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对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卜凡丹 王刚 +1 位作者 张娴 张晗 《癌症进展》 2023年第7期754-757,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对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68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其中合并感染108例,未合并感染60例,分别作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IL-6、CRP及PCT水平,...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对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68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其中合并感染108例,未合并感染60例,分别作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IL-6、CRP及PCT水平,比较不同预后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儿的IL-6、CRP及PCT水平。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感染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IL-6、CRP及PCT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感染组患儿血清IL-6、CRP及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结束,预后良好74例,预后不良34例。预后不良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儿血清IL-6、CRP及PCT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0×10^(9)/L、未及时应用抗菌药物、置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粒细胞减少时间﹥1周、发生黏膜炎、IL-6水平异常升高、CRP水平异常升高、PCT水平异常升高均是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IL-6、CRP、PCT联合检测预测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儿预后的AUC为0.960(95%CI:0.921~0.999),此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65、0.954,均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IL-6、CRP、PCT水平在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儿中水平较高,三者联合检测对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儿的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急性白血病 预后
下载PDF
血清sIL-3、VEGF、25-(OH)D3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水平及其与凝血功能相关性 被引量:4
2
作者 向金峰 王刚 +3 位作者 卜凡丹 陈志鑫 张娴 张晗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11期1822-1825,1829,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3(sIL-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变化意义及与凝血功能相关性。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74例AL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凝血功能正常13例,凝血功能异常61例...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3(sIL-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变化意义及与凝血功能相关性。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74例AL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凝血功能正常13例,凝血功能异常6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IL-3、VEGF、25-(OH)D3水平,分析上述血清各指标与AL的关系,并比较观察组不同凝血功能患儿基线资料、血清各指标水平,分析血清各指标水平、基线资料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s IL-3、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IL-3、VEGF、25-(OH)D3水平与急性白血病有关(P<0.05)。AL患儿凝血功能异常与乳酸脱氢酶、组织肿瘤负荷、肝功能不良、血清sIL-3、VEGF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25-(OH)D3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血清s IL-3、VEGF、25-(OH)D3水平仍与AL患儿凝血功能相关(P<0.05)。结论血清sIL-3、VEGF、25-(OH)D3水平在AL患儿中异常表达,有望评估AL患儿凝血功能异常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25-羟维生D3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免疫制剂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3
作者 张娴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1年第4期601-603,共3页
目的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免疫制剂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免疫制剂治疗的3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给予司坦唑醇+环孢素治疗,持续治疗6个月。统计患儿性别、年龄、... 目的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免疫制剂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免疫制剂治疗的3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给予司坦唑醇+环孢素治疗,持续治疗6个月。统计患儿性别、年龄、病程、骨髓造血面积以及网织红细胞计数(Re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血小板绝对计数(PLT)、血红蛋白(HGB),分析影响免疫制剂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6个月后,3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7.14%,无效率高达22.86%;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免疫制剂治疗效果不受性别、年龄、病程以及HGB、PLT水平影响(P>0.05),但可能受骨髓造血面积以及ANC、Ret水平影响(P<0.05);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骨髓造血面积、ANC、Ret是免疫制剂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骨髓造血面积、ANC、Ret可降低免疫制剂的疗效,未来临床可据此制定干预方案,以促进患儿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制剂 骨髓造血面积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缺伴发热患儿血清hs-CRP、PCT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张晗 张娴 +1 位作者 向金峰 张蔚晨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585-588,597,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粒缺伴发热患儿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我院收治的AL患儿137例,根据患儿是否发热分组为发热组(n=94)和无发热组(n=43)。