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评价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及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病理学分期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胡菊林 戴小平 +5 位作者 周建波 李金明 梁青 肖影群 邓秋华 田克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74-677,共4页
目的探讨肝门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学分期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经病理穿刺活检证实的肝纤维化S1期(17例)、S2期(13例)、S3期(15例)、S4期(21例)和中晚期肝硬化(22例)患者及20例对照组患者行CT平扫... 目的探讨肝门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学分期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经病理穿刺活检证实的肝纤维化S1期(17例)、S2期(13例)、S3期(15例)、S4期(21例)和中晚期肝硬化(22例)患者及20例对照组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在CT增强图像上测量各组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宽度,将所测结果与病理学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ROC曲线用于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判断S≥4即早期肝硬化的评价。结果门静脉右支前间隙从S3期开始至肝硬化期逐渐增宽,其中S4期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增宽与对照组、S1~S3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期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等级分析显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变化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704,P〈0.01)。ROC曲线显示CT测量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判断S≥4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最佳诊断宽度为≥10 mm,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1%和71.4%。结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学分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CT测量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有助于肝纤维化、肝硬化程度的判断,尤其是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肝硬化 门静脉 病理学 外科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吴国云 李琳华 +3 位作者 梁青 陈国栋 田克凰 罗晓东 《江西医药》 CAS 2015年第10期1110-1112,1114,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的CT表现特征及其与CD_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到2014年10月收集的94例肺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患者,选择同期单纯性肺结核44... 目的研究分析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的CT表现特征及其与CD_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到2014年10月收集的94例肺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患者,选择同期单纯性肺结核44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累及多个肺叶多见,主要表现为淡薄片状、结节融合状及弥漫性粟粒影。两组累及肺叶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CD_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分别为(5.1±6.3)个/μl与(66.7±1.8)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CD_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100-200个/μl、>200个/μl分层后,艾滋病合并典型与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病例数分布情况,CD_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和>200个/μ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0个/μl和50-100个/μl在淡薄片状影、粟粒结节影、胸腔积液、肺外结核分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艾滋病晚期患者影像表现多不典型,往往与CD_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低有关。了解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特征与CD_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有助于艾滋病患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肺结核 CD4+T淋巴细胞 CT
下载PDF
荷叶降脂煎联合肝病治疗仪治疗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3
作者 黄志华 邓秋华 +2 位作者 吴任泉 熊林平 阎蔚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21期42-43,49,共3页
目的评价荷叶降脂煎联合HD肝病治疗仪治疗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2例给予本院自制中药方荷叶降脂煎联合HD肝病治疗仪综合治疗,对照组20例口服血脂康胶囊,疗程均为2个月... 目的评价荷叶降脂煎联合HD肝病治疗仪治疗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2例给予本院自制中药方荷叶降脂煎联合HD肝病治疗仪综合治疗,对照组20例口服血脂康胶囊,疗程均为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脏CT值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中重度肝脏CT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其中中度肝脏CT值由治疗前的(33.2±5.1)HU上升为治疗后的(42.7±6.2)HU,重度肝脏CT值由治疗前的(5.5±4.5)HU上升为治疗后的(12.7±8.4)HU;对照组治疗前后中重度肝脏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中重度肝脏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荷叶降脂煎联合HD肝病治疗仪治疗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脂肪肝程度,用CT进行评价可以了解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荷叶降脂煎 HD肝病治疗仪 CT
