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检测确诊耻垢分枝杆菌感染1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清浪 车媛梅 +4 位作者 钟渊斌 何颖 杨丽霞 朱滢 邬小萍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68-70,共3页
耻垢分枝杆菌属于Ⅳ型(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可以在皮肤黏膜正常存在,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正常皮肤黏膜破损时可成为条件致病菌。耻垢分枝杆菌感染相关病例报道甚少,发病率低,临床上容易出现漏诊。应用病原... 耻垢分枝杆菌属于Ⅳ型(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可以在皮肤黏膜正常存在,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正常皮肤黏膜破损时可成为条件致病菌。耻垢分枝杆菌感染相关病例报道甚少,发病率低,临床上容易出现漏诊。应用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对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筛查能更早期发现病原体,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极大提高了疑难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率。本文通过血液NGS检测确诊1例耻垢分枝杆菌感染病例进行报道并文献复习,拟提高对耻垢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待查 非结核分枝杆菌 耻垢分枝杆菌 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小涵 杨丽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89-2696,共8页
自身免疫性肝病(ALD)是一组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炎症性肝病,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ALD肝纤维化的早诊早治,动态随访,有助于改善疾病转归,甚至逆转早期肝硬化。由于肝活检存在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寻找无创检测技术已... 自身免疫性肝病(ALD)是一组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炎症性肝病,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ALD肝纤维化的早诊早治,动态随访,有助于改善疾病转归,甚至逆转早期肝硬化。由于肝活检存在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寻找无创检测技术已成为肝纤维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与ALD肝纤维化相关的血清学标志物及影像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胆管炎 硬化性 肝硬化 诊断
下载PDF
抗炎保肝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被引量:2
3
作者 葛善飞 丁玲 +1 位作者 钟渊斌 熊英 《肝博士》 2018年第1期36-37,共2页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已成共识,抗炎保肝治疗是重要的补充,在抗病毒治疗开始、过程中都需要抗炎保肝,特别在抗病毒禁忌证、抗病毒继发失败、重型肝炎中,抗炎保肝为主要治疗方法。临床应该合理应用抗炎保肝药物,尽可...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已成共识,抗炎保肝治疗是重要的补充,在抗病毒治疗开始、过程中都需要抗炎保肝,特别在抗病毒禁忌证、抗病毒继发失败、重型肝炎中,抗炎保肝为主要治疗方法。临床应该合理应用抗炎保肝药物,尽可能发挥其最大作用,以获得综合治疗的最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保肝治疗 抗炎 重型肝炎 治疗方法 保肝药物 合理应用
下载PDF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重要性
4
作者 葛善飞 张伦理 李明 《肝博士》 2019年第4期30-32,共3页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CHB)抗病毒治疗是延缓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通过长期抑制HBV DNA复制,可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逆转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CHB)抗病毒治疗是延缓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通过长期抑制HBV DNA复制,可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逆转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1、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目标 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总体目标为:“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 DNA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HCC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在治疗过程中,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应尽可能追求慢乙肝的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HBsAg消失、并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和肝脏组织病变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 炎性 抗病毒 肝硬化 肝细胞 乙型肝炎 乙肝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程齐齐 杨丽霞 +7 位作者 蔡天盼 王亮 孙俊 梁佳圆 刘丽萍 甘厦 阮宁杭 葛善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16-2722,共7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LLV)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其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3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且接受NAs抗病毒治疗至少12个月的CHB患者78例,...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LLV)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其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3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且接受NAs抗病毒治疗至少12个月的CHB患者78例,根据治疗期间的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n=58)和LLV组(n=20)。