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晓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第11期203-204,共2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方法 82例大咯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方法 82例大咯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大咯血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轻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大咯血 疗效 复发
下载PDF
血清HIF-1a与VEGF含量变化对诊断HCC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晓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7期1265-126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变化对原发性肝癌(HCC)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HCC患者159例,所有患者均行肝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检测术前及术后1周HIF-1a... 目的探讨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变化对原发性肝癌(HCC)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HCC患者159例,所有患者均行肝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检测术前及术后1周HIF-1a与VEGF水平。结果患者术后1周HIF-1a与VEGF分别为(180.04±52.30)pg/ml和(312.04±78.20)pg/ml,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HIF-1a与VEGF含量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HBs Ag及胞膜无关(P>0.05);有门脉癌栓患者术前HIF-1a与VEGF含量分别为(201.38±78.99)pg/ml和(368.29±80.01)pg/ml,明显高于无门脉癌栓患者(P<0.05);CR+PR组患者术后1周HIF-1a与VEGF含量分别为(190.36±60.03)pg/ml和(312.38±80.04)pg/ml,明显低于SD+PD患者(P<0.05);Kan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后1周血清HIF-1a与VEGF含量对患者预后有影响。结论血清HIF-1a与VEGF可作为评价HCC介入治疗预后的指标,术后1周HIF-1a与VEGF较低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缺氧诱导因子-1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介入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肝癌介入化疗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郭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18期214-215,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肝癌介入化疗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88例肝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两组均行介入化疗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 目的分析探讨肝癌介入化疗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88例肝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两组均行介入化疗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48.2±6.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32.7±4.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17,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癌介入化疗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能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介入化疗 循证护理 效果
下载PDF
子宫肌瘤介入栓塞后并发症行综合护理干预的体会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7期276-276,共1页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介入栓塞后,对并发症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介入手术护理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介入栓塞后,对并发症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介入手术护理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60%患者无心理问题;而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仅13.3%患者无心理问题,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子宫肌瘤介入栓塞后,针对鹿出现并发症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较好效果,可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症 子宫肌瘤 综合护理干预 栓塞
下载PDF
肝癌介入化疗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24期217-218,共2页
目的对肝癌介入化疗护理中循征护理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肝癌介入化疗患者63例,均采用循征护理方法 ,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3例患者经循征护理后均顺利完成介入化疗过程,平均手术用时(31.2±0.5)min;均无严重并发症发... 目的对肝癌介入化疗护理中循征护理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肝癌介入化疗患者63例,均采用循征护理方法 ,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3例患者经循征护理后均顺利完成介入化疗过程,平均手术用时(31.2±0.5)min;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8.6±0.4)d。结论现阶段中晚期肝癌患者常需采用介入化疗方法展开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循征护理可确保手术顺利开展,降低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并促使其寿命显著延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介入化疗 循证护理
下载PDF
恶性脑瘤介入灌注治疗中舒适护理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15期194-195,共2页
目的探讨恶性脑瘤介入灌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37例颅内恶性肿瘤介入灌注治疗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对患者并发症状的发生率和治愈率进行认真观察和记录。结果 37例患者均完成治疗,5例患者出现恶心和腹泻症状,占... 目的探讨恶性脑瘤介入灌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37例颅内恶性肿瘤介入灌注治疗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对患者并发症状的发生率和治愈率进行认真观察和记录。结果 37例患者均完成治疗,5例患者出现恶心和腹泻症状,占13.5%,1例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症状,占2.7%,其他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6.2%。患者总的满意度达到100%,具有较高疗效。结论恶性脑瘤介入灌注治疗患者接受舒适护理,具有较好疗效,可实现预期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脑瘤 介入灌注治疗 舒适护理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肿瘤介入治疗中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21期228-229,共2页
目的对肿瘤介入治疗中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55例肿瘤介入治疗患者,对患者潜在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探讨护理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结果本组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治疗后均未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且未发生护... 目的对肿瘤介入治疗中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55例肿瘤介入治疗患者,对患者潜在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探讨护理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结果本组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治疗后均未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且未发生护理纠纷。结论在开展肿瘤介入治疗时为患者展开护理风险管理,可减少护理风险,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促使护理质量大幅提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介入治疗 护理风险管理
下载PDF
心脏介入围手术期行双人配合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16期180-181,共2页
