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应用唑来膦酸出现急性发热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小雷 张锦飙 +3 位作者 孙中仪 江起庭 田纪伟 汪海滨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5-251,共7页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应用唑来膦酸出现急性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24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应用唑来膦酸出现急性发热的临床资料,其中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应用唑来膦酸出现急性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24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应用唑来膦酸出现急性发热的临床资料,其中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114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84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48例,根据应用唑来膦酸是否发热分为发热组(65例)和非发热组(181例),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热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65例患者出现发热,发生率26.42%,发生于用药当天至3 d内,最短持续时间0.5 d,最长持续时间5 d。发热组中男性20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76.94±4.13)岁。体温37.5~39.6℃,其中低热组34例(37.3~38℃),中热组18例(38.1~39℃),高热组13例(>39℃)。女性(OR=4.044,95%CI:1.974~8.286,P<0.001)、首次使用(OR=4.418,95%CI:2.087~9.352,P<0.001)、未充分水化(OR=2.339,95%CI:1.180~4.639,P=0.015)、无口服双膦酸盐药物使用史(OR=4.329,95%CI:2.061~9.093,P<0.001)、无非甾体抗炎药使用(OR=2.226,95%CI:1.146~4.325,P=0.018)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应用唑来膦酸极易出现急性发热,其中女性、首次使用、未充分水化、无口服双膦酸盐药物使用史、无非甾体抗炎药使用均是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加强重视;充分水化及非甾体抗炎药应用可降低唑来膦酸急性发热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唑来膦酸 发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经皮椎体强化术的手术时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小雷 张锦飙 +4 位作者 孙中仪 于潇 江起庭 田纪伟 汪海滨 《脊柱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的手术时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采用椎体强化术治疗老年单节段OVCF患者148例,按照骨折至手术时间分为急性期组(≤14 d,7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的手术时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采用椎体强化术治疗老年单节段OVCF患者148例,按照骨折至手术时间分为急性期组(≤14 d,76例)和非急性期组(>14 d,72例)。比较2组围手术期及末次随访时各数据指标。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2~24(15.42±3.84)个月。在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情况、术后椎体前缘高度(AVH)百分比、椎体中部高度(CVH)百分比及伤椎复位效果方面,急性期组优于非急性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骨密度T值、邻近椎体骨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残余痛、椎体高度丢失、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bb角、AVH百分比及CVH百分比方面,急性期组优于非急性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采用椎体强化术治疗老年单节段OVCF,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术中骨水泥弥散良好,远期随访椎体高度丢失、邻近椎体骨折及残余痛的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压缩性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PFNA与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小雷 王炎 +1 位作者 田纪伟 丁志勇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2期46-49,54,共5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8月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骨科中心符合标准的147例老年(≥6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FNA治疗的75...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8月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骨科中心符合标准的147例老年(≥6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FNA治疗的75例,采用InterTan治疗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基础疾病、骨折分型等)、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等)、髋关节并发症(再次骨折、髋内翻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如头钉切割、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随访(13.54±1.68)个月。在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开始负重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髋关节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FNA组发生率明显高于InterTan组;术后随访1、3、6及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nterTan组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结论两组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都具有比较好的疗效,均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生物力学优势及稳定性的优点,但InterTan术后髋关节及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 INTERTAN
下载PDF
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闫龙涛 汪海滨 +1 位作者 王泽宇 鞠杰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对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就诊于南京南钢医院骨科的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48例,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均分,对照组24例,接受切开复位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24...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对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就诊于南京南钢医院骨科的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48例,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均分,对照组24例,接受切开复位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24例,接受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对比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疼痛程度、障碍程度和功能,以及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疼痛程度、障碍程度、胸腰椎功能和影像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为(1.80±0.32)分、ODI评分为(13.27±2.18)分,Cobb角为(7.56±1.32)°,明显低于对照组,JOA评分和椎骨高度分别为(22.18±1.78)分和(25.12±1.96)mm,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83、7.581、8.843、8.699、9.318,P<0.001)。结论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可促进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可缓解疼痛感,对腰椎功能和影像学指标有改善作用,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老年胸腰椎骨折 疼痛程度 胸腰椎功能 COBB角