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B患者发生LLV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使用Kaplan-Meier分析HBV DNA累积阴转率,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或组内0、12、24、36、48周HBV DNA和HBsAg水平及其变化的差异。结果LLV组HBeAg阳性率(90.0%vs 48.3%,χ^(2)=10.701,P=0.001)、HBV DNA log值(7.26±1.46 vs 5.65±1.70,t=-4.178,P<0.001)、HBsAg log值(4.53±0.86 vs 3.44±0.93,t=-4.813,P<0.001)高于SVR组,年龄[29(26~34)岁vs 33(30~43)岁,Z=-2.751,P=0.009]、ALT[67.0(54.0~122.0)U/L vs 111.0(47.0~406.0)U/L,Z=-2.203,P=0.028]、AST[43.5(32.8~62.8)U/L vs 77.5(35.0~213.0)U/L,Z=-2.466,P=0.014]、LSM[7.7(6.3~8.5)kPa vs 8.9(7.2~11.4)kPa,Z=-2.022,P=0.043]低于SVR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BV DNA(OR=2.365,95%CI:1.220~4.587,P=0.011)、HBsAg(OR=4.229,95%CI:1.098~16.287,P=0.036)和ALT(OR=0.965,95%CI:0.937~0.994,P=0.018)是CHB患者发生LLV的独立影响因素;由此建立预测模型Logit(MLLV)=-8.668+1.441×lgHBsAg+0.598×lgHBV DNA-0.016×ALT,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31,高于HBV DNA、HBsAg和ALT(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0.856、0.666),最佳截断值为0.4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00%、93.10%。基线HBV DNA>7.29 lgIU/mL和HBsAg>4.38 lgIU/mL的CHB患者HBV DNA阴转率明显低于HBV DNA≤7.29 lgIU/mL和HBsAg≤4.38 lgIU/mL的患者(χ^(2)值分别为22.52、26.35,P值均<0.001)。CHB患者的HBV DNA和HBsAg的下降速率分别在第12周和第24周最大,LLV组患者HBV DNA和HBsAg水平在0、12、24、36、48周均高于SVR组(HBV DNA:t值分别为-4.084、-4.526、-5.688、-7.123、-6.266,P值均<0.001;HBsAg:t值分别为-4.652、-4.691、-4.952、-4.804、-4.407,P值均<0.001)。结论基线高HBV DNA水平、HBsAg定量和低ALT水平的NAs初治CHB患者更易发生LLV,动态监测其变化对LLV的出现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低病毒血症 预测
下载PDF
5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程齐齐 杨丽霞 +3 位作者 王亮 孙俊 梁佳圆 葛善飞 《肝脏》 2022年第3期341-346,共6页
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突变特点和临床特征,并探讨其突变与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收集5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ATP7B基因检测结果。结果5个家系中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甚至部分患者... 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突变特点和临床特征,并探讨其突变与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收集5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ATP7B基因检测结果。结果5个家系中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甚至部分患者发展为肝衰竭,但均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多数患者存在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ATP7B基因检测发现5例先证者均为复合突变致病,而先证者父母仅携带单一致病突变基因。共检测出7种致病性突变,包括5种错义突变,1种无义突变和1种插入突变,其中c.3087_3088insT(p.G1030Wfs*39)为新发现的插入突变。此外还检测出10种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家系基因检测诊断出1例症状前患者。结论本研究中,肝豆状核变形患者多表现为肝脏损害,但临床症状及发病年龄不一,基因检测发现复合杂合突变是ATP7B最常见的突变形式,同时还发现了1种新的ATP7B致病突变。基因测序分析有助于快速诊断肝豆状核变性家系中的症状前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ATP7B 基因突变分析
下载PDF
2016-2023年南昌市儿童诺如病毒胃肠炎疫情的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7
作者 贺凤兰 易柳 +6 位作者 甘厦 涂俊凌 黄四平 李梅 钱科 夏文 倪贤生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0-744,共5页
目的分析2016年3月―2023年2月南昌市诺如病毒(norovirus,NoV)引发儿童胃肠炎疫情的流行特征及基因型别分布,为儿童病毒感染性胃肠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6年3月―2023年2月南昌市儿童NoV胃肠炎疫情及个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 目的分析2016年3月―2023年2月南昌市诺如病毒(norovirus,NoV)引发儿童胃肠炎疫情的流行特征及基因型别分布,为儿童病毒感染性胃肠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6年3月―2023年2月南昌市儿童NoV胃肠炎疫情及个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采集病例肛拭子、粪便标本或呕吐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进行NoV GⅠ和GⅡ基因群鉴定,核酸检测阳性标本采用特异引物扩增,所得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基因型别及重组分析。结果共调查处理儿童NoV胃肠炎疫情89起,其中幼托机构49起,小学40起,平均每起疫情涉及14.71例病例,总患病率为3.18%。报告病例男女比为1.22∶1.00,平均流行时间约3 d。疫情高发月份为10月―次年2月,城区幼托机构为疫情高发场所。共采集823份病例样本,NoV核酸阳性率为55.65%。GⅠ群NoV 6起,GⅡ群81起,混合感染2起。73起测序成功,经比对分析出14个基因重组亚型。NoV GⅠ群有GⅠ.3[P13]、GⅠ.6[P11]、GⅠ.4[P4]型;GⅡ群以GⅡ.2、GⅡ.6和GⅡ.7亚型为主,有11个重组亚型。GⅡ群疫情中GⅡ.2[P16]型占比最高,优势基因型由GⅡ.2向其他型别转变。结论南昌市近年儿童NoV胃肠炎疫情主要集中于城区幼托机构,冬季高发。引起疫情的主要病原体是GⅡ群NoV,以GⅡ.2[P16]型为主的多种基因重组型同时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儿童 胃肠炎疫情 基因型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炎症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葛善飞 杨丽霞 《肝脏》 2018年第6期546-548,共3页