下载PDF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术后早期效果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志华 吴任泉 +2 位作者 邓秋华 余莉 罗晓东 《江西医药》 CAS 2015年第8期738-740,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提高术后肝脏局部形态改变的认识,评价其早期疗效。方法按病灶直径将41例原发性肝癌分为两组,直径≤30mm小肝癌25例,直径>30mm16例共41个病灶,经RFA治疗后1-2个月复查CT,分析...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提高术后肝脏局部形态改变的认识,评价其早期疗效。方法按病灶直径将41例原发性肝癌分为两组,直径≤30mm小肝癌25例,直径>30mm16例共41个病灶,经RFA治疗后1-2个月复查CT,分析病灶术后CT表现。结果直径≤30mm小肝癌组术后CT平扫主要表现为更大范围的均匀低密度影,边界较清,以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主,部分可见轻度分叶。增强扫描整体呈均匀低密度,无强化16例;周边环形低密度6例(其中5例于治疗后3-5个月消失,1例病灶扩大、复发);网格状强化2例;局部结节状强化并包膜下积液1例;合并斑点状含气影1例。6个月内复查,2例病灶扩大,1例出现肝内转移。直径>30mm肝癌组RFA治疗后CT平扫表现主要为较原灶等大或更大不规则形或分叶状低密度影,密度欠均匀,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治疗区无强化11例,不均匀强化5例,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斑片状强化,2例伴斑点状气体影。6个月内复查,10例病灶扩大或肝内、外出现新发转移灶,肝内转移灶增强后呈"快进快出"或轻度强化改变。结论肝癌RFA术后CT表现多样,与术前病灶直径大小有一定关系,CT可以了解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早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RFA CT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经TACE术后螺旋CT表现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国云 李琳华 田克凰 《江西医药》 CAS 2013年第1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TACE术后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指导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并行1次及以上TACE术的患者46例,分析其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了解其术后CT强化特征。结果 46例患者中有病灶62个,其中16个(25.8%)病...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TACE术后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指导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并行1次及以上TACE术的患者46例,分析其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了解其术后CT强化特征。结果 46例患者中有病灶62个,其中16个(25.8%)病灶TACE术后平扫碘油呈完全填充型,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双期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41个(66.1%)病灶在CT平扫表现为部分填充型,增强双期扫描后其中30个病灶动脉期见斑片状、结节状强化,呈"快进快出"特征强化;8个病灶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见斑片状强化;3个病灶门静脉期见斑片状强化;5个(8.1%)病灶在CT平扫碘油沉积表现为稀少型,增强扫描动脉期见肿瘤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无明显强化。结论 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表现可反映肝细胞癌TACE术后的血供变化及治疗效果,对指导临床后续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化疗栓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艾滋病并发肝脏机会性感染的CT表现 被引量:1
6
作者 胡菊林 戴小平 +3 位作者 吴任泉 熊林平 邓秋华 田克凰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下旬)》 CAS 2014年第12期93-94,140,共3页
目的:分析艾滋病并发肝脏感染的CT表现,初步探讨其CT影像特征。方法:收集13例经实验室、CT影像检查和临床诊断性治疗确诊的艾滋病患者并发肝内机会性感染病例的临床与CT影像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内机会性感染CT表现... 目的:分析艾滋病并发肝脏感染的CT表现,初步探讨其CT影像特征。方法:收集13例经实验室、CT影像检查和临床诊断性治疗确诊的艾滋病患者并发肝内机会性感染病例的临床与CT影像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内机会性感染CT表现大致分为3种:第1种表现为无强化的多发或弥漫性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小结节、细小结节或粟粒样影,见于结核(4例)、非结核分枝杆菌(2例)、白色念珠菌(1例)和曲霉菌(1例)感染。第2种表现为具有环形强化的多发小脓肿、弥漫性微脓肿或脓肿样改变,见于白色念珠菌(2例)和曲霉菌(1例)感染;第3种表现为两者兼而有之,见于细菌、真菌和结核的混合感染(2例)。结论:艾滋病肝脏机会性感染在CT影像上主要呈多发而细小的脓肿和低密度结节,无明显特异性,将CT表现与机体免疫状态及临床相结合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肝脏 机会性感染 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原发性小肝癌经射频消融后的CT表现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志华 吴国云 +2 位作者 罗晓东 田克凰 邓秋华 《江西医药》 CAS 2013年第9期830-831,共2页
