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伦敦大学院考古系的历史与现状
1
作者 王青 《国际学术动态》 2004年第3期37-38,共2页
我于2002年10月~2003年9月,对英国伦敦大学院考古系进行了为期1年的学术访问进修。
关键词 伦敦大学院考古系 历史渊源 学术成果 人才培养 教育制度
下载PDF
遥远的发掘 在印度河谷探寻哈拉帕文化
2
作者 汤惠生(文/图) 《大众考古》 2024年第8期71-75,共5页
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来说,出国读书是个梦。但对于学考古的我而言,除了出国读书梦以外,还有一个出国发掘和访古的梦。我当初报考考古专业,就是听信了当时我所在工厂里老三届北京学生的忽悠:考古好,学考古可以全国各地去发掘,而且... 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来说,出国读书是个梦。但对于学考古的我而言,除了出国读书梦以外,还有一个出国发掘和访古的梦。我当初报考考古专业,就是听信了当时我所在工厂里老三届北京学生的忽悠:考古好,学考古可以全国各地去发掘,而且还可以去埃及和希腊考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专业 哈拉帕文化 发掘 出国 访古
下载PDF
寻找三星堆文化的来龙去脉——成都平原的考古最新发现 被引量:16
3
作者 林向 《中华文化论坛》 2001年第4期50-53,共4页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为了寻找三星堆文化的来龙去脉 ,在古蜀文化的腹心地带———成都平原的成都市郊发掘出一批相当于龙山时代的古城址、夏商周时期的遗址、东周时期的船棺葬墓地 ,证明上古时期成都平原有悠久的文化源头 ,而且是持续发...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为了寻找三星堆文化的来龙去脉 ,在古蜀文化的腹心地带———成都平原的成都市郊发掘出一批相当于龙山时代的古城址、夏商周时期的遗址、东周时期的船棺葬墓地 ,证明上古时期成都平原有悠久的文化源头 ,而且是持续发展 ,最后融入中华东周秦汉文明的 ,这是研究古蜀文化渊源的重要进展。它们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长江上游这方沃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的策源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文化 来龙去脉 成都平原 考古最新发现
下载PDF
考古发展与楚文化研究的转型 被引量:1
4
作者 白彬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28-128,共1页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楚国城址、矿冶、作坊遗址与大量具有楚文化因素的墓葬、器物及文字材料的发现和深入研究,不仅可证史之误、补史之阙,也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促进了楚文化研究的转型与发展.在将传世文献与考...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楚国城址、矿冶、作坊遗址与大量具有楚文化因素的墓葬、器物及文字材料的发现和深入研究,不仅可证史之误、补史之阙,也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促进了楚文化研究的转型与发展.在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出土材料相结合的基础上,借助于科技手段,目前学术界在至少以下几方面形成了讨论的热点,或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第一,楚系青铜器的年代与分期、器用制度及其与中原地区同时期或相近时期材料的对比研究;第二,楚国墓葬制度及具有楚文化因素墓葬的相关研究;第三,早期楚文化与楚文化的起源及文化与社会形态分析;第四,巴文化、蜀文化、中原文化与楚文化间的相互影响,楚文化的扩张及其对秦文化、汉文化的影响;第五,楚国都城地理位置的变迁;第六,楚简、帛书、金文材料的释读及相关问题研究;第七,对楚国科技、学术成就、思想信仰等问题的研究;此外,楚国丝织品、漆木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及名物疏证也是长盛不衰的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考古工作 转型 文字材料 墓葬制度 文化因素 科技手段 楚文化
下载PDF
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郎曼 《天工》 2023年第3期10-12,共3页
红山文化晚期和凌家滩文化的年代大致在距今5 500—5 000年,它们都经历了产生、发展、高峰和衰落的过程。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玉器的造型和工艺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玉器的大量出土和当时的葬俗及人们的宗教信仰有着重要关系,这也说明... 红山文化晚期和凌家滩文化的年代大致在距今5 500—5 000年,它们都经历了产生、发展、高峰和衰落的过程。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玉器的造型和工艺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玉器的大量出土和当时的葬俗及人们的宗教信仰有着重要关系,这也说明宗教和祭祀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不同,其还具有一定的世俗化倾向。比较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玉器的相似性,对进一步研究文化的联系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文化 凌家滩文化 玉器
