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反复核酸阳性超过3个月2例报告
1
作者 黄艳霞 邬小萍 +5 位作者 陈秋波 汪金根 鞠蔚华 彭浒萍 王莉 陈宏义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核酸反复阳性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新冠复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分别诊断为新冠轻型和普通型,前期经过干扰素α-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核酸反复阳性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新冠复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分别诊断为新冠轻型和普通型,前期经过干扰素α-2b抗病毒、调节免疫、中药等药物治疗后,鼻咽拭子核酸结果显示反复阳性,时间超过3个月。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2例患者分别于治疗2周及6周后病毒核酸转阴,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可为治疗新冠长时间复阳患者提供一种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聚乙二醇干扰素 复阳 治疗
下载PDF
舒血宁注射液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保护大鼠缺血性脑损伤
2
作者 谢明 陈早根 鞠蔚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7,共7页
目的:研究舒血宁(SXN)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海马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组和MCAO手术处理+SXN治疗(MCAO+SXN)组。采用MCAO法制备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模型,SXN组大鼠通过尾... 目的:研究舒血宁(SXN)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海马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组和MCAO手术处理+SXN治疗(MCAO+SXN)组。采用MCAO法制备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模型,SXN组大鼠通过尾静脉注射SXN。采用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和平衡木试验检测大鼠神经功能,利用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炎症细胞浸润的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海马CA1区β-catenin表达,通过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海马区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环氧合酶2(COX-2)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SXN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减少海马CA1区炎性细胞浸润,并降低β-catenin、caspase-3和COX-2的表达,同时上调eNOS表达。结论:舒血宁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大鼠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缺血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舒血宁 缺血性脑损伤 海马 大鼠
下载PDF
肝脏疾病与甲状腺功能状态 被引量:8
3
作者 陈芳 涂相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7年第28期2503-2509,共7页
许多肝脏疾病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肝炎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及肝炎本身可以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抗HBV、HCV治疗的干扰素α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很常见.肝硬化、非酒... 许多肝脏疾病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肝炎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及肝炎本身可以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抗HBV、HCV治疗的干扰素α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很常见.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可以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但是NAFLD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因果关系未阐明.同时,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也可以出现肝功能异常.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ATD)和超常规剂量左旋甲状腺素均可导致肝损害,但以ATD更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异常 丙型肝炎病毒 干扰素Α 抗甲状腺药物
下载PDF
胆管消失综合征的再认识 被引量:3
4
作者 陈芳 涂相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23期3445-3453,共9页
胆管消失综合征(vanishing bile duct syndromeVBDS)病因较多,主要有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缺血缺氧、肿瘤、感染、免疫紊乱、药物、特发性成人肝内胆管缺失症等因素.近年报道比较多的病因是淋巴瘤、HIV感染/AIDS和药物,有些VBDS病例较复... 胆管消失综合征(vanishing bile duct syndromeVBDS)病因较多,主要有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缺血缺氧、肿瘤、感染、免疫紊乱、药物、特发性成人肝内胆管缺失症等因素.近年报道比较多的病因是淋巴瘤、HIV感染/AIDS和药物,有些VBDS病例较复杂,可能不止一种因素参与.VBDS的诊断需要肝脏组织学检查,肝组织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和CK19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提高VBDS诊断的可靠性.VBDS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病因治疗、肝移植、熊去氧胆酸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疗效不好或不良反应明显时可以试换用吗替麦考酚酯或他克莫司,重症病例强调包括血浆置换的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消失综合征 病因学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清气凉营汤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干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如龙 陈宏义 +1 位作者 涂相林 王淑梅 《江西中医药》 2018年第3期34-37,共4页
目的:观察清气凉营汤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临床干预效果,分析其对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80例住院患者参加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纳入对象按照观察组与对照组1∶1进行分配,采用随机、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医治疗平... 目的:观察清气凉营汤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临床干预效果,分析其对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80例住院患者参加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纳入对象按照观察组与对照组1∶1进行分配,采用随机、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医治疗平行对照。结果:观察组第3天重型转归比例、退热时间、出血时间、肾功能恢复时间和第3、6、9天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第6天两组间CD3、CD4、CD8、CD4/CD8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观察组重型转归比例、退热时间、血小板复常时间、肾功能复常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淋巴细胞亚群干预有效,临床治疗安全且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发热 清气凉营汤 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120例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腹水标本中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谢淑华 王淑梅 刘少龙 《抗感染药学》 2021年第11期1650-1652,共3页
