表现为病变对侧第一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M1)激活并向后或向前移位,病灶边缘与激活信号之间的最小距离为5~9mm,平均9.6mm。病变位于中央前回5例,表现为瘤周激活3例,运动前区激活并皮层弥散激活2例。结论fMRI有助于神经外科医师在术前对病变与功能区的关系及皮层功能重组织类型有较好的认识,对运动区病变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 运动区 脑肿瘤 术前评估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敏 龚洪翰 +5 位作者 肖香佐 邱春梅 纪玉强 王敏君 王进华 周莉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62-65,69,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临床怀疑有冠心病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行钙化积分扫描(普通扫描,层厚3 mm)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增强扫描,层厚1 mm),利用多平面重建(MPR)...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临床怀疑有冠心病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行钙化积分扫描(普通扫描,层厚3 mm)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增强扫描,层厚1 mm),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及容积重建(VRT)技术做图像后处理,总结出影响冠脉成像的因素.同时与部分患者(18例)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较,得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心率快慢直接影响冠脉成像的质量,心率55~70次/min图像运动伪影较少,图像质量优.影响因素还有造影剂浓度、注射速率、有无心律不齐和患者屏气合作与否等.钙化积分越高,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的可能性越大,有钙化不一定表示冠状动脉有狭窄,没有钙化不一定能除外冠状动脉没有狭窄,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相比,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与之符合率较高,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率为89.5%,准确率为82.4%.结论 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为无创、快捷、较优的一种成像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作为一种常规筛查方法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16层螺旋CT 诊断
下载PDF
颅脑肿瘤多体素^1H-MRS特征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周战梅 龚洪翰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8年第5期98-101,共4页
目的研究颅脑肿瘤的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的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0例行1H-MRS检查的不同组织类型来源颅脑肿瘤患者,术后均经病理明确诊断,观察和测量肿瘤和对侧正常组织的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复合胆碱(C... 目的研究颅脑肿瘤的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的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0例行1H-MRS检查的不同组织类型来源颅脑肿瘤患者,术后均经病理明确诊断,观察和测量肿瘤和对侧正常组织的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复合胆碱(Cho)、乳酸(Lac)、脂质(Lip)峰值,计算肿瘤NAA/Cr、Cho/Cr、NAA/Cho以及肿瘤NAA/正常NAA、肿瘤Cho/正常Cho、肿瘤Cr/正常Cr的比率。结果颅脑肿瘤Cr下降,Cho升高,但不同组织类型肿瘤的Cr、Cho变化无显著差异。脑肿瘤NAA下降明显,其中不同组织类型中脑膜瘤、胶质瘤相比变化无显著差异,但均明显低于听神经瘤和转移瘤(P<0.05)。胶质瘤的NAA/Cr明显低于转移瘤和听神经瘤,P值分别为0.015、0.028。各肿瘤的Cho/Cr无显著差异。结论1H-MRS是研究肿瘤代谢的有效方法,肿瘤NAA/正常NAA、NAA/Cr有助于颅脑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代谢物浓度 磁共振氢质子波谱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肱骨远端髓腔内骨嵴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段满生 曹凯 +1 位作者 王进华 舒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0-502,共3页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髓腔内骨性突起形态学特征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16层CT对80根肱骨远段1/3进行扫描,三维重建成像后,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截面观察并描述鹰嘴窝上髓腔内骨性突起的形态特点,然后将20根肱骨远段1/3在冠状面上...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髓腔内骨性突起形态学特征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16层CT对80根肱骨远段1/3进行扫描,三维重建成像后,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截面观察并描述鹰嘴窝上髓腔内骨性突起的形态特点,然后将20根肱骨远段1/3在冠状面上从中线纵行剖开,对髓腔内骨嵴行直观的观察。结果:鹰嘴窝上髓腔内1.9~3.2cm(平均2.6cm)范围内存在骨性突起,骨质与皮质骨相近,基底部位于后方,内、外侧分别呈倒八字形排列,骨嵴以一侧为主,其中59根以内侧为主,21根以外侧为主,呈2~3行平行排列,另一侧骨嵴则较紊乱。结论:本文描述了以前未有记载的肱骨远端髓腔内骨嵴的形态,对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和肘关节人工关节置换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髓腔 体层摄影术 形态学
下载PDF
肝癌的MSCT动态增强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敏君 毛志群 +3 位作者 魏萍 彭德昌 肖香佐 龚洪翰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22-25,28,共5页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MSCT)探讨肝癌动脉期最大强化率与组织病理分级、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的相关性,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方法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肝癌患者,术前分别应用16层CT的Testblous序列进行同层...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MSCT)探讨肝癌动脉期最大强化率与组织病理分级、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的相关性,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方法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肝癌患者,术前分别应用16层CT的Testblous序列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术后肿瘤标本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①肝癌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在动脉期强化的斜率明显高于周边肝组织;②MVD计数、CD34与癌组织动脉期最大强化率呈正相关因素;③肝癌分化差、组织学分级高的患者微血管计数高于分化好、组织学分级低的患者。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间接判断肿瘤微血管生成的情况,能反映癌组织的生物学特性,且无创、快捷、能重复运用。根据肝癌的MSCT动态增强的征像,可间接评价其相关基因的表达,为其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多层螺旋CT 动态增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D34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孤立性肺结节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 被引量:1
6
作者 彭德昌 龚洪翰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7年第5期120-122,共3页
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动态CT增强诊断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SPN的强化值(增强峰值-增强前CT值)、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S/A)(结节增强峰值/主动脉增强峰值)、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值(时间-密度曲线最大斜率/大动脉增强峰值)等作为... 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动态CT增强诊断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SPN的强化值(增强峰值-增强前CT值)、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S/A)(结节增强峰值/主动脉增强峰值)、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值(时间-密度曲线最大斜率/大动脉增强峰值)等作为诊断依据。以强化值<15HU、S/A<6%考虑诊断为良性结节,恶性结节强化值通常为20-60HU,时间-密度曲线类型有利于恶性与炎性结节的鉴别。结节的强化程度与微血管密度(MVD)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态 诊断
下载PDF
双源CT在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简颖超 肖香佐 林小琪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4年第8期82-86,F0004,共6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复杂性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经临床及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拟诊为复杂性先心病患儿性行DSCT心脏造影检查。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对DSCT与TTE在心脏部分、心脏-大血...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复杂性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经临床及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拟诊为复杂性先心病患儿性行DSCT心脏造影检查。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对DSCT与TTE在心脏部分、心脏-大血管连接部分及大血管部分畸形的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 45例患儿经手术证实心内外畸形共177处,DSCT检出162处,诊断准确率为91.53%;TTE检出153处,检出率为86.44%。177处畸形中心脏部分畸形75处,DSCT检出62处,诊断准确率为82.67%;TTE检出71处,诊断准确率为94.67%,DSCT的诊断准确率低于TTE的诊断准确率(P<0.05)。心脏-大血管连接部畸形35处,DSCT与TTE诊断准确率均为100.00%。大血管部分畸形67处,DSCT检出65处,诊断准确率为97.01%;TTE检出47处,诊断准确率为70.15%,DSCT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TTE的诊断准确率(P<0.05)。结论 DSCT可以清晰地显示心外大血管的解剖异常,能弥补TTE检查的不足,对合并心外大血管畸形的复杂性先心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复杂 小儿 心外血管畸形 双源CT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