下载PDF
四川成都城乡一体化工程金牛区5号C地点考古出土植物遗存分析报告 被引量:14
6
作者 姜铭 赵德云 +1 位作者 黄伟 赵志军 《南方文物》 2011年第3期68-72,59,共5页
通过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两篇植物考古的文章都涉及到在四川地区开展的浮选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探讨四川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特点。金牛区5号C地点是成都金沙遗址的一个发掘点,年代在商周时期。通过对该地点浮选... 通过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两篇植物考古的文章都涉及到在四川地区开展的浮选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探讨四川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特点。金牛区5号C地点是成都金沙遗址的一个发掘点,年代在商周时期。通过对该地点浮选出土的农作物遗存和其他植物遗存的分析发现,金沙遗址古代先民的农业生产显示出了一种稻作农业与旱作农业并存的特点,但是稻作农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营盘山遗址和金沙遗址金牛区5号C地点所表现出的在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差异值得学术界的关注,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两处遗址所处地区的不同生态环境、遗址年代的早晚差异、遗址内涵表现的不同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等因素。这两篇文章对今后深入探讨四川地区的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变化,乃至当地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相互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成都 城乡 一体化工程 金牛区 文物考古 出土 植物遗存 金沙遗址 研究所 中原地区 文化遗存 田野考古 四川大学 世纪 历史文化 功能分区 都城遗址 成都市区 生活区 考古学
下载PDF
不成熟粟、黍的植物考古学意义——粟的作物加工实验 被引量:22
7
作者 宋吉香 赵志军 傅稻镰 《南方文物》 2014年第3期60-67,71,共9页
我们在一个现代村落进行了一次传统方式的粟的早期作物加工实验,结果显示在收割的粟中含有相当比重的不成熟粟,这些不成熟粟经过脱粒和扬场等加工程序后,与其它作物加工的副产品一起被去除(作为燃料或者禽畜饲料)。类似的作物加工副产... 我们在一个现代村落进行了一次传统方式的粟的早期作物加工实验,结果显示在收割的粟中含有相当比重的不成熟粟,这些不成熟粟经过脱粒和扬场等加工程序后,与其它作物加工的副产品一起被去除(作为燃料或者禽畜饲料)。类似的作物加工副产品也可以推测存在于黍的加工过程中。这一研究为植物考古样品中不成熟粟、黍的鉴定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不成熟粟、黍是中国新石器和青铜时代植物考古样品中常见的组成部分,根据此次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鉴定标准,并用来自山东和河南的植物考古样品举例说明。我们认为种子形态而不是种子大小在粟的鉴定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那些整体形状呈圆形,胚区呈窄卵形,胚区长约占种子长5/6的种子,即便很小,很扁,甚至像被"挤压"过,都可以鉴定为粟。尽管不成熟粟根据其成熟程度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但由于他们都集中在早期作物加工废弃物内,因此他们在解释作物加工方面的意义是相同的。另外,这一研究还肯定了在植物考古研究中不成熟粟类作物和成熟粟类作物的比例可以用来探讨作物加工对考古遗址中以粟类作物为主的植物遗存的形成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定标准 植物考古
下载PDF
“美金”与“恶金”的考古学阐释 被引量:7
8
作者 白云翔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4-57,共4页
"美金"、"恶金"二词,出自《国语》等先秦古籍。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用以铸造兵器的"美金"是指青铜,用以制造农耕具的"恶金"是指铁,并以此论证春秋时期的冶铁和铁器发展水平。然而,考古发现和研... "美金"、"恶金"二词,出自《国语》等先秦古籍。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用以铸造兵器的"美金"是指青铜,用以制造农耕具的"恶金"是指铁,并以此论证春秋时期的冶铁和铁器发展水平。然而,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春秋时期,兵器不仅用青铜铸造,而且同样用铁制作;铁被用于农耕具的制作,青铜同样也用于农耕具的铸造;春秋铁器中大量是贵族用品或发现于贵族墓葬,当时的人们对青铜和铁并不存在美与恶的认识和区分。鉴于当时人工冶铁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社会生活中大量使用的金属仍然主要是青铜,可以认为,"美金"和"恶金"都是指青铜,"美金"是优质青铜,"恶金"是劣质粗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美金 恶金 青铜