目的:分析120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腹水标本中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方法:选取南昌市第九医院2017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HBV相关... 目的:分析120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腹水标本中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方法:选取南昌市第九医院2017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120例病历资料,分析腹水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中主要病原菌的构成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120例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并SBP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1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9株(占68.10%,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1株(占26.72%,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和真菌6株(占5.17%);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伴SBP感染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敏感率高的抗菌药物治疗,确保其疗效,也有助于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的后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终末期肝病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病原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接种者免疫效果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彭浒萍 张志成 +12 位作者 张丹 饶建锋 王莉 李雪 鞠蔚华 涂相林 王淑梅 罗达亚 刘卓琦 黄艳霞 敖琴芳 周亚岚 陈宏义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39-43,共5页
目的 研究完成3剂次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简称新冠灭活疫苗)接种者的免疫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完成3剂次新冠灭活疫苗接种者,于接种第1剂后3周,第2剂后4周、16周、32周,和第3剂后4周... 目的 研究完成3剂次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简称新冠灭活疫苗)接种者的免疫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完成3剂次新冠灭活疫苗接种者,于接种第1剂后3周,第2剂后4周、16周、32周,和第3剂后4周,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新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IgG和IgM抗体。结果 共纳入参与者874例,男316例,女558例。第1剂后3周,第2剂后4周、16周、32周,第3剂后4周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2%、86.6%、74.2%、78.2%、98.1%;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1%、93.2%、59.3%、45.7%、96.8%。中和抗体定量及IgG抗体定量在第2剂后4周、16周、32周及第3剂后4周均明显高于第1剂后3周(P<0.0001);第2剂后16周、32周均明显低于第2剂后4周(P <0.0001);第3剂后4周均明显高于第1剂后4周(P <0.0001)。结论 接种2剂新冠灭活疫苗可以产生较多数量的中和抗体和IgG抗体以发挥免疫效果,增加第3剂加强针后可以明显升高二者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 中和抗体 IGG 免疫 真实世界研究
下载PDF
一病一品护理服务模式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雪 余海云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13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一病一品护理服务模式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138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各项临床资料,以护理干预模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将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的6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而... 目的探讨一病一品护理服务模式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138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各项临床资料,以护理干预模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将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的6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而实施一病一品护理服务模式的69例患者纳入研究组,记录两组临床指标,其中包括退热时间、多尿症状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与尿蛋白转阴时间。同时,记录两组并发症(低血压休克、脑出血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与负性情绪。结果研究组的退热时间、多尿症状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与尿蛋白转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SDS评分较接近(P>0.05);护理后,两组SDS评分均已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一病一品护理服务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与负性情绪,并且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病一品护理服务模式 流行性出血热 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流程
下载PDF
探讨'品管圈'活动减少护士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雪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4期596-596,共1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于提高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长度的影响,尝试解决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的问题。方法由8位护理人员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减少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对目前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于提高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长度的影响,尝试解决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的问题。方法由8位护理人员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减少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对目前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问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原因,针对原因设定目标,制订相应的对策,观察对策实施前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开展,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78.5%下降至活动后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得到了持续改进。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改进静脉留置针的保留时间,减少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从而保证静脉给药途径,减少患者费用,减轻患者痛苦,从而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静脉留置针 非计划性拔管率
下载PDF
棒状杆菌属脑膜炎一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涂相林 饶建峰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54-56,共3页
患者男,38岁,厨师,因“步态失衡5d,发热1d”于2017年8月10日凌晨人院。患者于5d前因酗酒,上消化道出血,出现四肢乏力,步态不稳,伴肢体不自主抖动,当时未予治疗.
关键词 棒状杆菌属 脑膜炎 上消化道出血 步态不稳 四肢乏力 患者
原文传递
大麻素受体1与FAK在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
11
作者 欧阳兵 彭忠田 王培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14,25,共5页
目的探讨大麻素受体1(CB1)与黏着斑激酶(FAK)在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32只昆明小鼠分为正常组(n=10)和模型组(n=22),两组动物均普通喂养,8周后处死取肝组织。模型组小鼠采用腹壁贴附法建立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模型。... 目的探讨大麻素受体1(CB1)与黏着斑激酶(FAK)在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32只昆明小鼠分为正常组(n=10)和模型组(n=22),两组动物均普通喂养,8周后处死取肝组织。模型组小鼠采用腹壁贴附法建立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根据纤维化程度将模型组分为Ⅰ级肝纤维化组(n=4)、Ⅱ级肝纤维化组(n=8)和Ⅲ级肝纤维化组(n=10)。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纤维化组CB1的表达,RT-PCR法检测各组CB1 mRNA及FAK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可见明显虫卵结节及纤维化改变;不同纤维化组均可见CB1、CB1 mRNA及FAK mRNA表达,且随着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增加,CB1、CB1 mRNA及FAK mRNA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 CB1和FAK参与了血吸虫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大麻素受体1 黏着斑激酶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