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服务学习视角下博物馆与高校的合作模式——南汉二陵博物馆案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佳慧 孙玉霞 冯楠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4年第3期19-25,共7页
主要依托实践案例介绍了三种形式:“皓月”舞蹈创排属于高校专业课融入式服务学习;“倾听·康陵”沉浸式艺术剧场展演属于项目联创式服务学习;并通过“校-馆-校”合作项目讨论了跨校桥接式服务学习。结合实践经验与服务学习理论基础... 主要依托实践案例介绍了三种形式:“皓月”舞蹈创排属于高校专业课融入式服务学习;“倾听·康陵”沉浸式艺术剧场展演属于项目联创式服务学习;并通过“校-馆-校”合作项目讨论了跨校桥接式服务学习。结合实践经验与服务学习理论基础,总结出服务学习实施的三个有效原则:遵循学术考量、回应真实社会需求与反馈,并进行需求共通与动态调整。最后,从服务学习视角出发,提出博物馆与高校合作应朝学生学用互促、馆校互惠共生和平台网状进阶的方向努力,推动博物馆与高校建立互补互惠的合作模式,不仅增强合作的教育效果,也提升其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馆校合作 服务学习 南汉二陵博物馆 高等教育 博物馆教育
下载PDF
"我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修文物"
2
作者 肖洵(文/图) 《大众考古》 2021年第6期52-55,共4页
近年来,国内各家考古文博机构开展了为数不少的公众考古活动。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电视节目热播走红,文物修复工作也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进入公众视野,相关体验活动成为各家考古文博机构争相开发的社会教育活动。
关键词 公众考古 社会教育活动 考古文博 南汉 文物修复 体验活动 电视节目 公众视野
下载PDF
馆校合作视域下的公众考古实践研究——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孙玉霞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54-58,共5页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依托馆校合作平台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开展了一系列公众考古实践活动。广州部分考古工地现场、城市重要史迹点及南汉二陵博物馆逐渐打造成公众考古活动的重要公共文化空间,逐步探索出一个有广州特...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依托馆校合作平台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开展了一系列公众考古实践活动。广州部分考古工地现场、城市重要史迹点及南汉二陵博物馆逐渐打造成公众考古活动的重要公共文化空间,逐步探索出一个有广州特色的公众考古工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考古 馆校合作 文化遗产 考古课程
原文传递
考古博物馆送展进社区的探索与思考——以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实践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肖洵 《东方收藏》 2021年第8期61-63,共3页
考古博物馆立足自身资源和优势,与同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区合作,通过送展的形式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为发掘社区历史、实现考古学的人文关怀、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汉二陵... 考古博物馆立足自身资源和优势,与同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区合作,通过送展的形式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为发掘社区历史、实现考古学的人文关怀、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汉二陵博物馆策划的社区定制展是加强考古成果展示传播的有益探索,本文就具体实践分析,探讨考古博物馆送展入社区的特点、优势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博物馆 送展进社区 南汉二陵博物馆 公共文化服务
原文传递
基于PBL项目式学习的馆校合作校本课程实践探究——以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革命史迹研学”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孙玉霞 《东方收藏》 2021年第10期105-108,共4页
馆校合作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平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与馆校合作单位广东实验中学共同开发并实施基于PBL模式的"广州革命史迹研学"馆校合作校本课程,该课程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 馆校合作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平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与馆校合作单位广东实验中学共同开发并实施基于PBL模式的"广州革命史迹研学"馆校合作校本课程,该课程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开展PBL学习与探索,利用广州革命文物开展乡土历史教育,将"四史"教育落实到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教育的融合,重点提升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通过对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工作的梳理,旨在从PBL项目学习的理论依据、课程设置与实施、课程评估等方面研究探讨馆校合作课程实践工作,为今后馆校合作课程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 项目式学习 馆校合作 乡土历史教育