下载PDF
考察吐蕃时代社会文化“底色”的三个重要维度 被引量:8
9
作者 霍巍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3,共13页
吐蕃王朝是中古时期在青藏高原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性政权,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与南亚、中亚和东亚三大文明区域相毗邻,所以吐蕃文化体系的构建过程,从一开始便具有强烈的多元色彩,尤其是从南亚古代印度佛教文化和唐代中原文化吸取了大... 吐蕃王朝是中古时期在青藏高原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性政权,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与南亚、中亚和东亚三大文明区域相毗邻,所以吐蕃文化体系的构建过程,从一开始便具有强烈的多元色彩,尤其是从南亚古代印度佛教文化和唐代中原文化吸取了大量养分,形成独具特色的吐蕃文化面貌。但是,吐蕃文化色彩的丰富多元并不能掩蔽其"底色"的坚稳性。吐蕃民族在哲学、宗教和思想文化各个方面最具时代特征的要素,都与唐代中央王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纵观吐蕃王朝时代思想文化潮流的演变轨迹,可以清晰的看到,无论从上层精英还是到下层民众,都始终以仰慕和追随唐代文化为时尚,通过一次次的认知与选择,最终经过改造、整合,形成了吐蕃思想文化的根基与"底色"。敦煌文献中所见汉地儒学思想的影响、吐蕃佛教与汉地佛教的关系、汉地阴阳风水输入吐蕃及其产生的影响,成为吐蕃文化"底色"形成及其表征的三个重要维度,清晰地呈现出吐蕃文化最为核心层理的内涵及其与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文化 汉藏文化交流 敦煌文献研究 西藏考古
下载PDF
从鸡头壶到龙柄壶的发展——兼析外来文化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德云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102,共8页
鸡头壶和龙柄壶是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瓷器造型中引人注目的器类。鸡头壶最早大约出现于三国末年至两晋时期的南方地区,公元六世纪以后流行于大江南北,人唐以后渐趋消亡;龙柄壶流行于初、盛唐时期,一般认为,龙柄壶是以鸡头壶... 鸡头壶和龙柄壶是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瓷器造型中引人注目的器类。鸡头壶最早大约出现于三国末年至两晋时期的南方地区,公元六世纪以后流行于大江南北,人唐以后渐趋消亡;龙柄壶流行于初、盛唐时期,一般认为,龙柄壶是以鸡头壶为祖形发展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因素 两晋时期 南北朝时期 南方地区 盛唐时期 唐代
下载PDF
《蜀王本纪》与考古发现 被引量:5
11
作者 林向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0,共6页
考古发现离不开历史文献的指引和诠释,而历史文献也离不开考古发现的证明和补充。作为目前能见到的时间最早、内容稍多一点的古蜀史书《蜀王本纪》,是我们认识和诠释地下出土的古蜀信息的宝贵钥匙,同时,《蜀王本纪》也需要考古发现的证... 考古发现离不开历史文献的指引和诠释,而历史文献也离不开考古发现的证明和补充。作为目前能见到的时间最早、内容稍多一点的古蜀史书《蜀王本纪》,是我们认识和诠释地下出土的古蜀信息的宝贵钥匙,同时,《蜀王本纪》也需要考古发现的证明与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王本纪》 蜀地考古 古史传说
下载PDF
成都平原史前农业考古新发现及其启示 被引量:11
12
作者 霍巍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155-158,共4页
近年来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对于成都平原史前农业的有关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也给予了新的启示。本文认为,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加以分析,成都平原史前农业以粟、稻两种作物并存,其中即有文化传播的因素,如粟的传播以岷江... 近年来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对于成都平原史前农业的有关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也给予了新的启示。本文认为,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加以分析,成都平原史前农业以粟、稻两种作物并存,其中即有文化传播的因素,如粟的传播以岷江和长江水道为通道,而水稻作物也是从外地引入,反映出这个区域史前农业与周边地区的密切联系;而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也是成都平原形成多种作物并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农业 农业考古 生业模式 气候变迁 环境变迁
