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中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黎 于炎冰 +5 位作者 林朋 徐晓利 许骏 刘江 李放 任鸿翔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453-455,共3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应用正中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12例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患者(19侧手)。结果平均随访35个月。12例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患者19侧手部麻木、疼痛症状术后100%缓解,...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应用正中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12例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患者(19侧手)。结果平均随访35个月。12例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患者19侧手部麻木、疼痛症状术后100%缓解,手部力弱、运动功能不良症状术后缓解率58.8%,随访期间症状复发1侧手(6%)。并发症:手术切口愈合不良2侧(12%)。结论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是治疗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的有效方法,其改善手部感觉障碍的疗效好于改善运动功能不良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周围神经 显微手术 上肢 正中神经
下载PDF
骨小梁金属AVN重建棒在早期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2年45髋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治宇 蔡郑东 +2 位作者 王立强 吴军 崔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9期7295-7298,共4页
背景:以往股骨头骨坏死的治疗方法多采用髓芯减压和某种植骨。但单纯髓芯减压缺少对软骨下骨板的结构支撑,血管蒂腓骨移植容易出现包括取骨区伴发的病损、延长的手术时间、失血以及在康复过程中的并发症。目的:评定采用多孔钽置入联合... 背景:以往股骨头骨坏死的治疗方法多采用髓芯减压和某种植骨。但单纯髓芯减压缺少对软骨下骨板的结构支撑,血管蒂腓骨移植容易出现包括取骨区伴发的病损、延长的手术时间、失血以及在康复过程中的并发症。目的:评定采用多孔钽置入联合髓芯减压治疗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的生存率。方法:选择股骨头坏死Ⅰ期和Ⅱ期塌陷前的患者40例(45髋),男32例,女8例,年龄29.5(20~40)岁。采用联合多孔钽置入联合髓芯减压治疗股骨头坏死,置入前后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影像学评估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意外发生,均获得随访,12例随访24个月,18例随访12个月,10例随访6个月。40例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影像学显示坦棒均正确置入相应区域,未出现异常的骨密度、塌陷、假体松动及放射性透光线的表现。说明采用多孔钽置入物联合髓芯减压治疗股骨头坏死,可延缓或预防关节软骨的逐渐塌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钽 股骨头坏死 置入 手术 髓芯减压 医学植入物
下载PDF
肘管尺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 被引量:7
3
作者 张黎 于炎冰 +4 位作者 林朋 徐晓利 刘江 李放 许骏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年第8期457-459,共3页
目的探讨肘管尺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应用肘管尺神经显微减压、肌下转位术治疗6例(9侧手)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患者。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6例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患者9侧手部麻木、疼痛症状术后1... 目的探讨肘管尺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应用肘管尺神经显微减压、肌下转位术治疗6例(9侧手)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患者。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6例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患者9侧手部麻木、疼痛症状术后100%缓解,手部力弱、运动功能不良症状术后缓解率55.6%(5/9),随访期间症状无复发。并发症有手术切口愈合不良1侧(11.1%,1/9)。结论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是治疗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的有效方法,其改善手部感觉障碍的疗效好于改善运动功能不良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周围神经 显微手术 上肢 尺神经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兔骨缺损部位再血管化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邹海波 周亚莉 +1 位作者 安洪 蒋电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7-152,共6页
目的 为大段骨缺损修复过程的血管再生探索一条可行的途径。方法 成年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五组。右前肢为实验肢体,缺损长度约15mm。第1—4组都采用胶原膜引导,结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骨水泥,不同的是在第1组中,复合血管内... 目的 为大段骨缺损修复过程的血管再生探索一条可行的途径。方法 成年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五组。右前肢为实验肢体,缺损长度约15mm。第1—4组都采用胶原膜引导,结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骨水泥,不同的是在第1组中,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质粒;第2组复合VEGF165质粒;第3组复合BMP2质粒;第4组不复合任何质粒;第5组仅制作动物模型而不做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 术后2周,核素断层摄影(ECT)结果显示第1组骨缺损修复后的局部血流量高于第2、3、4组(P〈0.05);术后4周,X线片示第1组骨缺损处的骨痂明显增多;SEM显示在正常骨与工程骨交界处可见新生的骨小梁结构以及成骨细胞的附着;ECT结果显示第1组骨缺损的局部血流量高于第2、3、4组(P〈0.01);第2组骨缺损的局部血流量高于第3、4组(P〈0.01);术后8周,SEM显示第1组工程骨表面成骨细胞的附着多于其它各组,ECT结果显示与术后4周相同。结论 在骨缺损的局部,联合应用表达VEGF165和BMP2质粒可以促进骨缺损局部的血液供应;附着质粒DNA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及引导性胶原膜在大段骨缺损局部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新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骨水泥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骨形态发生蛋白 引导性骨再生 骨缺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