原文传递
交互设计在博物馆展览形式中的创新性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唐梵婷 《收藏与投资》 2022年第6期128-130,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普遍性场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博物馆热潮”使得展览形式设计从以“展品为主体”逐渐转变为以“观众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普遍性场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博物馆热潮”使得展览形式设计从以“展品为主体”逐渐转变为以“观众体验为导向”。在这种趋势下,交互设计的理念在博物馆展览中越来越适用,相关技术的融入改变了单一“人—物”的观展方式,围绕展品实物利用情景再现的交互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参观者的感官体验。换个角度来讲,参观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而成为展览组成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交互设计概念及定义的阐述,简要分析交互设计与博物馆展览形式的关系,依据目前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现状的普遍情形,总结出博物馆展览创新性交互设计的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设计 展览形式 感官体验
下载PDF
广州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矿料来源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吕良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34,共8页
广州地区出土汉代青铜器数量众多,在考古学方面研究成果不少,但通过科技考古研究其产地的却不多。为研究广州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矿料来源,通过对广州出土西汉青铜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测试,与广西、江西、云南、贵州、安徽、湖... 广州地区出土汉代青铜器数量众多,在考古学方面研究成果不少,但通过科技考古研究其产地的却不多。为研究广州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矿料来源,通过对广州出土西汉青铜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测试,与广西、江西、云南、贵州、安徽、湖北、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出土同时期青铜器成分进行比较,发现西汉中晚期各地青铜器合金配比情况基本趋同。且根据含砷等微量元素这一显著特征,认为与广西合浦出土同时期青铜器矿料可能来自同一个地方。测试的铅同位素比值高度集中,其矿料应该来自同一个地方。分别与广东、贵州、云南、陕西、河南等地战国至西汉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进行比对,发现与广东、贵州、云南出土青铜器矿料来源同属一个大的成矿区,与河南、陕西等地明显区别。验证了学者们在考古学研究认为岭南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产自本地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西汉中晚期 成分分析 铅同位素 矿料来源
下载PDF
广州市校场北路西汉墓出土青铜器制作工艺分析
8
作者 吕良波 《铸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1-997,共7页
通过对广州市校场北路省物资局西汉墓出土鼎、壶、温酒樽、盒、釜、杵臼、盆、灯等典型器类青铜器铸造痕迹进行观察,对其制作工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批青铜器广泛采用二分范和分铸的方法进行铸造,二分范铸造的方法在汉代各地是比较... 通过对广州市校场北路省物资局西汉墓出土鼎、壶、温酒樽、盒、釜、杵臼、盆、灯等典型器类青铜器铸造痕迹进行观察,对其制作工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批青铜器广泛采用二分范和分铸的方法进行铸造,二分范铸造的方法在汉代各地是比较普遍的。而附件的分铸既可以保证二分范脱模的成功率,同时也让青铜铸造过程分工更加精细,极大提高青铜器铸造的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墓 青铜器 二分范 分铸
下载PDF
广东省物资局西汉墓出土青铜器科技分析
9
作者 吕良波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103,共9页
广东省物资局西汉墓出土青铜器数量超过百件,墓主级别较高,出土的青铜器是广州地区西汉中期典型代表。本文提取锈蚀较轻的青铜器样品进行金相分析和成分分析。金相分析结果表明该批青铜器均属铸造成型,部分容器有铸后受热现象,显示作为... 广东省物资局西汉墓出土青铜器数量超过百件,墓主级别较高,出土的青铜器是广州地区西汉中期典型代表。本文提取锈蚀较轻的青铜器样品进行金相分析和成分分析。金相分析结果表明该批青铜器均属铸造成型,部分容器有铸后受热现象,显示作为实用器进行使用,而兵器类不一定具有实用性。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样品均属于低铅低锡青铜,大多数样品含微量元素砷,应该跟矿料有关,而不是有意加入。与岭南地区出土汉代青铜器已发表数据进行比较,发现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要材质。与国内出土同时期青铜器合金成分比较,显示青铜器的合金配比规律与墓葬级别不一定成正比,与其具体来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西汉中期 金相分析 成分分析
下载PDF
广东省科学院幼儿园东晋墓出土铜饰科学分析
10
作者 吕良波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123,共6页
