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C-Ⅱ螺钉固定DayⅠ型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1
作者 独行业 顾家烨 +3 位作者 姜雪峰 殷小军 惠宇坚 阚鹏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2期37-41,共5页
目的 探讨2根LC-Ⅱ螺钉与2块钢板在DayI型骨盆新月状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一位志愿者的骨盆CT数据,通过数字医学软件建立骨盆三维模型;根据骨盆新月形骨折的Day分型,规划出DayⅠ型骨折。分别建立生理状态模型(intact),LC-Ⅱ螺... 目的 探讨2根LC-Ⅱ螺钉与2块钢板在DayI型骨盆新月状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一位志愿者的骨盆CT数据,通过数字医学软件建立骨盆三维模型;根据骨盆新月形骨折的Day分型,规划出DayⅠ型骨折。分别建立生理状态模型(intact),LC-Ⅱ螺钉固定模型(DayⅠ-螺钉)和骶髂关节钢板固定模型(DayⅠ-钢板)。对3组模型施加同样的载荷和约束,比较3种模型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在各种荷载形式下,intact、DayⅠ-螺钉、DayⅠ-钢板模型的变形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前屈载荷作用下,intact、DayⅠ-螺钉、DayⅠ-钢板模型的最大变形量为0.57 mm, 0.76 mm, 0.68 mm。与DayⅠ-螺钉试验模型比较,DayⅠ-钢板试验模型在各种载荷方式下,其应力值均有显著增加,在垂直载荷方式下,其应力值上升320%,前屈134%,后伸211%,左侧弯339%,右侧弯208%,左旋转321%,右旋转284%。结论 2根LC-Ⅱ螺钉和2块钢板都可以维持DayⅠ型骨盆骨折的稳定,但由于钢板受压过大,易发生疲劳破坏及螺钉松脱等问题,因此,如果能闭合复位成功,则宜采用2根LC-Ⅱ螺钉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新月形骨折 骶髂关节 LC-Ⅱ螺钉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两种内固定术式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对比
2
作者 汪松健 倪卓民 +5 位作者 沈杰 周小建 孙惠清 徐军 姜雪峰 任科伟 《系统医学》 2023年第7期130-134,共5页
目的评估新型改良经骨缝线修复、多道钢丝独立纵向垂直缝合固定两种术式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1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因髌骨下极骨折收治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处理方法的差异分为A... 目的评估新型改良经骨缝线修复、多道钢丝独立纵向垂直缝合固定两种术式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1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因髌骨下极骨折收治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处理方法的差异分为A和B两组,A组60例患者使用新型改良经骨缝线修复治疗,B组60例患者则使用多道钢丝独立纵向垂直缝合固定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并发症、膝关节活动程度、Bostman评分及疗效评价等指标,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差异。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29.2±1.8)mL、手术时间(53.2±7.9)min、膝关节活动度(134.2±4.7)°以及Bostman评分(29.6±0.8)分优于B组的术中出血量(32.7±11.6)mL、手术时间(60.0±7.0)min、膝关节活动度(132.0±4.9)°以及Bostman评分(28.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9、4.990、2.509、8.056,P<0.05);A组住院天数以及医疗费用与B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出现伤口感染、软组织激惹、关节僵硬和复位丢失等并发症。B组1例出现软组织激惹。结论对于髌骨下极骨折,新型改良经骨缝线修复短期随访疗效优于多道钢丝独立纵向垂直缝合固定,术后允许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骨折 经骨缝合修复 缝线桥 垂直钢丝
下载PDF
颈椎前方入路钛板长节段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
3
作者 朱云荣 杨武 +4 位作者 方剑锋 邓雄伟 张云庆 许鹏 叶晓健 《临床骨科杂志》 2022年第6期765-767,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方入路钛板长节段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下颈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4例AS下颈椎骨折患者采用颈椎前方入路钛板长节段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ASIA分级改善... 目的探讨颈椎前方入路钛板长节段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下颈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4例AS下颈椎骨折患者采用颈椎前方入路钛板长节段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ASIA分级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25个月。手术时间90~130(105.4±16.1)min,术中出血量35~80(48.3±19.4)ml。骨折均解剖复位。2例术后出现喉返神经麻痹,随访至术后5个月时症状消失;1例螺钉部分拔出,但无需二次手术。骨折均愈合,时间4~7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原A级2例无任何改善,其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颈椎前方入路钛板长节段固定治疗AS下颈椎骨折,可有效解除颈髓前方压迫,使颈椎获得稳定,更利于骨折处的稳定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颈椎前方入路 脊柱炎 强直性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针内固定术后残留移位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4
作者 刘勇 邬丹力 +3 位作者 周枫 南逊 俞玮 张云庆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11期1206-1208,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后残留移位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8-06—2019-12诊治的30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残留移位,分析术后残留移位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评价残留移位... 目的探讨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后残留移位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8-06—2019-12诊治的30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残留移位,分析术后残留移位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评价残留移位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所有患儿均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拍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肘关节Baumann角和远端骨折块侧方及前后移位情况,根据移位程度分为:Ⅰ度为移位<25%;Ⅱ度为移位≥25%~<50%;Ⅲ度为移位≥50%~<75%;Ⅳ度为移位≥75%。末次随访时拍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骨折端塑形情况,用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活动功能。结果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5个月。无手术相关的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Baumann角61°~79°,平均72.3°;侧方移位4.0%~23.8%,平均9.4%;前后移位7.3%~35.7%,平均19.4%。根据移位程度分级:1例移位为Ⅱ度,其余29例移位均为Ⅰ度。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标准评定结果:优24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96.7%。所有患儿术后未出现骨折再移位及翻修手术,无肘外翻及内翻畸形,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结论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轻度残留移位能够获得良好的塑形,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克氏针 内固定 闭合复位 残留移位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