目的探讨CT对RFA治疗小肝癌的效果评价。方法 22例原发性小肝癌(病灶直径≤30mm),共22个病灶,经RFA治疗后3d-12个月复查CT,分析肝内病灶术后的大小、密度、形态、强化方式等变化情况。结果小肝癌经RFA治疗后CT平扫表现主要为治疗区域较... 目的探讨CT对RFA治疗小肝癌的效果评价。方法 22例原发性小肝癌(病灶直径≤30mm),共22个病灶,经RFA治疗后3d-12个月复查CT,分析肝内病灶术后的大小、密度、形态、强化方式等变化情况。结果小肝癌经RFA治疗后CT平扫表现主要为治疗区域较原灶范围更大的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或呈类圆形。3d-1个月内增强扫描治疗区整体呈均匀低密度,无强化17例;2例治疗区随时间推移范围略变小;1例见治疗区内壁不规则形小片状强化;2例见周边薄壁环状强化。3个月-12个月复查CT平扫4例范围略缩小,增强3例见内壁不规则结节样或小片状强化;3例周边环状强化,其中2例4个月后复查,环状强化消失。结论小肝癌经RFA治疗后的CT表现方式多样,用CT对RFA术后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射频消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小肝癌 RFA CT
下载PDF
慢性重型肝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胸部CT表现 被引量:5
8
作者 吴国云 罗晓东 《江西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359-360,共2页
目的总结分析慢性重型肝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胸部CT表现。方法以本院2013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诊断确诊的60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胸部CT,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表... 目的总结分析慢性重型肝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胸部CT表现。方法以本院2013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诊断确诊的60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胸部CT,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表现。结果在病原菌方面,34例为假丝酵母菌(56.7%),19例为曲霉菌(31.7%),4例为组织胞浆菌(6.7%),3例为肺孢子菌(5.0%);在CT影像表现方面,存在着结节、胸腔积液、实变、网格以及膜玻璃影等,其中以结节最多,不同征象之间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重型肝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胸部CT表现征象较多,没有特异性的表现,因而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综合多项因素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肝炎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 胸部CT表现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在门脉高压症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汪建辉 杨丽 戴小平 《江西医药》 CAS 2015年第8期775-777,共3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在门脉高压症术后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脾切除术97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在门脉高压症术后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脾切除术97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门脉高压术后血小板升高≥400×109/L开始药物干预。实验组49例,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丸每日3次,阿司匹林肠溶片0.1g每日一次;对照组48例,单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g每日一次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例数。结果实验组术后形成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例数及百分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 门脉高压症术后
下载PDF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肺部CT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志华 侯刚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3年第3期101-102,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肺部CT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南昌市第九医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80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肺部CT扫描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肺部表现为多节段性斑片状影,占18.75%,其中3例...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肺部CT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南昌市第九医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80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肺部CT扫描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肺部表现为多节段性斑片状影,占18.75%,其中3例呈棉花团样;22例表现为局部小片状影,占27.50%;5例表现为细网格状磨玻璃样改变,占6.25%;2例表现为两肺多发小环状影改变,占2.50%;35例合并少-中量胸水,占43.75%;其他伴发病11例,包括肺结核、纵膈占位病变、转移瘤等,占13.75%。结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高,CT影像表现多样,以肺泡及间质渗出和水肿等炎性改变为主,但缺乏特征性,早期对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肺部CT扫描,有利于发现普通胸片难以发现的病灶,对其综合治疗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肺部 CT
下载PDF
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内门体分流的CT表现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菊林 戴小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年第23期3570-3574,共5页
