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3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37-1841,共5页
背景: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方法,横连接在内固定系统抗旋转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横连安装不便、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可能等缺点,但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的生物力... 背景: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方法,横连接在内固定系统抗旋转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横连安装不便、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可能等缺点,但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的生物力学性能尚不清楚。目的:测试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安装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作为完整组(A组),在完整组基础上建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基础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组),在C组上依次安装不同模式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其中包括上水平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D组,下水平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为E组,斜形横连(左上右下为F组,左下右上为G组),交叉横连为H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各个内固定状态下的寰枢椎活动度。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①在6种工况下,A、C、D、E、F、G、H组寰枢椎活动度小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前屈、后伸状态下,5种横连内固定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在左右旋转方向上,D、E组与F、G、H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D与E组,F与G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F、G与H组对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提示在前屈、后伸状态下,5种钉尾横连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但在左右旋转状态下,斜形钉尾横连和交叉钉尾横连的稳定性明显优于上下钉尾横连组;而斜形钉尾横连具备和交叉横连同等的抗旋转稳定性,故值得临床优先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尾横连 后路 寰枢椎 内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难复性与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方法选择
2
作者 马向阳 夏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0,共2页
寰枢椎脱位根据复位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可复性、难复性和不可复性三种类型[1],除此分型外也有类似的其他临床分型[2、3],但大同小异。不同类型的寰枢椎脱位的治疗重点和治疗方法不同。对于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寰枢椎之间的复位阻力小,牵... 寰枢椎脱位根据复位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可复性、难复性和不可复性三种类型[1],除此分型外也有类似的其他临床分型[2、3],但大同小异。不同类型的寰枢椎脱位的治疗重点和治疗方法不同。对于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寰枢椎之间的复位阻力小,牵引下可复位,术中复位容易,其治疗的重点是坚强固定和可靠的植骨融合,目前多选择寰枢椎后路钉棒进行复位和固定、自体骨植骨融合,不建议采取经口TARP技术。对这一类型的寰枢椎脱位的治疗,不同中心和不同学者间的选择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难复性 不可复性 植骨融合 临床分型 复位 坚强固定 钉棒
下载PDF
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中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3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3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0-1324,共5页
背景:在寰枢关节疾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_(1)-C_(2)PSR)中加用传统的棒-棒横连可以为螺钉/棒结构提供更坚固抗旋转稳定性,但有安装困难、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的风险。作者设计... 背景:在寰枢关节疾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_(1)-C_(2)PSR)中加用传统的棒-棒横连可以为螺钉/棒结构提供更坚固抗旋转稳定性,但有安装困难、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的风险。作者设计的新型寰椎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可以有效克服上述缺点,但其生物力学性能尚不清楚。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在C_(1)-C_(2)PSR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集1名成人健康男性志愿者枕骨底到枢椎(C0-2)的CT薄层扫描数据,分别建立寰枢椎有限元模型:正常组、失稳组、失稳+C_(1)-C_(2)PSR(无横连组)、C_(1)-C_(2)PSR+hS-S CL(钉尾横连组)。对各个有限元模型加载1.5 Nm的扭矩,计算出4组模型在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及横连应力峰值,并提取内固定应力云图。结果与结论:①失稳组较正常组的运动范围明显增大43.8%-78.7%;2种内固定组在6种工况下的运动范围较失稳组减少90.2%-98.7%,在屈伸状态下的运动范围基本一致,但在侧屈及旋转状态下,钉尾横连组较无横连组运动范围分别减少34.3%-43.8%和78.6%-79.1%,其中在旋转状态运动范围减少最为明显;②2种内固定内植物模型应力峰值:钉尾横连组最大应力总体上小于无横连组,内固定组在后伸时应力峰值最小;③内植物的应力云图:显示内固定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且主要的应力分布区域为螺钉根部与骨质结合部,横连两端与螺钉尾槽或连接棒结合部;④新型钉尾横连能明显提高内固定的抗旋转稳定性,在三维运动上承担部分应力,降低内植物的最大应力;钉尾横连两端的应力分布明显,该部位可能出现横连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连 后路 寰枢椎 三维有限元 颈椎 内固定
下载PDF
枢椎支点螺钉在寰枢椎钉棒固定中复位能力的生物力学测试
4
作者 陈树金 马向阳 +4 位作者 邹小宝 廖英强 漆海如 刘宝 曾宪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16-3120,共5页