目的对应用双人配合护理模式对接受心脏介入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在围术期内实施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7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采用常规心脏介入术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内实施护理;采用双人配合护理模式对观... 目的对应用双人配合护理模式对接受心脏介入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在围术期内实施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7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采用常规心脏介入术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内实施护理;采用双人配合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计划实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介入术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人配合护理模式对接受心脏介入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在围术期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人配合护理 心脏介入术 围术期
下载PDF
介入病房陪护管理中预见性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8期264-264,共1页
目的对介入病房陪护管理中预见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我院在介入病房陪护管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对实施预见性护理管理前后病房管理、消毒隔离及医疗护理安全管理等3方面进行评分,调查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率。结果实... 目的对介入病房陪护管理中预见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我院在介入病房陪护管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对实施预见性护理管理前后病房管理、消毒隔离及医疗护理安全管理等3方面进行评分,调查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率。结果实施预见性护理管理模式后,医护人员认为病房管理、消毒隔离及医疗护理安全管理情况显著优于实施前,同时患者及陪护人员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结论在介入病房陪护管理中展开预见性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病房管理质量,增强患者及陪护人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病房 陪护管理 预见性护理模式
下载PDF
D-乳酸水平与慢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和心脏超声指标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10
作者 张琮 杨盛 杨楠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7期936-938,共3页
目的:研究D-乳酸水平与慢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心脏超声指标的相关性及动态监测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慢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患者75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41例作为对... 目的:研究D-乳酸水平与慢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心脏超声指标的相关性及动态监测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慢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患者75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4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D-乳酸、TGF-β1水平,并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两组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统计对比两组血清D-乳酸水平、血清TGF-β1水平、LVEF、LVEDV及不同心功能分级中血清D-乳酸水平,并分析血清D-乳酸水平与血清TGF-β1水平及LVEF、LVEDV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D-乳酸、TGF-β1水平、LVEDV高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 P<0.05);Ⅳ级患者血清D-乳酸水平高于Ⅱ级、Ⅲ级( P<0.05);经Pearson分析,血清D-乳酸水平与血清TGF-β1水平( r=0.579)、LVEDV( r=0.527)呈正相关,与LVEF( r=﹣0.546)呈负相关( P<0.05)。 结论:血清D-乳酸水平与慢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血清TGF-β1水平、LVEDV成正比,与LVEF成反比,说明可通过动态监测血清D-乳酸水平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且可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可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乳酸 转化生长因子-Β1 心脏超声指标 慢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 相关性
下载PDF
外周脾栓塞与下极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对比研究
11
作者 王晓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5期113-114,共2页
目的分析研究外周脾栓塞与下极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下级脾栓塞,观察组实施外周脾栓塞,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门脉高压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 目的分析研究外周脾栓塞与下极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下级脾栓塞,观察组实施外周脾栓塞,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门脉高压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门脉内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门脉内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分别为(1.16±0.12)cm、(573.83±305.02)ml/min、(7.01±1.25)cm/s,优于对照组的(1.26±0.13)cm、(757.83±325.42)ml/min、(10.01±2.87)c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周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能够有效改善门脉直径和血流速度等,对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脾栓塞 下极脾栓塞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血清MIF、IL-17A水平与肝癌患者TACE治疗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金锋 徐明洲 王晓东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22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17A(IL-17A)水平,并分析二者与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医院收治的75例P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17A(IL-17A)水平,并分析二者与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医院收治的75例P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经TACE治疗,并随访1年;根据TACE治疗后1年患者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病死组与存活组;设计患者基线资料调查表,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重点分析治疗前血清MIF、IL-17A与PHC患者TACE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75例PHC患者治疗后随访1年,以病死作为终点事件,随访时间为2~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00(7.00,12.00)个月;75例患者中病死35例,病死率为46.67%(35/75);病死组患者BCLC分期、Child-Pugh分级高于存活组,治疗前血清AFP、MIF、IL-17A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CLC分期高、Child-Pugh分级高、治疗前血清AFP、MIF、IL-17A水平高是PHC患者TACE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MIF、IL-17A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PHC患者TACE治疗预后的AUC>0.70,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当二者cut-off值分别取110.385 ng/mL、5.225 pg/mL时,可获得最佳预测价值。结论PHC患者TACE治疗预后可能与治疗前血清MIF、IL-17A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白细胞介素-17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