下载PDF
盐酸氨基葡萄糖与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对比
5
作者 徐士刚 张磊 +2 位作者 王斌 邱福平 付国建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21期105-107,共3页
目的:比较使用盐酸氨基葡萄糖与硫酸氨基葡萄糖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进行治疗的9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 目的:比较使用盐酸氨基葡萄糖与硫酸氨基葡萄糖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进行治疗的9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盐酸氨基葡萄糖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Lequesne指数评分标准的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P>0.05。治疗4周后、停药2周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Lequesne指数评分标准的评分相比,P>0.05。治疗4周后、停药2周后两组患者Lequesne指数评分标准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使用盐酸氨基葡萄糖与硫酸氨基葡萄糖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均较好,均可改善其膝关节功能,安全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盐酸氨基葡萄糖 硫酸氨基葡萄糖
下载PDF
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芳 邱福平 +2 位作者 赵晓龙 田纪伟 王斌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6期814-818,共5页
目的 探讨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南京江北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43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关节置换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n=... 目的 探讨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南京江北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43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关节置换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n=22)和内固定组(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或空心螺钉内固定术,n=2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周、12周及24周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2周及24周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12周随访时,关节置换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周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随访时,关节置换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2.72%vs 4.76%,P<0.05);术后24周随访时,关节置换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与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0%vs 85.71%,P>0.05);关节置换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内固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5%vs 28.57%,χ^(2)=2.959,P=0.085)。结论 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有效,关节置换术可以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关节置换 内固定 老年 髋关节功能 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小雷 王炎 +3 位作者 孙中仪 汪海滨 丁志勇 田纪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5-308,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南京江北医院骨科中心346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股骨颈骨折1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64例,股骨粗隆下骨折22例,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谵妄,将患者分...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南京江北医院骨科中心346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股骨颈骨折1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64例,股骨粗隆下骨折22例,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谵妄,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单项因素和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的346例患者中,48例确诊为术后谵妄,发生率13.87%,发生于术后2~7d内。单项因素与逻辑回归表明:高龄(OR=2.329,0.024)、受教育程度低(OR=1.957,P=0.036)、有脑卒中史(OR=3.007,P=0.001)、独居(OR=1.933,P=0.037)、有睡眠紊乱史(OR=2.789,P=0.005)、术前卧床时间长(OR=2.056,P=0.026)、全身麻醉(OR=2.196,P=0.013)、麻醉时间长(OR=2.229,P=0.012)、入ICU治疗(OR=2.352,P=0.008)是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术后发生谵妄,极易影响预后,高龄、教育程度低、独居、脑卒中、睡眠紊乱史、术前卧床时间长、全身麻醉、麻醉时间长、术后转入ICU治疗均是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加强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髋部骨折 术后谵妄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内固定与肱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肱骨近端骨折比较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小雷 王炎 +3 位作者 孙中仪 汪海滨 田纪伟 丁志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lockingproximalhumeralplate,LPHP)与肢骨头置换(humeralhemiar-throplasty,HHA)治疗高龄患者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一2018年1月,手术治疗78例高龄(英80岁)...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lockingproximalhumeralplate,LPHP)与肢骨头置换(humeralhemiar-throplasty,HHA)治疗高龄患者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一2018年1月,手术治疗78例高龄(英80岁)复杂肱骨近端骨折(Neer三、四部分骨折)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6例采用LPHP内固定(LPHP组),32例采用HHA(HHA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发症、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ASE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术中并发症。