背景:目前,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主要采取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提拉复位,术中常通过增大连接棒的弯曲度进而增加寰椎和枢椎间的落差来提升复位效果,但增加了手术难度及风险。枢椎支点螺钉直接增加了寰椎和枢椎间的复位落差,但... 背景:目前,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主要采取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提拉复位,术中常通过增大连接棒的弯曲度进而增加寰椎和枢椎间的落差来提升复位效果,但增加了手术难度及风险。枢椎支点螺钉直接增加了寰椎和枢椎间的复位落差,但其增加复位能力的程度尚不清楚。目的:测试枢椎支点螺钉的复位能力,并与普通螺钉进行对比。方法:选取6具新鲜人体颅颈标本,切除双侧侧块关节囊、寰齿关节囊及横韧带制成寰枢椎失稳模型,每具标本枢椎双侧均依次进行3种内固定:植入单轴枢椎支点螺钉(A组)、多轴枢椎支点螺钉(B组)及普通螺钉(C组),将柔性超薄式薄膜压力传感器置于寰齿前间隙,置入2根相同曲度连接棒,模拟提拉复位,获取寰齿前间隙压力,3组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①A-C组标本寰齿前间隙压力分别为(97.59±8.58),(60.43±5.09),(22.74±0.81)N,3组间寰齿前间隙压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51.603,P=0.00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②结果显示相较于普通颈椎后路螺钉,枢椎支点螺钉应用于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可提升复位能力,且单轴枢椎支点螺钉相较于多轴枢椎支点螺钉提升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的复位能力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支点螺钉 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 寰枢椎脱位 复位能力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测量研究
5
作者 马仁财 马向阳 +4 位作者 邹小宝 付索超 邓琛府 陈钧麟 陈泽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1-258,共8页
目的使用CT影像解剖测量及数字三维重建探究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成人(男59例,女61例)的颈椎CT数据,使用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重切片及数据测量、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测量数据包含枢椎椎板厚... 目的使用CT影像解剖测量及数字三维重建探究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成人(男59例,女61例)的颈椎CT数据,使用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重切片及数据测量、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测量数据包含枢椎椎板厚度、高度及长度、棘突根部宽度、模拟的螺钉长度、螺钉内倾及头倾角度、椎板与矢状面的夹角。分析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置钉的可行性。结果左右两侧的测量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枢椎椎板高度、厚度、长度以及棘突宽度、螺钉长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女性的螺钉的头倾、内倾角度,以及椎板与矢状面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男性为(27.16±3.92)mm,女性为(23.90±4.25)mm,螺钉内倾角度为(61.88±6.93)°,螺钉头倾角度为(28.26±5.95)°。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与椎板高度及下部厚度呈中等正相关,与椎板上、中部厚度呈强正相关。结论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在影像学解剖研究上是可行的,CT测量及计算机模拟置钉的结果为后续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 CT 解剖学
下载PDF
寰枢椎脱位后路内固定与复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马仁财 马向阳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4年第2期145-153,共9页
寰枢椎后路手术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常用方法,复位及内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后路固定技术目前主要包括线缆技术、椎板夹技术、Magerl技术、钉板固定和钉棒固定,复位技术包括后路撑开联合侧块支撑或植骨技术、后路撑开和/或加压复位技... 寰枢椎后路手术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常用方法,复位及内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后路固定技术目前主要包括线缆技术、椎板夹技术、Magerl技术、钉板固定和钉棒固定,复位技术包括后路撑开联合侧块支撑或植骨技术、后路撑开和/或加压复位技术。本文对寰枢椎后路内固定及复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优缺点进行综述,旨在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后路手术 内固定器 复位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对比
7
作者 涂兵 宋磊 +3 位作者 练沛荣 陈钧麟 马向阳 易红蕾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4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对比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和腰椎后路单纯髓核摘除术对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55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其... 目的对比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和腰椎后路单纯髓核摘除术对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55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其中微创组采用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n=25),传统组采用腰椎后路单纯髓核摘除术(n=30)。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但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传统组;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改善,且微创组术后随访3、12个月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ODI均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腰椎后路单纯髓核摘除术,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但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的优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术 内窥镜检查 钙化
下载PDF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8
