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肝炎内毒素血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朱浩然 顾尔莉 《北京中医药》 2010年第12期931-932,共2页
目的观察西医常规治疗结合中药凉血活血解毒汤治疗重症肝炎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型肝炎患者65例,随机分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2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凉血活血解毒汤,每日1剂,共治疗1周。分别比较2组治疗... 目的观察西医常规治疗结合中药凉血活血解毒汤治疗重症肝炎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型肝炎患者65例,随机分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2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凉血活血解毒汤,每日1剂,共治疗1周。分别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TNFα、LPS、TBil、ALT较对照组降低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ALB较对照组也有升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综合治疗为基础加用中药凉血活血解毒汤治疗重症肝炎内毒素血症疗效显著,其机理可能与凉血活血解毒汤抑制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介质的产生与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内毒素血症 凉血活血解毒汤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PE+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及预后评分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许海玲 章颖 +2 位作者 俞冲 王忠成 陈琳 《肝脏》 2023年第3期334-339,共6页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PE+DPMAS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及预后评分模型的建立。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84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PE+DPMAS组(A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PE+DPMAS组(B...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PE+DPMAS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及预后评分模型的建立。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84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PE+DPMAS组(A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PE+DPMAS组(B组),每组各42例。记录患者6个月的生存状态,然后将B组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进行两组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的肝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对比。分析6个月生存影响因素;建立6个月生存预测ROC模型。结果B组INR为1.82(1.48~2.20),A组2.18(1.52~2.87)(Z=-4.350,P=0.003);B组Cr水平为0.63(0.40~0.71),A组0.78(0.62~0.85)(Z=-2.256,P=0.006);B组MELD评分为23.69(17.85~27.02),A组24.67(22.37~28.86)(Z=-5.307,P<0.001);B组MELD-Na评分21.25(16.69~29.95),A组25.66(21.84~31.67)(Z=-4.892,P<0.001)。治疗3个月后,B组AST水平为(42.11±9.85)U/L,A组(68.02±13.79)U/L(t=9.909,P<0.001);B组TBil水平为(21.55±6.32)μmol/L,A组(32.77±6.09)μmol/L(t=8.285,P<0.001);B组γ-GT水平为(32.55±9.07)U/L,A组(78.05±15.79)U/L(t=16.193,P<0.001);B组ALT水平为(45.38±10.73)U/L,A组(78.05±15.79)(t=7.589,P<0.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B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A组(76.19%)(χ^(2)=4.459,P<0.05)。根据患者6个月生存情况,将B组患者分为生存组(25例)与死亡组(17例)。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13,95%CI:1.102~1.03)、TBil(OR=1.003,95%CI:1.024~1.085)、INR(OR=1.101,95%CI:1.132~2.387)、PLT(OR=1.008,95%CI:1.092~1.101)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COX结果,建立B组治疗的肝衰竭预后预测模型(A模型)。在ROC曲线中,A模型预测的AUC为0.752(95%CI:0.660~0.845),大于MELD评分模型(0.662,95%CI:0.557~0.768)和MELD-Na评分模型(0.702,95%CI:0.605~0.799)。