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建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15期2232-2233,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6月我院诊治的50例合并肺部感染神经内科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50例无肺部感染神经内科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神经内科患者年龄、性别、意识障碍、医疗因素、预...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6月我院诊治的50例合并肺部感染神经内科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50例无肺部感染神经内科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神经内科患者年龄、性别、意识障碍、医疗因素、预防使用抗生素、使用抑酸制剂、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中具有咳嗽、咳痰、发热、白细胞计数上升、痰培养阳性、X-线/CT检查肺部浸润性病变、闻及干湿性啰音等典型表现27例(54.00%);观察组年龄、意识障碍例数、医疗因素例数、预防使用抗生素例数、使用抑酸制剂例数、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因素全是肺部感染因素。观察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住院并发生肺部感染临床特征不典型,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对预后有不良影响,进行肺部感染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预防肺部感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肺部感染 特征 防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建辉 黄盘冰 瞿永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23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患者50例(观察组),选择同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复发作未进展为脑梗死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首次发作持续...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患者50例(观察组),选择同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复发作未进展为脑梗死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首次发作持续时间(37.64±5.60)min、存在高血压78.00%、糖尿病48.00%、高脂血症76.00%、颈部血管斑块78.00%,高于对照组的(24.45±5.33)min、52.00%、28.00%、50.00%、58.00%(P<0.05);观察组二级预防依从性44.00%,低于对照组的80.00%(P<0.05);2组男/女比例(26/24)vs(27/23),年龄(65.25±5.32)岁vs(64.28±4.98)岁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种因素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应及时进行有效的综合干预,避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向脑梗死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应用他汀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建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13期21-22,共2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他汀药物二级预防依从性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他汀药物进行二级预防,结合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情况进行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服用...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他汀药物二级预防依从性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他汀药物进行二级预防,结合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情况进行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服用他汀药物依从性好70例(58.33%),依从性差50例(41.67%);依从性差组年龄大于依从性好组,经济能力差、缺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知识及存在他汀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依从性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他汀类药物因素复杂,应实施相应措施提高其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他汀药物 二级预防 依从性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瞿永梅 黄盘冰 王建辉 《中国医药导刊》 2013年第S1期150-150,共1页
急性脑梗死是急性脑血管病变,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供血障碍,继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本人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 急性脑梗死是急性脑血管病变,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供血障碍,继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本人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均首次发病,发病时间2~7天,经头颅CT扫描,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血液流变学 脑梗死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预防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陶凤英 《交通医学》 2019年第3期304-306,共3页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预防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8年1月—12月实施集束化护理的ACD患者90例为观察组,2017年1月—12月常规护理的ACD患者86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护理常规,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结果:...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预防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8年1月—12月实施集束化护理的ACD患者90例为观察组,2017年1月—12月常规护理的ACD患者86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护理常规,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结果:护理人员SAP预防考试成绩观察组为93.24±2.45分,高于对照组的86.23±5.58分;患者及家属预防SAP依从性良好率观察组为94.44%(85/90),高于对照组的79.07%(68/85);SAP发生率观察组为4.44%(4/90),低于对照组的11.63%(10/85);SAP治疗时间观察组为10.23±2.28天,短于对照组的13.78±3.74天;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98.89%(89/90),高于对照组的91.86%(79/8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CD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SAP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具有良好护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疾病 集束化 护理 卒中相关性肺炎
下载PDF
脑心通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6
作者 黄盘冰 瞿永梅 王建辉 《中国医药导刊》 2013年第S1期132-133,共2页
我院于2010年1月~2012年6月应用脑心通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间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1994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 我院于2010年1月~2012年6月应用脑心通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间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1994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起病在72小时内,瘫痪侧肢体肌力≤3级,治疗前征得家属同意,且除外伴有严重心、肺、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通 局部亚低温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偏头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瞿永梅 黄盘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16期140-141,共2页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58例老年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氟桂利嗪+血塞通,n=29)和对照组(氟桂利嗪,n=29)。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58例老年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氟桂利嗪+血塞通,n=29)和对照组(氟桂利嗪,n=29)。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27/29),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8.97%(20/29)比较,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偏头痛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老年 氟桂利嗪 血塞通 发作持续时间 发作次数
下载PDF
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黄盘冰 王建辉 +3 位作者 瞿永梅 汤备卫 陈华 黄学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年第27期8-11,共4页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发病时间≤72h的2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联合治疗组(65例)、亚低温组(59例)、依达拉奉组(58例)和对照组(6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发病时间≤72h的2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联合治疗组(65例)、亚低温组(59例)、依达拉奉组(58例)和对照组(6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加亚低温治疗,依达拉奉组加依达拉奉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加亚低温和依达拉奉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d时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90d时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亚低温组、依达拉奉组、对照组治疗前ESS评分分别为(45.22±16.94)、(46.884±22.54)、(47.13±10.92)、(46.944±16.41)分,ADL评分分别为(20.544±14.65)、(20.944±10.93)、(21.834±14.71)、(23.614±18.91)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ADL评分在治疗后30d为(59.574±30.99)分、90d为(74.464±25.61)分,比亚低温组的(43.914±27.61)、(58.13±26.62)分和对照组的(34.584±27.75)、(45.56±26.10)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在治疗后90d比依达拉奉组的(62.834±28.74)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ESS评分在治疗后30d为(72.244±14.54)分,与亚低温组的(65.884±17.76)分、依达拉奉组的(65.27±18.02)分、对照组的(60.62±14.9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临床显效率为63.08%(41/65),明显高于亚低温组的42.37%(25/59)、依达拉奉组的41.38%(24/58)和对照组的23.81%(1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的病死率为9.23%(6/65),低于亚低温组的10.17%(6/59)、依达拉奉组的12.07%(7/58)、对照组的12.70%(8/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亚低温 依达拉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