作者 马向阳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4年第1期5-7,共3页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是根据寰枢椎脱位后复位难易程度所提出的临床分型中的一种类型,虽寰枢椎间无骨性连接和融合,但却无法通过麻醉后大重量颅骨或双向牵引实现复位,有别于该临床分型中可以自行复位或经牵引后可复位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以...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是根据寰枢椎脱位后复位难易程度所提出的临床分型中的一种类型,虽寰枢椎间无骨性连接和融合,但却无法通过麻醉后大重量颅骨或双向牵引实现复位,有别于该临床分型中可以自行复位或经牵引后可复位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以及寰枢椎之间存在骨性连接或融合的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关节脱位 治疗学
下载PDF
脊柱微创介入镇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4
9
作者 潘伟城 曹露 +6 位作者 李康 陈虎 谭志斌 谢广渊 钟锦永 杨轩 涂强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9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评估脊柱微创介入镇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镇痛机制。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南部战区总医院和东莞市大朗医院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药物治疗... 目的评估脊柱微创介入镇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镇痛机制。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南部战区总医院和东莞市大朗医院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脊柱微创介入镇痛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改良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腰椎改良JOA评分、腿痛VAS评分、ODI及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末次随访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脊柱微创介入镇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神经根痛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应用;其镇痛效应可能与降低神经根周围TNF-α、IL-1β和IL-6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镇痛 硬膜外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骶管封闭疗法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涂强 陈虎 +5 位作者 潘伟城 曹露 杨轩 李康 孙梅 许建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751-2754,共4页
目的观察骶管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LDH患者随机分成骶管封闭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予以卧床休息,肌松剂、神经营养、消炎镇痛类药物治疗,骶管封闭组则在... 目的观察骶管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LDH患者随机分成骶管封闭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予以卧床休息,肌松剂、神经营养、消炎镇痛类药物治疗,骶管封闭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骶管注射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曲安奈德40mg。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d、1周、4周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改变;于治疗4周结束后,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观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d、1周、4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6(IL-6)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1d、1周及4周时骶管封闭组VAS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每个时间节点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骶管封闭组优良率为58.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d、1周及4周时骶管封闭组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且每个时间节点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骶管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神经根周围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骶管封闭 炎症细胞因子
下载PDF
两种椎管内药物注射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潘伟城 曹露 +6 位作者 陈虎 李康 孙梅 谭志斌 杨轩 涂强 《颈腰痛杂志》 2020年第2期234-236,共3页
目的观察两种椎管内药物注射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12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脊柱微创介入组和骶管封闭组各60例,... 目的观察两种椎管内药物注射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12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脊柱微创介入组和骶管封闭组各60例,比较两组JOA、VAS及ODI评分和血清TNF-α、IL-1β和IL-6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JO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VAS评分、OD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脊柱微创介入组疗效优于骶管封闭组(P<0.05)。两组血清TNF-α、IL-1β和IL-6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微创介入组的三项指标浓度均较骶管封闭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椎管内药物注射疗法治疗LDH均可取得较好疗效,其可能的机制与降低血清TNF-α、IL-1β和IL-6浓度,抑制神经根周围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介入 骶管封闭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不同横连模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2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4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江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12-1119,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横连模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C1-C2 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1-C2 PSR)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C1-C2 PSR治疗3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四肢麻木、无力等不同程... 