炎症是病毒、药物、酒精或代谢异常等病因引起慢性肝病发展的一个动态和共同过程,慢性炎症进一步发展导致肝损伤,最终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迄今为止,临床上并没有针对肝纤维化的有效治疗方法,而控制肝脏炎症被公认为是在一定... 炎症是病毒、药物、酒精或代谢异常等病因引起慢性肝病发展的一个动态和共同过程,慢性炎症进一步发展导致肝损伤,最终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迄今为止,临床上并没有针对肝纤维化的有效治疗方法,而控制肝脏炎症被公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肝纤维化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慢性炎症 慢性肝病 代谢异常 治疗方法 肝脏炎症 肝损伤 肝硬化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活化肝星状细胞过程中microRNA差异表达谱的初步探讨
9
作者 葛善飞 张伦理 谢建萍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708-711,共4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活化肝星状细胞(HSC)过程中microRNA差异表达谱。方法:HMGB1刺激组以含100μg/mL HMGB1的培养液,正常对照组以不含HMGB1的培养液分别培养HSC-T6 48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α-SMA、Desmin,microRN...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活化肝星状细胞(HSC)过程中microRNA差异表达谱。方法:HMGB1刺激组以含100μg/mL HMGB1的培养液,正常对照组以不含HMGB1的培养液分别培养HSC-T6 48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α-SMA、Desmin,microRNA芯片技术和定量RT-PCR检测microRNA在对照组和HMGB1刺激组的表达。结果:HMGB1刺激HSC的miRNA表达谱中差异表达的miRNAs共有23个,其中上调4个,下调19个(P<0.05);定量RT-PCR证实其表达水平在HMGB1活化HSC过程中均有差异表达(P<0.01)。结论:筛选得到的HMGB1活化HSC过程中miRNA差异表达谱,为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微小RNA 肝星状细胞 微阵列芯片
下载PDF
肝纤维化相关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及潜在治疗策略 被引量:19
10
作者 邓羊羊 葛善飞 +1 位作者 余燕青 熊英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41-1145,共5页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所致慢性肝损伤而出现的一种病理变化,是以肝星状细胞激活为中心环节,由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共同参与调控的复杂病变,具有修复和损伤双重性,并最终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近些年来,肝纤维化相关...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所致慢性肝损伤而出现的一种病理变化,是以肝星状细胞激活为中心环节,由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共同参与调控的复杂病变,具有修复和损伤双重性,并最终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近些年来,肝纤维化相关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肝纤维化的治疗策略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简要回顾了肝纤维化发生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主要包括JAK/STA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GFβ1/Smad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同时介绍了当前肝纤维化的潜在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信号传导 治疗学
下载PDF
多种模型预测HBV-ACLF合并IPA患者的短期预后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佳圆 邬小萍 +8 位作者 杨丽霞 蔡天盼 王亮 程齐齐 孙俊 刘丽萍 甘厦 阮宁杭 葛善飞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2年第4期20-24,共5页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联合血清钠模型(MELD-Na)评分、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CLIF-C OF)评分和慢性肝衰竭联盟-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CLIF-C ACLF)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联合血清钠模型(MELD-Na)评分、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CLIF-C OF)评分和慢性肝衰竭联盟-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CLIF-C ACLF)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患者短期死亡风险进行预测,探讨并比较各种评分系统对HBV-ACLF合并IPA患者短期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诊断为IPA分为IPA组和非IPA组,随访记录HBV-ACLF患者自诊断后28d的临床转归情况。分别计算MELD评分、MELD-Na评分、CLIF-C OF评分和CLIF-C ACLF评分,应用ROC曲线比较以上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符合正态分布者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两组间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在110例患者中,治疗28d死亡36例(32.7%)。MELD评分、MELD-Na评分、CLIF-C OF评分和CLIF-C ACLF评分预测HBV-ACLF合并IPA患者28d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0.74、0.93和0.89。CLIF-C OF评分的AUC最大,与CLIF-C ACLF评分AUC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IF-C OF评分、CLIF-C ACLF评分与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AUC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LIF-C OF评分和CLIF-C ACLF评分能有效预测ACLF合并IPA患者28d的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曲霉菌 预后
