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徐东升 韩利坤 胡玲玲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96例ACI患者(ACI组)和95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ACI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96例ACI患者(ACI组)和95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ACI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于ACI患者结合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41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28例)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27例);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ACI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ACI患者中,颈动脉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RBP水平较无斑块组明显升高(均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RBP水平和UA、DD和FIB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92,r=0.088,r=0.09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OR=2.769,95%CI 0.007-0.722)。结论血清RBP可能是动脉硬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物,并且可能与ACI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视黄醇结合蛋白 经颅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补肾益气通淋方治疗绝经后妇女尿路感染的疗效及其对雌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健淞 杜浩昌 《中医药导报》 2017年第5期66-67,70,共3页
目的:观察补肾益气通淋方治疗绝经后妇女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雌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7例绝经后妇女尿路感染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口服左氧氟沙星)29例,治疗1组(口服左氧氟沙星+雌三醇)32例,治疗2组(口服补肾益气通淋方)36例... 目的:观察补肾益气通淋方治疗绝经后妇女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雌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7例绝经后妇女尿路感染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口服左氧氟沙星)29例,治疗1组(口服左氧氟沙星+雌三醇)32例,治疗2组(口服补肾益气通淋方)36例,观察3组患者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促卵泡生长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等性激素水平变化,以及半年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E2激素水平明显升高,复发率明显降低。结论:补肾益气通淋方有利于尿路症状的缓解及尿道炎症的清除,能够改善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减少尿路感染的复发,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绝经后 补肾益气通淋方 左氧氟沙星 雌三醇
下载PDF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产科FCMC模式带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叶冰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年第S1期555-556,共2页
目的: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轮转护士在产科FCMC模式带教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将家庭化产科病轮转护士42人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21人)和观察组(21人),分别采用传统带教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带教,观察比较两组护士对FCMC模式的认识、掌握... 目的: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轮转护士在产科FCMC模式带教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将家庭化产科病轮转护士42人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21人)和观察组(21人),分别采用传统带教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带教,观察比较两组护士对FCMC模式的认识、掌握与应用。结果:观察组轮转护士对FCMC模式的认识、掌握与应用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带教,达到了提高年轻护士学习FCMC模式的主动性和协作性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年轻护士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年轻护士的素质和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临床带教 FCMC模式
下载PDF
脾脏动静脉血流参数预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出血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赵维群 刘小铭 +2 位作者 丁炎 朱巧英 吴鹏西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33期4256-4259,共4页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技术探讨脾脏动静脉血流参数在评估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胃底静脉曲张(EGV)破裂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确诊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行胃镜检查,并对EGV程度分级;患者接受脾脏超声造影后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后确认3个时间点,...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技术探讨脾脏动静脉血流参数在评估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胃底静脉曲张(EGV)破裂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确诊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行胃镜检查,并对EGV程度分级;患者接受脾脏超声造影后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后确认3个时间点,分别是脾动脉、脾静脉显影时间点及脾静脉达到最大强度的时间点,然后计算脾脏动静脉最小循环时间(MCT)、峰值增强时间(PET)。绘制ROC曲线,比较MTC、PET对诊断EGV及评估静脉破裂出血风险的临床价值。结果有无EGV患者间脾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值及脾静脉直径、平均流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EGV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MTC、PET均高于无EGV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均P<0.01)。以胃镜结果为金标准,MTC和PET诊断EGV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5(95%CI:0.761~0.969)和0.843(95%CI:0.740~0.946),最佳临界值分别为4.8s和13.5s,灵敏度为93.88%和93.88%,特异度为63.64%和72.73%;其预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高分险的AUC分别为0.857(95%CI:0.748~0.966)和0.820(95%CI:0.709~0.931),最佳临界值分别为5.6s和14.8s,灵敏度为86.36%和88.64%,特异度为75.00%和68.75%。结论脾脏动静脉MCT和PET有助于诊断乙肝后肝硬化患者EGV及预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分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脾动静脉 肝硬化 胃底静脉曲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