HHA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显著优于LPHP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视次数、术后输血、住院天数和围术期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随访(13.87±2.84)个月。不良事件,LPHP组为14/46(30.43%),HHA组为5/32(15.6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两组主动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应时间点,HHA组的前屈上举ROM小于LPHP组,而HHA组的Neer、ASES和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LPHP组,但是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后即刻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肩肱间间隙(AHI)和肱骨颈干角(HNSA)均无显著改变(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AHI的HNS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LPHP组46例中,9例内固定螺丝钉松动或穿出,5例肱骨头缺血坏死,11例骨折愈合不良,包括骨折未愈合、延迟愈合等。HHA组32例中,3例假体周围骨折,2例肱骨大小结节愈合不良。[结论]两种治疗高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均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行HHA更有利于早期康复功能锻炼,改善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肱骨近端钢板 肱骨头置换
原文传递
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小雷 王炎 +3 位作者 孙中仪 汪海滨 丁志勇 田纪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038-2042,共5页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nmexamiCaCid,TXA)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 nailanti-rotation,PFNA)减少围手术期失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7年4月-2020年7月150例长期抗凝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拟行...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nmexamiCaCid,TXA)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 nailanti-rotation,PFNA)减少围手术期失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7年4月-2020年7月150例长期抗凝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拟行PFNA固定的患者纳人本研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空白对照组50例,围术期未使用TXA;单次给药组50例,仅术前静脉滴注TXA20mg/kg;多次给药组50例,术前静脉滴注TXA20mg/kg,术后20mg/kg静脉滴注连用2d。比较三组的围术期临床、血液检验与血管彩超检查资料。[结果]总失血量由多至小依次为:空白对照组>单次用药组>多次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失血量由多至小依次为:空白对照组>单次用药组>多次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输血率,空白对照组为76.00%,单次用药组为64.00%,多次给药组为48.0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l~5d的时间推移,三组患者的Hb和Hct均显著下降,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Hb和Hct由低至高排序均为:空白对照组<单次用药组<多次用药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超声检查显示,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空白对照组为11/50(22.00%),单次用药组为9/50(18.00%),多次用药组为8/50(16.00%);三组间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及术后2d连续应用TXA可明显减少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围术期失血,且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 高凝体质 围术期失血
原文传递
双钢板与单钢板固定肱骨中下段骨折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邱福平 王斌 +2 位作者 张磊 徐士刚 田纪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048-2052,共5页
[目的]比较双钢板与单钢板固定肽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一2019年5月本科手术治疗的肽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3例患者纳人本研究,按照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1例采用双钢板内固定,32例采用传统单钢板固... [目的]比较双钢板与单钢板固定肽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一2019年5月本科手术治疗的肽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3例患者纳人本研究,按照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1例采用双钢板内固定,32例采用传统单钢板固定。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双钢板组2例,单钢板组1例出现桡神经牵拉损伤,经营养神经等治疗,于术后3~6周功能完全恢复。双钢板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均大于单钢板组,但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双钢板组恢复主动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单钢板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平均(15.25±1.84)个月。双钢板组恢复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单钢板组(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双钢板组的肘关节屈伸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和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单钢板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影像显示双钢板组骨折复位质量优于单钢板组(P<0.05)。两组影像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钢板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中下段骨折 开放复位内固定 双钢板 单钢板
原文传递
骨水泥分布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小雷 张锦飙 +4 位作者 孙中仪 于潇 江起庭 田纪伟 汪海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5期301-307,共7页