目的:探讨不同横连模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C1-C2 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1-C2 PSR)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C1-C2 PSR治疗3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四肢麻木、无力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害表现。术前均行颈椎X线片、CT及三维重建、MRI、椎动脉CTA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7例采用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C1-C2 PSR(A组),男4例,女3例,年龄45.57±9.05岁;12例采用棒-棒横连(horizontal rod-rod crosslink,hR-R CL)C1-C2 PSR(B组),男5例,女7例,年龄43.58±7.35岁;13例不用横连,只行C1-C2 PSR(C组),男6例,女,7例,年龄42.38±6.70岁。记录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术后半年及1年以上定期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CT,评估内固定位置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发生,无切口愈合不良,无心脑血管意外发生。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1年、2年和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人数:A组分别为4例、5例、6例、7例,B组分别为5例、9例、10例、12例,C组分别为1例、3例、5例、10例,术后6个月、1年、2年时A组、B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时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发生螺钉移位、松动、断裂等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结论:不同横连模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有横连较无横连植骨融合更早,钉尾横连和棒-棒横连临床疗效相当的,但前者在术中安装时更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后路内固定术 横连模式
下载PDF
经枢椎截骨矫正斜坡枢椎角治疗难复性颅底凹陷症1例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建华 朱昌荣 +7 位作者 付索超 马向阳 章凯 涂强 许俊杰 易红蕾 夏虹 尹庆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7-470,共4页
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是因颅底或寰枢椎结构异常导致颈椎顶点上移或陷入枕骨大孔,并压迫脑干或延髓引起相关脊髓压迫与损害症状的疾病[1~3].BI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不同类型的BI患者手术治疗难度存在个体差异.临床上一般... 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是因颅底或寰枢椎结构异常导致颈椎顶点上移或陷入枕骨大孔,并压迫脑干或延髓引起相关脊髓压迫与损害症状的疾病[1~3].BI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不同类型的BI患者手术治疗难度存在个体差异.临床上一般根据BI是否合并寰枢椎脱位或失稳分为A、B两种类型,A型指合并寰枢椎脱位或颅椎失稳的颅底凹陷症,临床相对较为常见;B型是指合并扁平颅底,但不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类型[4~6].对A型颅底凹陷症的治疗,目前主流的观点是采用类似寰枢椎复位的方法将陷入枕骨大孔的颈椎结构下拉复位,并纠颅底凹陷合并的斜坡枢椎角减小,从而恢复正常的颅椎序列[7~10].但当颅椎畸形和脱位非常严重,复位困难时,则需要采用齿突切除减压技术进行治疗[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大孔 颅底凹陷症 寰枢椎脱位 损害症状 减压技术 脊髓压迫 难复性 枢椎
下载PDF
CT量化评分评估寰枢椎脱位及合并颅底凹陷症寰枢椎脱位复位难易程度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建华 夏虹 +6 位作者 马向阳 章凯 涂强 付索超 陈育岳 易红蕾 尹庆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目的:探讨应用CT量化评分评估寰枢椎脱位(atantoaxial dislocatiion,AAD)及合并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的AAD复位难易程度的可行性,为手术决策提供指导。方法:2018年3月~2019年12月,对88例AAD(BI/AAD)患者入院后行颈椎CT扫... 目的:探讨应用CT量化评分评估寰枢椎脱位(atantoaxial dislocatiion,AAD)及合并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的AAD复位难易程度的可行性,为手术决策提供指导。方法:2018年3月~2019年12月,对88例AAD(BI/AAD)患者入院后行颈椎CT扫描,依据定义的影像特征进行量化评分:枢椎关节平整、水平,0分;枢椎关节轻度斜坡化,1分;枢椎关节严重斜坡化,1.5~2分;寰枢椎关节骨赘形成,2分;寰枢椎关节球窝畸形、寰枢椎关节交锁、寰枢椎关节骨痂、寰齿间隙骨性融合或阻挡,3分。分别计算双侧侧块关节及寰齿关节赋值的总和,然后根据总分将其分为4级:Ⅰ级,0~1分,Ⅱ级,2~3分,Ⅲ级,4~6分,Ⅳ级,7~9分。颈椎双向牵引1周后,在维持牵引状态下行CT检查,测量牵引前后的寰齿间隙距离(atlantodens interval,ADI)和齿突距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dens to Chamberlain line,VDDC),通过公式计算寰枢椎脱位的垂直复位率、水平复位率和总体复位率,比较各级总体复位率的差异,分析CT量化评分对判断AAD(BI/AAD)复位难易程度的价值。结果:88例患者中,Ⅰ级15例,Ⅱ级23例,Ⅲ级38例,Ⅳ级12例。Ⅰ、Ⅱ、Ⅲ级牵引前ADI值分别为7.3±3.4mm、8.1±3.7mm和8.8±4.1mm,经颈椎双向牵引1周后,ADI值分别为1.5±1.5mm,2.0±1.0mm和5.7±1.7mm,牵引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Ⅳ级牵引前后ADI值分别为8.9±3.9mm和6.8±3.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Ⅳ级牵引前VDDC值分别为11.9±3.9mm、12.2±3.6mm、13.6±3.8mm和12.3±3.2mm,经颈椎双向牵引后VDDC分别为0.8±0.5mm、3.1±1.1mm、5.9±1.5mm和8.2±2.0mm,牵引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级经过颈椎双向牵引1周后总体复位率分别为(86.4±12.0)%、(67.6±8.0)%、(45.9±9.0)%和(28.4±13.0)%,各级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CT影像量化评分有助于术前评估AAD(BI/AAD)患者的复位难易程度,从而为手术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颅底凹陷症 颈椎双向牵引 寰齿间隙 齿突距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 复位
下载PDF
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廖穗祥 张东升 +3 位作者 郑勇强 李洪吉 夏虹 王建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41-746,共6页
