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区多种时间尺度变化的水文因素 被引量:20
1
作者 周锋 黄大吉 +3 位作者 倪晓波 宣基亮 张经 竺可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4728-4740,共13页
对2006年6月、8月和10月与1999年8月在长江口向东至125°E、27°30′—33°30′N之间海域(统称长江口毗邻海域)开展的4次多学科综合海洋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了解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现象的季节变化、年间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的... 对2006年6月、8月和10月与1999年8月在长江口向东至125°E、27°30′—33°30′N之间海域(统称长江口毗邻海域)开展的4次多学科综合海洋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了解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现象的季节变化、年间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的关系。研究再次发现该海域存在长江口和浙江近海2处低氧水体、且2处低氧水体具有不同的季节演替和年际变化特征:长江口附近海域低氧水体的溶解氧浓度低、覆盖的面积大,低氧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溶解氧浓度的季节变化较大;浙江沿海低氧水体面积较小、溶解氧浓度的季节变化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6—10月份);2处水体低氧现象的年际变化均很显著。长江口毗邻海域的多种水动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导致了水团消长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与该海域低氧现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关联。季节性跃层的成长是近底层低氧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水团迁移和消长过程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动是导致低氧区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重要物理因素。针对2006年与1999年夏季长江口低氧区的显著变化给出观测证据,提出该时期内长江口的水团结构发生了变化,是导致低氧核心区的位置偏北的主要动力原因。2006年和1999年夏季长江口附近低氧水体的年际变化与同时期叶绿素高浓度区的位置变动是一致的,也为此期间水团消长情况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冲淡水 台湾暖流 层化 水团 低氧
下载PDF
热带季节内振荡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祝丽娟 王亚非 尹志聪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7-748,共12页
利用1949-2009年台风年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季节内振荡(Iso)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1)针对南海地区定义了纬向风指数,经验证该指数能较好描述南海大气ISO的具体特征;(2)CPC120指数反映的对流空... 利用1949-2009年台风年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季节内振荡(Iso)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1)针对南海地区定义了纬向风指数,经验证该指数能较好描述南海大气ISO的具体特征;(2)CPC120指数反映的对流空间尺度相对于南海小尺度海域太大,且不能很好判明南海地区气旋活动归属于活跃与否两类,这从反面证明了纬向风指数对南海地区热带ISO活动的适用性;(3)利用纬向风指数把热带ISO活动划分了8个位相,发现其位相变化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活跃期(第4~6位相)时,气旋在南海生成和登陆均明显减少,而在活跃期(第7~3位相)时情况相反;(4)合成分析表明,热带ISO东传时,伴随对流中心位置的东移,南海气旋活动表现也不同,其活跃期以第2位相特征最明显,此时南海地区对应强对流和气旋式切变,同时副高强度较弱位置偏东,这些均有利于南海气旋的生成和发展;不活跃期则情况相反,以第6位相特征最明显;(5)迸一步从能源供应角度来探讨发现,南海地区的水汽凝结加热中心、强对流中心及水汽通量散度均配合一致.此外,活跃位相时整层热源垂直剖面均反映南海上空为强上升运动和中层加热;不活跃位相则情况相反.因此,热带ISO东传也会影响南海上空加热配置,从而影响热带气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大气季节内振荡(ISO) 南海 热带气旋 大气环流场 凝结加热
下载PDF
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对广东旱涝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吴迪生 俞胜宾 +5 位作者 冯伟忠 周水华 张娟 王文娟 梁昌霞 李广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5,共7页
为探索次表层水温对广东旱涝的影响,用Argo剖面浮标等实测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简称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对广东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时,可能引起Walker环流加强(减弱),夏季西北太平洋... 为探索次表层水温对广东旱涝的影响,用Argo剖面浮标等实测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简称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对广东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时,可能引起Walker环流加强(减弱),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弱(强),位置偏北(南),直接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晚),有利(不利)于西南部暖湿海洋水汽向广东输送,导致广东降水偏多(少)。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翌年广东降水偏多(少),出现涝年(旱年)是主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印度洋 海温异常 广东旱涝
下载PDF
利用海上测量光谱进行赤潮监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立娣 黄韦艮 +1 位作者 陆嘉 乐华福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0-63,共4页
利用太平洋东海岸加拿大温哥华海域56个观测站位现场实测的海洋表面光谱(400-800hm)反射率值和叶绿索、泥沙浓度资料,研究了赤潮发生时海面水体光谱反射率的变化趋势,以了解清洁水体与赤潮水体的不同特征。经过多组数据的比较分析... 利用太平洋东海岸加拿大温哥华海域56个观测站位现场实测的海洋表面光谱(400-800hm)反射率值和叶绿索、泥沙浓度资料,研究了赤潮发生时海面水体光谱反射率的变化趋势,以了解清洁水体与赤潮水体的不同特征。经过多组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相对于清洁海水的海面光谱反射率,赤潮发生时海面光谱反射率曲线的荧光峰从685nm波长向710hm的红光波长位移;清洁海水海洋表面光谱反射率平均值在400-588nm之间比赤潮海水的平均反射率值大,在波长588nm处两值相交后,清洁海水的反射率值小于赤潮水体的反射率值,而在688nm处清洁海水和赤潮水体反射率值大小相等(大约为0.25),其后保持赤潮海水的反射率值在688—756nm之间一直高于清洁海水的平均反射率值。清洁海水和赤潮水体不同的荧光峰值以及不同的光谱反射率特征之间的差异,可以用于监测赤潮的最佳波段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率 荧光峰 平均值 最佳波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