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粒缺伴发热患儿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我院收治的AL患儿137例,根据患儿是否发热分组为发热组(n=94)和无发热组(n=43)。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化疗前(T0)、化疗后粒缺期(T1)、化疗后恢复期(T4)两组患儿hs-CRP和PCT水平,分析T0、T1、粒缺合并发热后第1 d(T2)、抗感染治疗后第7d(T3)、T4期感染组患儿hs-CRP和PCT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化疗后粒缺期患儿hs-CRP和PCT水平对感染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T0期两组hs-CRP和PCT无显著差异(P>0.05),T1期与T4期发热组hs-CRP和PCT均高于无发热组(P<0.05),发热组T4期hs-CRP和PCT高于T0期,无发热组T0期与T4期无显著差异(P>0.05);发热组T1期hs-CRP和PCT水平显著高于T0(P<0.05),T2期患儿hs-CRP和PCT水平显著高于T1和T0(P<0.05),T3期患儿hs-CRP和PCT水平显著低于T2期(P<0.05),T3期hs-CRP水平显著高于T1期,但PCT与T1期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4期hs-CRP水平高于T0(P<0.05),PCT水平与T0无显著差异(P>0.05)。发热组患儿血培养阳性19例(20.21%),血培养阳性组hs-CRP、PCT水平显著高于血培养阴性组患儿(P<0.05);hs-CRP和PCT预测化疗后粒缺期感染的AUC为0.687和0.713,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更高(AUC=0.832,P<0.05)。结论AL化疗后粒缺伴发热患儿hs-CRP和PCT水平显著升高,临床可通过联合检测预测化疗后粒缺期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化疗后粒细胞缺乏 发热 超敏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下载PDF
白血病患儿甲氨蝶呤治疗后并发排泄延迟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晗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1年第5期730-732,共3页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甲氨蝶呤治疗后并发排泄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甲氨蝶呤治疗的132例白血病患儿临床资料,统计患儿经甲氨蝶呤治疗后并发排泄延迟情况,收集患儿性别、饮食情况、呕吐情况、贫血情况、...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甲氨蝶呤治疗后并发排泄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甲氨蝶呤治疗的132例白血病患儿临床资料,统计患儿经甲氨蝶呤治疗后并发排泄延迟情况,收集患儿性别、饮食情况、呕吐情况、贫血情况、疾病类型以及疾病程度等资料,分析患儿经甲氨蝶呤治疗后并发排泄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132例白血病患儿甲氨蝶呤治疗后排泄延迟发生率为14.39%;排泄延迟组患儿病情高危率、饮食不正常率、呕吐发生率均高于排泄未延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高危、饮食不正常、有呕吐可能是白血病患儿经甲氨蝶呤治疗后并发排泄延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疾病高危、饮食不正常、有呕吐情况是白血病患儿经甲氨蝶呤治疗后并发排泄延迟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甲氨蝶呤 排泄延迟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儿的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及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长爽 党利 刘付琼 《癌症进展》 2022年第7期709-711,723,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儿的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及发病相关因素。方法选取82例AL患儿为观察组,选择同期82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小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儿的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及发病相关因素。方法选取82例AL患儿为观察组,选择同期82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小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情况,并统计两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小儿AL发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PT、FIB、APTT、FDP、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T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D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X线检查史、母亲孕期疾病史、母亲孕期X线检查史、家族遗传病史、住宅装修史均是小儿AL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患儿凝血功能指标紊乱,免疫功能异常,X线检查史、母亲孕期疾病史、母亲孕期X线检查史、家族遗传病史、住宅装修史均是小儿AL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凝血功能 免疫功能 发病因素
下载PDF
左旋门冬酰胺酶与培门冬酶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向金峰 王刚 卜凡丹 《中国实用医刊》 2022年第7期113-115,共3页
目的比较左旋门冬酰胺酶与培门冬酶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LL患儿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采用培门冬酶治疗,B组采... 目的比较左旋门冬酰胺酶与培门冬酶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LL患儿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采用培门冬酶治疗,B组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铁蛋白(SF)、血沉(ESR)、乳酸脱氢酶(LDH)]、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总有效率(94.23%,49/52)与B组(88.46%,46/5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SF、ESR、LDH、MVD、VEGF水平均低于B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门冬酰胺酶和培门冬酶治疗ALL患儿,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培门冬酶可进一步调节血生化指标表达,强化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左旋门冬酰胺酶 培门冬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