下载PDF
恩替卡韦经治后低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丽萍 邬小萍 +7 位作者 蔡天盼 王亮 孙俊 梁佳圆 马仕鹏 甘厦 阮宁杭 葛善飞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8-125,共8页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经治后低病毒血症(LLV)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或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的经ETV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6例,根...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经治后低病毒血症(LLV)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或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的经ETV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6例,根据治疗期间的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完全病毒学应答组(n=84)和LLV组(n=42),对两组患者基线及48周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LLV组患者继续抗病毒治疗方案分为3组:续用ETV为对照组、换用TAF为序贯组、ETV联合TAF为联合组,并持续抗病毒治疗至96周。对3组患者48周的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96周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丙氨酸转氨酶、肌酐和肝硬度测定值。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LV患者96周HBV DNA未转阴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预测LLV患者96周HBV DNA未转阴发生的效能。运用KaPlan-Meier分析LLV患者的DNA累积转阴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动态观察治疗期间HBV DNA和HBV DNA转阴率。结果完全病毒学应答组与LLV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时年龄、人体质量指数、HBeAg阳性率、HBV DNA、HBsAg、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肝硬度测定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LLV患者48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96周治疗后序贯组及联合组HBV 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89%比41.18%、85.71%比41.18%,χ^(2)=10.404,P=0.006),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序贯组及联合组的丙氨酸转氨酶、肌酐、肝硬度测定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8周后续用ETV和48周HBV DNA是LLV患者96周HBV DNA未转阴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48周HBV DNA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35(95%CI:0.578~0.891),cut-off值为2.63 log10 IU/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90%、72.40%。48周续用ETV和48周HBV DNA≥2.63 log10 IU/ml LLV患者HBV DNA转阴率明显低于序贯或联合TAF和48周HBV DNA<2.63 log10 IU/ml的患者。继续治疗48周至96周期间,序贯组和联合组72、84、96周的HBV 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序贯或联合TAF抗病毒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提高ETV经治后发生LLV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完全病毒学应答率,且可以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和减轻肝纤维化程度。48周后续用ETV和48周时HBV DNA载量是LLV患者96周HBV DNA未转阴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低病毒血症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序贯联合治疗 动力学变化
原文传递
肝纤维化形成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肝细胞核因子1α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葛善飞 程娜 +5 位作者 余燕青 向天新 李小鹏 杨丽霞 张伦理 李明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86-388,共3页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病理学过程,慢性炎症进一步发展导致肝损伤,最终引起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关键词 肝硬化 肝损伤 高迁移率族蛋白1 肝细胞核因子1α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钟渊斌 李小鹏 +2 位作者 张伦理 曾莉萍 邓宜楚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2-74,共3页
目的了解寨卡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提高对寨卡病毒病的防治能力。方法回顾性报道及分析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的临床资料,并就近年人感染寨卡病毒的流行特点作一阐述。结果本例患者为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 目的了解寨卡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提高对寨卡病毒病的防治能力。方法回顾性报道及分析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的临床资料,并就近年人感染寨卡病毒的流行特点作一阐述。结果本例患者为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具有典型临床特点,流行病学史较明确,所有接触者均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检索文献,寨卡病毒在非洲、亚洲、美洲等40多个国家有传播的证据,患者一般临床症状较轻,主要预防措施包括防蚊、控蚊和提高个人防护意识。结论人感染寨卡病毒多隐性感染,少部分发病,经对症、支持等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卡病毒 输入性 临床表现 中国