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PE+DPMAS能明显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年龄、TBil、INR和PLT是患者生存独立危险因素,新模型对患者生存预测效能明显优于传统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还原型谷胱甘肽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孕妇抗病毒治疗停药后肝炎活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俞冲 顾玉玲 +1 位作者 顾桂芳 顾尔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121-3125,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状态孕妇母婴抗病毒阻断后,停用抗病毒药物导致肝炎活动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我院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的慢性HBV携带状态孕妇93例,妊娠期给予抗病毒治疗,产后0~3个月停...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状态孕妇母婴抗病毒阻断后,停用抗病毒药物导致肝炎活动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我院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的慢性HBV携带状态孕妇93例,妊娠期给予抗病毒治疗,产后0~3个月停用抗病毒药物,分别于抗病毒治疗前、停用抗病毒药物后0、1、3及6个月随访肝功能、HBV⁃M及HBV⁃DNA滴度,了解停用抗病毒药物后肝炎活动情况及评估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停用抗病毒药物后6个月内33例(35.48%)患者出现肝炎活动,根据6个月时肝功能状况,将观察对象分为肝炎活动组和无肝炎活动组。组间比较发现既往抗病毒治疗、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二次妊娠、抗病毒孕周、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及替诺福韦)、产后2⁃3个月停用抗病毒药物、抗病毒治疗时间及停用抗病毒药物时HBeAg滴度等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停用抗病毒药物时HBeAg滴度水平与肝炎活动独立相关,其OR=3.253,P=0.025,95%CI:1.225~8.163),ROC曲线下面积为0.733,其最大约登指数为0.561,最佳临界值258 S/CO,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73%和83.33%(P<0.001,95%CI:0.632~0.820)。结论慢性HBV携带状态孕妇可于妊娠中晚期选用替诺福韦抗病毒阻断,动态监测HBeAg滴度可为抗病毒药物的停用提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 妊娠 抗病毒 HBeAg滴度 肝炎活动
下载PDF
加味瓜蒌散对门静脉高压症大鼠门静脉压力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民 顾尔莉 +7 位作者 章幼奕 窦志华 罗琳 徐济良 顾美华 陈鸣鸣 陈淑范 葛春霞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356-357,共2页
目的:观察加味瓜蒌散对门脉高压大鼠门静脉压力、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M ed lab-Ug4Cs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放免法,检测正常组、模型组、心得安对照组、加味瓜蒌散治疗组大鼠门静脉压力、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模型组大鼠门静... 目的:观察加味瓜蒌散对门脉高压大鼠门静脉压力、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M ed lab-Ug4Cs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放免法,检测正常组、模型组、心得安对照组、加味瓜蒌散治疗组大鼠门静脉压力、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模型组大鼠门静脉压力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加味瓜蒌散各剂量组、心得安对照组大鼠门脉压力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加味瓜蒌散各剂量组大鼠门脉压力与心得安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加味瓜蒌散各剂量组大鼠Ⅳ-C、PCⅢ、HA、LN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而心得安组大鼠Ⅳ-C、PCⅢ、LN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HA明显升高(P<0.05)。结论:加味瓜蒌散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在改善肝纤维化指标方面优于心得安。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良好的抗肝纤维化、阻止肝硬化形成、降低门脉压力、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瓜蒌散/药理作用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压力 肝纤维化指标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水平与HBV感染者肝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3
5
作者 俞冲 顾玉玲 +1 位作者 李民 顾尔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461-2465,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肝硬化患者不同阶段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7)[Ang(1-7)]的差异,及其在肝硬化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就诊的HBV感染者86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A组,n=25)...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肝硬化患者不同阶段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7)[Ang(1-7)]的差异,及其在肝硬化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就诊的HBV感染者86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A组,n=25)、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B组,n=31)及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组(C组,n=30)。