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的力学性能。方法:通过薄层CT扫描l名健康21岁男性志愿者颅颈椎(颅前窝至C7)获取其骨性结构信息。将信息导入医学三维重建软件,模拟手术完整切除C2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和异形... 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的力学性能。方法:通过薄层CT扫描l名健康21岁男性志愿者颅颈椎(颅前窝至C7)获取其骨性结构信息。将信息导入医学三维重建软件,模拟手术完整切除C2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和异形钛网两套内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Ansys 14.5有限元软件调整上颈椎的3D模型,使其与Panjabi尸体标本实验数据基本一致,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然后在有限元软件Ansys 14.5中对模型枕骨髁部施加40N的压力模拟头颅重力,同时施加1.5N·m的力矩,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分别测量两套内固定系统中假体的最大应力和最大位移,以及C3上终板的最大应力。结果:在后伸、前屈、侧屈及旋转4种工况下,一体化人工枢椎和异形钛网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为199.79MPa、472.52MPa、239.96MPa、403.45MPa以及820.47MPa、848.98MPa、492.24MPa、804.12MPa;最大位移值分别为1.8734mm、1.8887mm、0.8121mm、2.6758mm以及2.4268mm、2.5195mm、0.9731mm、3.2075mm;C3椎体上终板的最大应力值分别4.5104MPa、5.8427MPa、4.0497MPa、12.7230Mpa以及4.8444Mpa、5.7976Mpa、6.4343Mpa、14.0820Mpa。结论: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假体在上颈椎前路重建手术方面可提供足够的固定强度和稳定性,与异形钛网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更少的应力集中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人工枢椎 枢椎肿瘤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钳的研制及其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向阳 邹小宝 +5 位作者 杨浩志 张双 邓琛府 马仁财 陈钧麟 夏虹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53-858,共6页
目的观察自行研发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钳在辅助单纯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在寰枢椎后路钉棒系统的基础上,研制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钳辅助单纯后路钉棒系统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回顾性研究2... 目的观察自行研发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钳在辅助单纯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在寰枢椎后路钉棒系统的基础上,研制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钳辅助单纯后路钉棒系统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回顾性研究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应用此技术治疗的5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分别为53、62、45、32、48岁;诊断:游离齿状突并寰枢椎脱位1例,寰枢椎脱位2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2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分别为9、11、12、13、10分,寰齿前间隙(ADI)分别为9.8、7.4、6.6、6.4、8.5 mm。术后行X线、CT及MRI检查评价寰枢椎复位及脊髓压迫情况,行X线、CT检查评价内固定、寰枢椎序列及植骨融合情况。术后1周采用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测量术后1周ADI以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结果5例患者手术成功实施,术中均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寰枢椎复位满意,内固定位置良好,脊髓压迫解除,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周JOA评分分别为13、14、14、15、13分,术后1周ADI分别为2.6、2.1、1.8、1.5、2.2 mm,随访时间分别为3、6、12、9、6个月,骨性融合时间分别为3、3、6、6、3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寰枢椎序列良好,无复发脱位。结论自行研发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钳可辅助单纯后路钉棒系统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初步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脱位 关节融合术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后路钉棒系统 后路复位钳
原文传递
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的建立与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向阳 邹小宝 +8 位作者 付索超 马仁财 陈钧麟 杨浩志 邓琛府 涂强 王建华 章凯 夏虹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5期408-413,共6页
目的:介绍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并评价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建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并应用于2022年1—12月收治的5例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症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测量寰齿前间隙(ADI... 目的:介绍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并评价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建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并应用于2022年1—12月收治的5例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症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测量寰齿前间隙(ADI)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测量脊髓有效空间(SAC)评估脊髓压迫情况。术后及随访期间行X线、CT检查评价寰枢椎序列、枢椎棘突椎板螺钉位置、整体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4例行后路枕颈钉棒固定融合术,平均手术时间(134.6±25.2)min,平均中出血量(150.0±50.0)mL。每例患者均在枢椎椎弓根狭小的一侧成功置入1枚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对侧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或峡部螺钉。枢椎棘突椎板螺钉与寰椎螺钉和枕骨固定板的连接方便,钉棒无需特殊弯棒,螺钉术中复位过程中无松动,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JOA评分由(11.8±4.4)分提高至(14.2±2.8)分(t=-2.954,P=0.042)。X线及CT示寰枢椎序列恢复良好,ADI由(4.7±2.4)mm减小至(1.5±0.6)mm(t=3.122,P=0.035),5枚枢椎棘突椎板螺钉位置满意,整体内固定、植骨融合良好。MRI示脊髓减压充分,SAC由(8.5±3.4)mm增大至(12.5±3.7)mm(t=-2.808,P=0.048)。1例患者出现取髂骨处切口渗液,对症处理后甲级愈合。结论: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上可行,应用于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治疗的初步临床效果满意,可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替代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棘突椎板螺钉 寰枢椎脱位 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 后路复位固定术