采用金相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对广东省科学院幼儿园东晋墓填土出土的铜饰进行检测分析,发现为含铅、锡、铁、铝的黄铜,铸造成型。结合检测分析结果、附着螺丝钉以及腐蚀程度进行讨论,认为该铜饰原属于一个抽屉的铜拉手,应是晚期盗墓... 采用金相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对广东省科学院幼儿园东晋墓填土出土的铜饰进行检测分析,发现为含铅、锡、铁、铝的黄铜,铸造成型。结合检测分析结果、附着螺丝钉以及腐蚀程度进行讨论,认为该铜饰原属于一个抽屉的铜拉手,应是晚期盗墓所遗留,排除为东晋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过来的鍮石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铜饰 黄铜 螺丝钉 铜拉手
下载PDF
从南汉佛教铭刻论南汉佛教管理制度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漪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74,共9页
南汉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其历代帝王推崇佛教,遗留的石碑、铜钟、铁塔、经幢及摩崖石刻造像等众多佛教文物,反映出其独具自身特色的佛教管理制度。首先,南汉建立起层级分明的僧官体系,以僧录统领治下佛教事务,各州设僧正,还设有... 南汉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其历代帝王推崇佛教,遗留的石碑、铜钟、铁塔、经幢及摩崖石刻造像等众多佛教文物,反映出其独具自身特色的佛教管理制度。首先,南汉建立起层级分明的僧官体系,以僧录统领治下佛教事务,各州设僧正,还设有都监这一僧官监督佛教事务,各基层寺院内有监寺、三纲和知事僧。其次,南汉设立了宫使制度,朝廷册封权宦担任宫使一职,分掌佛教事务,他们是皇帝和佛教之间的联系者,映射出南汉政权对佛教事务的掌控和管理。最后,南汉朝廷和官府对佛教事务的管理深入到对僧人、寺院和佛事活动的管理中。南汉佛教管理制度既延续了唐代中后期形成的僧官和功德使制度,又进行了适应自身管理需求的再创造,是处于唐宋之交这一转折时期的社会产物,是佛教制度化、世俗化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汉 佛教 僧官 宫使
原文传递
广州光孝寺南汉西铁塔形制考
12
作者 苏漪 《东方收藏》 2021年第10期55-57,共3页
西铁塔位于广州市光孝寺内,铸造于南汉大宝六年(963),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一座铁塔,是南汉后主时期内侍监龚澄枢与邓氏三十二娘合造的供养塔。南汉西铁塔虽仅余底座及以上三层,但其在造型、纹饰、佛像组合上具有浓厚的特色。通... 西铁塔位于广州市光孝寺内,铸造于南汉大宝六年(963),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一座铁塔,是南汉后主时期内侍监龚澄枢与邓氏三十二娘合造的供养塔。南汉西铁塔虽仅余底座及以上三层,但其在造型、纹饰、佛像组合上具有浓厚的特色。通过对西铁塔形制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南汉时期的佛教信仰和供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铁塔 南汉 造型 纹饰 佛像组合
原文传递
文物保护与修复理念的发展与实践——以出土青铜提梁壶的修复保护工作为例
13
作者 冯楠 吕良波 +1 位作者 王营 《边疆考古研究》 2023年第2期364-373,共10页
一、引言古代青铜器基本都是由铜、铅、锡组成,但三者的化学成分并非绝对一致,这就可能影响到内部结构的一致性。即使两种青铜器的铜、锡、铅含量一致,也会由于铸造技术的差异而产生内部结构不同的青铜器。铸造青铜器的金相组织为α共... 一、引言古代青铜器基本都是由铜、铅、锡组成,但三者的化学成分并非绝对一致,这就可能影响到内部结构的一致性。即使两种青铜器的铜、锡、铅含量一致,也会由于铸造技术的差异而产生内部结构不同的青铜器。铸造青铜器的金相组织为α共熔体和(α+δ)共析体,并且游离铅为不均匀分布。它们可在每一个微区都具有不同的电位,可组成许多微电池,易发生腐蚀,在潮湿的、盐碱性土壤、有氧气、二氧化碳含有氯离的环境中,极易产生强烈的化学腐蚀及电化学腐蚀。锈蚀物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揭示了青铜文物的年代、埋藏条件等历史信息,另一方面有害锈蚀产物严重影响了青铜文物的稳定保存,中国待修复的青铜器数量既多、年代又久远、残损的程度也亟须科学严谨的文物保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青铜器 文物保护修复 青铜文物 锈蚀产物 提梁壶 锈蚀物 铸造技术 化学腐蚀
原文传递
明霍与瑕墓志铭相关史事考略
14
作者 张百祥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15-19,共5页
《明江西按察司佥事勉斋霍公墓志铭》的发现及释读,重现了明代议礼重臣次子霍与瑕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一生,与史料相互印证,对补史证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墓志铭的记录及考释发现,霍与瑕五十五岁致仕前最终的官职是江西按察司佥... 《明江西按察司佥事勉斋霍公墓志铭》的发现及释读,重现了明代议礼重臣次子霍与瑕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一生,与史料相互印证,对补史证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墓志铭的记录及考释发现,霍与瑕五十五岁致仕前最终的官职是江西按察司佥事,这一记载在其墓碑及墓表都得到印证,能修正《明史》中“终广西佥事”[1]记载的谬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与瑕 霍韬 湛若水 明史 心学
原文传递
浅谈信息技术在文物保护单位宣传中的应用——以广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宣传导览展示系统为例
15
作者 易偲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59-63,共5页
