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程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宋海民 吴至武 +2 位作者 冯开明 罗德芳 蒋秋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9期3699-3702,共4页
目的研究全程面神经监测即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行面神经成像、术中联合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探讨其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11例,术前... 目的研究全程面神经监测即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行面神经成像、术中联合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探讨其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11例,术前采用面神经DTI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行面神经动态、电刺激肌电图,并检验DTI对面神经的定位准确与否,术后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 11例听神经瘤面神经可通过DTI技术显示,面神经均位于肿瘤腹侧,7例位于肿瘤中部1/3,2例位于肿瘤下部1/3,2例位于肿瘤上部1/3,术前定位结果与术中所见吻合率为100%。10例肿瘤全部切除,1例内听道部分肿瘤残余。术中面神经动态肌电图监测可提示及定位面神经,11例面神经均解剖保留,保留率为100%。术后随访1~12个月,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Ⅰ级4例,Ⅱ级6例,Ⅲ级1例。结论通过术前面神经DTI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全程监测技术,有助于术中定位和保护面神经,可提高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面神经 弥散磁共振成像 电生理学监测
下载PDF
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联合直接皮层电刺激技术在脑功能区手术中的应用
2
作者 曾海兰 杨瑞金 +4 位作者 蒋秋华 罗德芳 唐知己 张珍华 骆飞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6年第3期133-135,147,共4页
目的:探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形位相倒置、术中直接电刺激(DCES)联合监测定位脑功能区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在对37例运动感觉功能区占位患者术中采用SEP波形翻转、DCES定位感觉区和运动区的前提下,手术切除病变。结果:34例... 目的:探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形位相倒置、术中直接电刺激(DCES)联合监测定位脑功能区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在对37例运动感觉功能区占位患者术中采用SEP波形翻转、DCES定位感觉区和运动区的前提下,手术切除病变。结果:34例病人成功引出SEP,其中25例记录到明确的SEP的位相倒置,藉此定位中央沟,其中23例患者成功引出运动诱发电位(MEP),定位出感觉、运动皮层。有3例既未引出SEP也未引出MEP。术后患者脑功能大部分好转,未出现永久性功能障碍。结论:颅内占位患者术中联合采用SEP波形位相倒置与DCES监测技术定位,能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有效保护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SEP) 波形位相倒置 直接皮层电刺激(DCES) 功能区定位
下载PDF
颅内蛛网膜与脑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宋海民 李东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6-727,731,共3页
颅内的蛛网膜包裹整个脑组织,与脑组织表面的软膜之间共同形成蛛网膜下腔。在大脑凸面,蛛网膜通常与软膜贴合较紧,因此蛛网膜下腔的空间较小,而在脑叶凹陷处及颅底等部位,蛛网膜下腔明显扩大,其中又有大量的蛛网膜小梁、纤维、网... 颅内的蛛网膜包裹整个脑组织,与脑组织表面的软膜之间共同形成蛛网膜下腔。在大脑凸面,蛛网膜通常与软膜贴合较紧,因此蛛网膜下腔的空间较小,而在脑叶凹陷处及颅底等部位,蛛网膜下腔明显扩大,其中又有大量的蛛网膜小梁、纤维、网膜以及隔膜等将其分隔为各个腔室,这些腔室被称为脑池。脑池构成了颅内的自然解剖间隙,里面充满脑脊液,包含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组织结构,蛛网膜下腔共同构成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和储存体系,这些结构与脑脊液循环障碍、动脉瘤及轴外系统的肿瘤,无论在解剖形态学上还是病因发生学上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深入、透彻地了解脑池及蛛网膜的解剖结构,进而探索其病理生理、流体力学等特点,对于认识和处理各类神经外科疾病都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颅内蛛网膜与脑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蛛网膜 脑池 脑脊液循环障碍 蛛网膜下腔 神经外科疾病 组织结构 蛛网膜小梁 解剖形态学
下载PDF
SILK支架治疗血泡样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黄锦庆 张鹏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5期306-308,共3页
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主要指一类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非分叉部的动脉瘤,因在术野下呈血泡样外观而得名。BBA较为少见,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3%~1.7%[1],占颈内动脉动脉瘤的6.6%[2],因BBA瘤壁菲薄,极易破裂出血... 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主要指一类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非分叉部的动脉瘤,因在术野下呈血泡样外观而得名。BBA较为少见,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3%~1.7%[1],占颈内动脉动脉瘤的6.6%[2],因BBA瘤壁菲薄,极易破裂出血,故一旦发现BBA应及时治疗。除闭塞颈内动脉外,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式,术中及术后再出血风险均很高。开颅手术、血管内治疗或开颅联合血管内治疗均有报道,但目前针对BBA的最佳的治疗策略并没有一致的意见。随着神经介入器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SILK支架(Balt,Montmorency,France)用于BBA的治疗在国外已有报道,国内尚未见报道,笔者运用SILK支架治疗未破裂BBA患者1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支架治疗 颈内动脉 开颅手术 血泡样动脉瘤 分叉部 破裂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