下载PDF
徒手经第2骶骨翼骶髂螺钉植入技术在退变性腰椎侧凸腰骶骨盆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易红蕾 陈兴捷 +4 位作者 王昕辉 陈虎 孙海燕 章凯 夏虹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07-712,共6页
目的探讨徒手经第2骶骨翼骶髂螺钉(S2AI)植入技术应用于退变性腰椎侧凸腰骶骨盆固定融合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10月南部战区总医院和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收治的采用徒手S2AI植入技术治疗的18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 目的探讨徒手经第2骶骨翼骶髂螺钉(S2AI)植入技术应用于退变性腰椎侧凸腰骶骨盆固定融合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10月南部战区总医院和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收治的采用徒手S2AI植入技术治疗的18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13例,年龄63.2岁(范围:55~71岁)。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的相关参数,包括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躯干偏移(C7PL-CSVL)、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铅锤轴线(SVA)、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S1骶骨倾斜角(SS)及脊柱-骨盆匹配度;术后行骨盆CT评估S2AI植入准确性,同时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并记录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Wilcoxon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3.7个月(范围:12~6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腰椎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32.28±4.97)°降至(6.56±3.20)°(t=41.142,P<0.01),C7PL-CSVL由术前的(1.11±2.07)cm降至(0.18±1.08)cm(t=41.142,P=0.06),LL由术前的(-22.39±13.07)°改善至(-36.39±4.29)°(t=4.470,P<0.01),脊柱-骨盆匹配度由术前的(26.83±14.83)°降至(13.72±8.3)°(t=4.396,P<0.01),PT由术前的(27.94±4.26)°降至(23.39±6.08)°(t=2.680,P=0.02),SS由术前的(22.22±6.36)°升至(26.28±7.24)°(t=-2.178,P=0.04),SVA由术前(6.54±4.51)cm降至(2.62±1.29)cm(t=3.052,P=0.01),矢状面失平衡明显改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从术前0.58(0.40)分[M(QR)]降至0.18(0.15)分(Z=-4.567,P<0.01),临床症状明显缓解。18例患者共植入S2AI螺钉32枚,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例患者CT检查见S2AI突破皮质,1例为2级(中度),偏向腹侧;2例为1级(轻度),1例偏腹侧,1例偏背侧。8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完成了SRS-22问卷,手术满意度平均4.4分。结论徒手S2AI植入技术应用于退变性腰椎侧凸腰骶骨盆固定融合术能维持腰骶骨盆稳定性,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治疗结果 S2AI技术 退变性腰椎侧凸 骨盆固定
原文传递
极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轻度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善智 易红蕾 +3 位作者 许俊杰 张清顺 陈恩良 吴增晖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74-779,共6页
[目的]比较极外侧腰椎间融合术(XLIF)侧方椎体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钉固定治疗MeyerdingⅠ度和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应用XILF手术治疗MeyerdingⅠ度和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54例。其中XLIF辅助... [目的]比较极外侧腰椎间融合术(XLIF)侧方椎体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钉固定治疗MeyerdingⅠ度和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应用XILF手术治疗MeyerdingⅠ度和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54例。其中XLIF辅助侧方椎体螺钉固定(LF)30例,XLIF辅助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PS)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LF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BPS组(P<0.05)。随访12~23个月,平均(16.02±3.25)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改善良好。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腰痛VAS和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BPS组的滑脱复位率显著大于L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DH、FH和LL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PS组DH大于LF组(P<0.05),其余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LF组融合率为80.00%,BPS组为8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LIF手术是治疗轻度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侧方椎体螺钉固定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极外侧腰椎间融合术 侧方固定 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