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患者血浆AngⅡ、Ang(1-7)水平,同时采用FibroTouch进行肝脏硬度检测(LSM)。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浆AngⅡ、Ang(1-7)水平与LSM值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价血浆AngⅡ、Ang(1-7)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程度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AngⅡ、Ang(1-7)水平、LSM值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肝硬化进展,A、B、C 3组患者病程逐渐延长[(5.2±1.3)年vs(7.8±1.6)年vs(10.1±1.5)年,F=4.266,P=0.002],抗病毒治疗比率逐渐下降[76.00%vs 64.52%vs 53.33%,χ^2=5.544,P=0.001],AngⅡ[(51.01±8.68)pg/ml vs(74.38±10.05)pg/ml vs(102.78±13.22)pg/ml,F=520.26,P<0.001]、AngⅡ/Ang(1-7)[(1.06±0.41)vs(2.32±0.23)vs(5.82±1.24),F=18.860,P<0.001]及FibroTouch LSM值[(6.85±1.26)kPa、(18.25±3.22)kPa、(26.84±7.57)kPa,F=93.260,P<0.001]逐渐升高,而Ang(1-7)[(45.93±10.24)pg/ml vs(31.52±9.62)pg/ml vs(16.55±9.48)pg/ml,F=209.860,P<0.001]则逐渐下降;随着FibroTouch LSM值的升高,AngⅡ、AngⅡ/Ang(1-7)同步升高,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23、0.813,P值均<0.01),而Ang(1-7)与FibroTouch肝脏硬度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677,P<0.01);随肝硬化进展,AngⅡ、AngⅡ/Ang(1-7)及FibroTouch LSM值逐渐升高,三者与肝硬化程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639、0.886和0.712,P值均<0.01),而Ang(1-7)与肝硬化进展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53,P<0.01);AngⅡ/Ang(1-7)、FibroTouch LSM值对HBV感染者出现肝硬化有预警效能(比值比分别为1.884、2.015,P值均<0.01)。结论对于HBV感染者,随着肝硬化程度加重,AngⅡ、AngⅡ/Ang(1-7)水平逐渐升高,而Ang(1-7)则逐渐下降,动态监测血浆AngⅡ、Ang(1-7)水平,可为肝硬化的实时评估及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血管紧张素类
下载PDF
加味瓜蒌散对门静脉高压大鼠胃肠激素、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顾尔莉 李民 +6 位作者 章幼奕 窦志华 罗琳 徐济良 陈鸣鸣 陈淑范 葛春霞 《交通医学》 2008年第4期342-344,共3页
目的:观察加味瓜蒌散对门脉高压大鼠胃肠激素、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CCl4加酒精饮料制作大鼠门脉高压模型,造模4周后分别给大鼠服用加味瓜蒌散、心得安,造模结束后处死大鼠,颈动脉取血,用放免法检测正常组、模型组、心得安治疗组、... 目的:观察加味瓜蒌散对门脉高压大鼠胃肠激素、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CCl4加酒精饮料制作大鼠门脉高压模型,造模4周后分别给大鼠服用加味瓜蒌散、心得安,造模结束后处死大鼠,颈动脉取血,用放免法检测正常组、模型组、心得安治疗组、加味瓜蒌散治疗组血浆中胃肠激素(胃动素、胃泌素、胰高血糖素)、纤维化的含量。结果:心得安组胃动素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而胃泌素、胰高血糖素明显下降(P<0.05)。加味瓜蒌散治疗组胃泌素、胃动素、胰高血糖素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或0.05),与心得安治疗比较胃动素、胰高血糖素下降明显(P<0.05),加味瓜蒌散各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味瓜蒌散各剂量组CIV、PCⅢ、HA、LN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或0.05),而心得安组CIV、LN、PCⅢ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明显升高(P<0.05)。结论:加味瓜蒌散能有效降低胃泌素、胃动素、胰高血糖素含量及肝纤维化,优于心得安治疗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瓜蒌散 药理作用 胃肠道激素 肝脏纤维化
下载PDF
转基因2型自身免疫性肝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化雨 陆鹏 +2 位作者 季菊玲 邵建国 王陆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5年第29期4652-4657,共6页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慢性肝损伤疾病,目前认为多由自身肝细胞抗原诱发的免疫耐受丧失引起.目前按自身抗原类型主要分为1型和2型AIH,而2型AIH的自身抗原比较特异.近年来,针对2型AIH的小鼠模型日渐成熟,特别...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慢性肝损伤疾病,目前认为多由自身肝细胞抗原诱发的免疫耐受丧失引起.目前按自身抗原类型主要分为1型和2型AIH,而2型AIH的自身抗原比较特异.近年来,针对2型AIH的小鼠模型日渐成熟,特别是转基因模型的日趋完善,为该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助力,本文着重介绍近几年来几种较成功的小鼠AIH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转基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