目的 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内门体分流的CT影像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初步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南昌市第九医院经临床和影像确诊的7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门体分流病例的CT影像资料,进一步选取具有肝内门体分流的资... 目的 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内门体分流的CT影像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初步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南昌市第九医院经临床和影像确诊的7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门体分流病例的CT影像资料,进一步选取具有肝内门体分流的资料24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 本组由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肝内门体分流发生率为34.3%(24/70),根据分流支的构成分为三组:①附脐静脉组(15例),即门静脉左支与附脐静脉交通,占21.4%(15/70),CT表现为肝左内叶实质内平行于肝圆韧带裂走行的迂曲、增粗的血管影,于镰状韧带附近穿出肝表面后与脐周静脉网连通;②下腔静脉组(7例),即门静脉右后支与下腔静脉交通,占10.0%(7/70),CT表现为门脉右后支增粗或迂曲成团,穿出肝表面后连通下腔静脉;③肝静脉组(2例),即门静脉与肝静脉交通,占2.86%(2/70),CT表现为肝外周部巨大“逗点状”或“曲棍球棒样”的迂曲血管影,连于门脉右前支与肝中静脉或肝右静脉之间.结论 CT扫描,尤其是增强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肝硬化肝内门体分流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认识肝内门体分流的影像特点不仅有助于肝内疾病的鉴别诊断,而且对临床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脉高压 肝内门体分流 螺旋CT
下载PDF
肝炎肝硬化胸部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菊林 戴小平 《当代医学》 2013年第15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肝炎肝硬化并发胸部异常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连续性肝炎肝硬化病例胸部影像学资料,并对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1例中阳性病例450例,其中56例继发于急、慢性肝炎,394例继发于肝硬化。阳性表现包括... 目的探讨分析肝炎肝硬化并发胸部异常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连续性肝炎肝硬化病例胸部影像学资料,并对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1例中阳性病例450例,其中56例继发于急、慢性肝炎,394例继发于肝硬化。阳性表现包括肝性胸水157例;盘状肺不张90例;肺部感染120例;肺血管异常80例,其中肝肺综合征70例,门脉性肺动脉高压1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8例;心脏增大7例;肝癌肺转移12例。结论肝炎肝硬化并发胸部异常表现多样,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胸部异常有助于判断肝炎肝硬化病情,并指导临床治疗和评判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肝硬化 胸部并发症 X线 CT
下载PDF
肝细胞癌不典型CT增强表现及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菊林 《江西医药》 CAS 2016年第5期474-476,共3页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不典型CT增强表现,以提高我们对肝细胞癌的CT影像学认识。方法作者收集了49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不具有典型CT表现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CT影像资料,对其增强后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49例共发现50个病灶,其中平扫呈...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不典型CT增强表现,以提高我们对肝细胞癌的CT影像学认识。方法作者收集了49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不具有典型CT表现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CT影像资料,对其增强后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49例共发现50个病灶,其中平扫呈低密度48个,呈等密度2个;增强后持续性强化8个,类填充式强化4个,不规则薄环状强化4个,强化不明显34个。结论肝细胞癌不典型CT增强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对于有慢性肝病基础的肝内占位,如CT增强不典型而不能用其他病变很好解释时,应想到肝癌可能,需密切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B超,CT,ERCP和MRCP诊断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癌的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菊林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年第23期3440-3442,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B超、CT、ERCP和MRCP对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癌的诊断运用。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60例肝管结石并发胆管癌的患者,于术前对所有患者均进行B超、CT、ERCP和MRCP检查,对比分析4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目的探讨分析B超、CT、ERCP和MRCP对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癌的诊断运用。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60例肝管结石并发胆管癌的患者,于术前对所有患者均进行B超、CT、ERCP和MRCP检查,对比分析4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结果B超共检出30例,检出率50%;CT共检m43例,检出率为71.67%;ERCP共检出47例,检出率为78.33%;MRCP共检出51例,检出率为78.33%。CT、ERCP、MRcP对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癌患者的总检出率要明显高于B超(P〈0.05),CT与ERCP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x^2=0.391,P〉0.05),CT与MRCP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x^2=3.142,P〉0.05),ERCP与MRCP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x^2=1.345,P〉0.05)。结论对于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癌的诊断,单独使用一种影响学检查往往不能得到最精确的结果,往往需要联合检查,但相对来说MRCP有较高的检出率,若其在价格上有所降低,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 计算机体层摄影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胆管结石 胆管癌