目的探讨骨水泥分布情况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单节段OVCFs患者218例,其中男100例、女118例,年龄65~79(72.... 目的探讨骨水泥分布情况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单节段OVCFs患者218例,其中男100例、女118例,年龄65~79(72.6±4.1)岁。218例患者均行PVP治疗,按术后第1天X线检查的骨水泥分布情况分为良好组105例和欠佳组113例。(1)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及体质量指数(BMI)等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3)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AVH)、椎体后缘高度(PVH),以及术后1年骨密度变化和邻近椎体骨折、椎体高度再丢失、残余痛的发生情况。结果(1)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218例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218例患者均获随访1年,良好组发生邻近椎体骨折3例、椎体高度丢失8例、残余痛6例,欠佳组发生邻近椎体骨折11例、椎体高度丢失20例、残余痛18例。良好组术后1年邻近椎体骨折、椎体高度丢失、残余痛发生率均低于欠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8、4.94、5.80,P值均<0.05)。组内比较: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ODI及Cobb角均减少,AVH及PVH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与术后第1天比较,良好组术后1年VAS评分、ODI、Cobb角及AVH、PV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欠佳组术后1年VAS评分、ODI及Cobb角增大,AVH、PVH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2组术后1年的骨密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组间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天VAS评分、ODI、Cobb角、AVH、PV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良好组术后1年VAS评分、ODI、Cobb角均小于欠佳组,AVH、PVH均大于欠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术后1年的骨密度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28,0.783)。结论单节段OVCFs患者行PVP治疗,骨水泥分布良好可降低术后椎体高度丢失、残余痛、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折 压缩性 骨质疏松 老年人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分布 胸椎 腰椎
原文传递
改良弹性固定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邱福平 江起庭 +3 位作者 徐士刚 张磊 何兵 王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11期742-748,共7页
目的探讨改良弹性固定(改良Endobutton带袢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0月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骨科收治的RockwoodⅢ、Ⅳ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46例。按照... 目的探讨改良弹性固定(改良Endobutton带袢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0月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骨科收治的RockwoodⅢ、Ⅳ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46例。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组:Endobutton改良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25~66(40.1±10.8)岁,左侧4例、右侧15例,Ⅲ型7例、Ⅳ12例,采用改良Endobutton带袢钛板内固定治疗;肩锁钩钢板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20~67(36.4±10.0)岁,左侧7例、右侧20例,Ⅲ型11例、Ⅳ16例,采用肩锁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1、3、6个月时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Rockwood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获得大于6个月的随访。Endobutton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5.5±4.8)min、长于肩锁钩钢板组的(42.6±5.5)min,术中出血量为(33.7±7.1)mL、少于肩锁钩钢板组的(56.5±10.5)mL,切口长度为(4.6±1.5)cm、短于肩锁钩钢板组的(6.6±1.4)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3、-8.21、-4.69,P值均<0.001)。2组患者术后1、3、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3个月,Endobutton改良组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肩锁钩钢板组[(79.9±7.0)分对(72.4±8.3)分,(85.8±8.9)分对(80.5±8.5)分],VAS评分均低于肩锁钩钢板组[(3.1±1.0)分对(3.9±1.3)分,2(2,3)分对3(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6个月,Endobutton改良组和肩锁钩钢板组的VAS评分分别为1(1,2)分、1(1,1)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93.6±3.9)分、(92.6±4.3)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期间,Endobutton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2/19)低于肩锁钩钢板组(29.63%,8/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P=0.237)。结论相较于肩锁钩钢板内固定,改良Endobutton带袢钛板内固定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近期临床疗效更优,其切口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术后出现并发症概率更小,但手术时间相对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 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弹性固定 Endobutton带袢钛板 肩锁钩钢板 Rockwood分型
原文传递
胸腰重度骨质疏松性骨折短节段固定椎体成形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小雷 张锦飙 +4 位作者 孙中仪 于潇 江起庭 田纪伟 汪海滨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720-1723,共4页
[目的]评价经Wiltse入路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short-segment pedicle screw fixation, SPSF)联合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 VP)治疗Genant Ⅲ度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Genant grade Ⅲ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 [目的]评价经Wiltse入路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short-segment pedicle screw fixation, SPSF)联合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 VP)治疗Genant Ⅲ度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Genant grade Ⅲ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Genant Ⅲ 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0年6月采用上述方法治疗Genant Ⅲ OVCFs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和影像学指标。[结果] 48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手术时间平均(72.9±8.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2.7±9.5) ml,骨水泥注入量平均(6.1±0.4) ml。48例患者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4±4.4)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7 d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7.5±0.7),(2.2±0.5),(2.1±0.6), P<0.05]及ODI评分[(82.4±3.1),(28.3±3.0),(26.9±3.3), P<0.05]均显著减少。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Cobb角和椎体相对高度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 Wiltse入路行SPSF联合VP治疗Genant Ⅲ-OVCFs安全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强化椎体并重建生物力学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ant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Wiltse入路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椎体成形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