广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效的宣传推广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因此,正确认识广州文物保护单位的宣传现状十分重要。我们应调整宣传和展示的思路,采取创新的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来拓宽宣传渠道。同时,应运用数字多... 广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效的宣传推广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因此,正确认识广州文物保护单位的宣传现状十分重要。我们应调整宣传和展示的思路,采取创新的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来拓宽宣传渠道。同时,应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丰富宣传手段,增加宣传内容创新,并推广文物导览系统,加强对公众的文化教育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引导,更好地向公众传达广州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文物保护单位 数字化宣传 导览系统 不可移动文物
原文传递
双展线模式在展览中的运用——以“洛京风华——洛阳出土汉魏文物展”为例
16
作者 苏漪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49-53,共5页
博物馆兼具展览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在展览策划中引入双展线模式,同时展示文物和馆校合作作品,并设置互动项目,有利于增加展览解读和诠释的视角,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升公众对文物和展览的探索、参与、学习、创新“洛京风华——洛... 博物馆兼具展览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在展览策划中引入双展线模式,同时展示文物和馆校合作作品,并设置互动项目,有利于增加展览解读和诠释的视角,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升公众对文物和展览的探索、参与、学习、创新“洛京风华——洛阳出土汉魏文物展”就是一次利用双展线模式将教育成果融入展览展示中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览 策展 展线 馆校合作 互动
原文传递
广州黄埔榄园岭遗址出土有领玉环研究
17
作者 张雄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4-7,共4页
2021年广州市黄埔区榄园岭遗址出土了一件有领玉环,根据墓葬形制、同出陶器比较,推断年代为西周时期,在当时作为腕饰。该件器物是西周时期有领玉环在岭南、云贵高原地区流行的实证,为百越、滇、百濮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榄园岭遗址 有领玉环 腕饰 玉文化 百越文化
原文传递
广州沙路炮台出土石刻小考
18
作者 饶晨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20-25,共6页
光绪以来,海防重整,各地大量引进洋炮,一批西式炮台相继建立沙路炮台于光绪十年新建,201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方石刻,仅存个别文字可识读。参考周边同时期炮台石刻匾额,可以明确其内容为修筑炮台相关人员,与... 光绪以来,海防重整,各地大量引进洋炮,一批西式炮台相继建立沙路炮台于光绪十年新建,201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方石刻,仅存个别文字可识读。参考周边同时期炮台石刻匾额,可以明确其内容为修筑炮台相关人员,与沙路炮台修建的史实一致其与光绪时期新建西式炮台上石刻匾额内容类似,推测为门楼上的匾额。该石刻的发现丰富了沙路炮台等广东海防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沙路炮台 考古 清代海防
原文传递
南越王墓玉璧椁饰研究
19
作者 付佳辰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8-14,共7页
南越王墓玉壁椁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墓在棺头拴系玉壁的丧葬习俗,这种棺椁饰玉的装饰方法在楚地高等级墓葬中较为典型,应是汉代在盖板和挡板上装饰玉璧的直接来源。但南越王墓玉璧椁饰用丝带作“十”字形缠系置于椁面的做法鲜见于西... 南越王墓玉壁椁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墓在棺头拴系玉壁的丧葬习俗,这种棺椁饰玉的装饰方法在楚地高等级墓葬中较为典型,应是汉代在盖板和挡板上装饰玉璧的直接来源。但南越王墓玉璧椁饰用丝带作“十”字形缠系置于椁面的做法鲜见于西汉前期其他地区,体现出汉、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装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前期 南越王墓 玉璧椁饰 丧葬习俗
原文传递
广州市市一大道出土南明铁炮的保护
20
作者 林莉琼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31-35,共5页
广州市出土的一门弘光元年铁炮为探索南明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针对南明铁炮锈蚀严重的保存现状,开展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氯离子硝酸银定性分析及显微形貌观察等检测分析,检测结果... 广州市出土的一门弘光元年铁炮为探索南明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针对南明铁炮锈蚀严重的保存现状,开展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氯离子硝酸银定性分析及显微形貌观察等检测分析,检测结果显示铁炮存在有害锈纤铁矿及氯离子。按照真实性、最小干预、科学性和安全性等文物修复基本原则,对铁炮实施除锈、脱盐、缓蚀、封护等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明铁炮 文物保护 除锈 纸浆脱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