下载PDF
肝硬化门脉高压部分性脾栓塞术后的CT表现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菊林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5年第23期5412-5413,共2页
对30例经过部分性脾栓塞术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1w、1个月、3个月、6个月的CT扫描,对术后脾脏大小变化和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PSE术后1w脾脏体积较术前增大,脾栓塞梗死区呈弥漫斑片或节段性低密度改变;术后1个月梗死区... 对30例经过部分性脾栓塞术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1w、1个月、3个月、6个月的CT扫描,对术后脾脏大小变化和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PSE术后1w脾脏体积较术前增大,脾栓塞梗死区呈弥漫斑片或节段性低密度改变;术后1个月梗死区液化、吸收,残脾增生,脾脏缩小;术后3~6个月梗死区进一步吸收、收缩,脾脏进一步缩小,在不同时间段,脾脏大小趋于固定,脾实质轮廓呈波浪状或分叶状不规则改变.CT所见并发症包括左侧或两侧胸腔少量积液(19例)、左下肺炎或肺不张(10例)、门静脉和(或)脾静脉血栓(6例)、急性胰腺炎(1例)和脾假性囊肿(1例).多数情况下同一病例可有数种并发症.CT可以显示PSE后脾脏大小的变化,有助于临床进一步评估脾栓塞后效果,显示术后并发症可指导临床进行及时干预,有利于PSE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脉高压 脾脏 栓塞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
下载PDF
我院PACS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16
作者 黄志华 田克凰 罗江 《江西医药》 CAS 2002年第1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医院信息系统 HIS 影像储存和信息系统 PICS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光量子血氧疗法在肝癌切除术后应用的研究
17
作者 汪建辉 杨丽 戴小平 《江西医药》 CAS 2015年第4期328-329,共2页
目的探讨光量子血氧疗法(UBIO)在肝癌术后肝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2-2014年60例肝癌切除术后出现明显肝功能异常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肝治疗,治疗组... 目的探讨光量子血氧疗法(UBIO)在肝癌术后肝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2-2014年60例肝癌切除术后出现明显肝功能异常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UBIO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SB、ALT、PTA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SB、ALT、PTA恢复程度及平均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UBIO治疗能促进肝癌术后肝损伤患者的肝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量子血氧疗法 肝癌切除术后
下载PDF
AIDS并发腹部异常的CT征象及其原因分析
18
作者 胡菊林 戴小平 +3 位作者 吴任泉 熊林平 邓秋华 田克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第23期38-39,41,共3页
目的:对AIDS并发腹部异常的CT征象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AIDS临床期患者合并腹部异常的CT影像资料25例,对25例患者均进行了上腹部CT平扫,其中16例加做了上腹部增强扫描。结果:CT所见异常以单纯性肝、脾肿大(无实质内病灶)... 目的:对AIDS并发腹部异常的CT征象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AIDS临床期患者合并腹部异常的CT影像资料25例,对25例患者均进行了上腹部CT平扫,其中16例加做了上腹部增强扫描。结果:CT所见异常以单纯性肝、脾肿大(无实质内病灶)和(或)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相对较多见,其次为肝脾实质内病灶,胆道、胃肠道、胰腺及其他脏器的影像学异常相对较少。结论:在利用CT诊断AIDS腹部病变时,需要将影像所见与临床紧密结合,尤其是与机体免疫力状态结合,可有助于临床作出初步诊断并进行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DS 腹部异常 CT征象 分析
下载PDF
成人型戈谢病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1例报道
19
作者 黄志华 周美云 雷凤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2年第4期74-77,共4页
患者男性,59岁,反复腹胀10余年。查体:神志清楚,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肝肋下未触及,脾剑突下及肋下可触及约20cm,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皮肤色素沉着。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75×10^(9)/L,红细胞计数2.92×10^(12)/L,血红... 患者男性,59岁,反复腹胀10余年。查体:神志清楚,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肝肋下未触及,脾剑突下及肋下可触及约20cm,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皮肤色素沉着。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75×10^(9)/L,红细胞计数2.92×10^(12)/L,血红蛋白97.00g/L,血小板计数22.00×10^(9)/L;甲胎蛋白近9个月内由2.2μg/L上升到82.25μg/L,甲胎蛋白异质体3.0μg/L。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病毒性肝炎e抗原阳性。上腹部CT及MRI检查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肿大、腹水、原发性肝癌和多发脾动脉瘤等。基因检测结果:GBA基因检测到染色体位置1q22纯和的可疑致病性变异,位置Exonll,cDNA水平:c.1448T>A,蛋白水平P.(Leu483Gln),与其一亲妹妹(确诊GD患者)基因检测一致。确诊为成人型戈谢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谢病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脾肿大 原发性肝癌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