原文传递
肝细胞核因子1α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邓羊羊 葛善飞 +6 位作者 余燕青 赖玲玲 王亮 李文成 徐玲君 傅文山 熊英 《中华肝脏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核因子(HNF)1α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至2018年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4例,患者均已在超声引导下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收集其肝穿刺病理学结果进行炎... 目的探讨肝细胞核因子(HNF)1α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至2018年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4例,患者均已在超声引导下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收集其肝穿刺病理学结果进行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收集穿刺肝组织蜡块进行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NF1α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双向有序分组资料采用Mantel-Haenszelχ^(2)检验,等级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秩相关性检验。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炎症坏死及纤维化,HNF1α表达与肝组织炎症水平分级存在线性关系(χ^(2)MH=40.70,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水平越高,HNF1α在肝组织中的表达越弱,HNF1α表达强度与炎症分级呈负相关(rs=-0.815,P<0.05);HNF1α表达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期存在线性关系(χ^(2)MH=31.95,P<0.05),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HNF1α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HNF1α表达强度与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rs=-0.713,P<0.05)。结论HNF1α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水平的敏感指标,其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肝脏炎症及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可能成为慢性肝炎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细胞核因子1α 炎症 纤维化
原文传递
核苷(酸)类似物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部分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俊 邬小萍 +8 位作者 杨丽霞 蔡天盼 王亮 程齐齐 梁佳圆 刘丽萍 甘厦 阮宁杭 葛善飞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s,NAs]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发生部分病毒学应答(Partial virological response,PVR)的影响因素,并分析PVR发生过程中病毒学及肝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s,NAs]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发生部分病毒学应答(Partial virological response,PVR)的影响因素,并分析PVR发生过程中病毒学及肝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接受NAs治疗至少48周的84例初治CHB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期间的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完全病毒学应答(Complete virological response,CVR)组(n=60)和PVR组(n=2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VR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各指标预测发生PVR的效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BsAg、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治疗12周HBV DNA是NAs治疗初治CHB患者发生PV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线HBsAg、治疗12周HBV DNA和基线ALT均能预测PVR的发生(P<0.05或<0.01)。基线ALT对PVR发生的预测价值低于治疗12周HBV DNA(Z=3.436,P<0.001)和基线HBsAg(Z=2.436,P=0.040);而治疗12周HBV DNA与基线HBsAg的预测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15,P=0.390)。治疗前后PVR组HBsAg及HBV DNA均高于CVR组(F=26.468和101.433,P<0.05)。结论治疗前高HBsAg水平、治疗12周高HBV DNA载量及治疗前低ALT水平的NAs初治CHB患者更易发生PVR。动态监测此类人群的HBsAg、HBV DNA及ALT水平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病毒学应答 部分病毒学应答 预测因素
原文传递
R778L和P992L复合突变致肝豆状核变性2例
17
作者 程齐齐 杨丽霞 +3 位作者 徐清浪 鄢秀华 邬小萍 葛善飞 《中华肝脏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01-1204,共4页
肝豆状核变性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易被漏诊、误诊。现报道2例未成年女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并对患者及其家系行ATP7B基因外显子测序,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期进一步了解该罕见病的基因特点。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基因检测 复合突变 ATP7B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