下载PDF
我国青铜时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考古发现及其考察 被引量:14
13
作者 白云翔 《农业考古》 2002年第3期165-171,206,共8页
关键词 青铜时代 农业 生产工具 考古发现 中国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发现的古代黄金面具及其文化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霍巍 霍川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8-149,共12页
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不同时期的古代墓葬中相继发现了一批黄金面具,这和文献记栽青藏高原古代部族中所流行的为具有高贵身份的死者制作“金鼻银齿”用以覆面的情形十分相似。但进行考古学的观察可以发现,这些黄金面具的形态不尽相同,可以... 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不同时期的古代墓葬中相继发现了一批黄金面具,这和文献记栽青藏高原古代部族中所流行的为具有高贵身份的死者制作“金鼻银齿”用以覆面的情形十分相似。但进行考古学的观察可以发现,这些黄金面具的形态不尽相同,可以分为“整体型”“拼合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各自所蕴藏的文化意义也可能存在差别。这些黄金面具和古代中亚、西亚地区流行黄金面具的习俗之间,有共性也有特性,但很明显都是通过“高原丝绸之路”发生的相互联系,东西方文明在青藏高原交流与交往,使得青藏高原的黄金面具同时具有东方和西方丧葬习俗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考古 高原丝绸之路 黄金面具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重庆峡江地区中坝文化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于孟洲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31,52,共11页
So far there have been lots of academic debates on the Neolithic Cultures in Chongqing District. This paper divides the Zhongba Culture that is dated to the Late Neolithic period into four phases. The earliest date of... So far there have been lots of academic debates on the Neolithic Cultures in Chongqing District. This paper divides the Zhongba Culture that is dated to the Late Neolithic period into four phases. The earliest date of Zhongba might have been simultaneous to Meishan Phase I; while the last stage might go towards the Early Phase of Erlitou.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elements shows that the major body of Zhongba Culture originated from indigenous Yuxiping Culture, and the influences from other culture were not remarkable even though they were iden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地区 中坝文化 分期 年代
下载PDF
峡江巴文化寻踪——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1997年发掘记略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二虎 《中华文化论坛》 2003年第2期42-49,共8页
三峡水库淹没区的地下文物抢救发掘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古大会战。这次考古会战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揭开三峡的古代巴人文化之谜。云阳李家坝遗址是三峡地区当时巴人的一个区域性中心聚落。这一遗址的发掘 ,对于我们认识古代... 三峡水库淹没区的地下文物抢救发掘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古大会战。这次考古会战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揭开三峡的古代巴人文化之谜。云阳李家坝遗址是三峡地区当时巴人的一个区域性中心聚落。这一遗址的发掘 ,对于我们认识古代巴文化、尤其是三峡地区的古代巴人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发掘经历 ,介绍了1 997年度李家坝遗址重要考古发现的主要经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 重庆 云阳县 李家坝遗址 巴人 巴文化 考古发掘
下载PDF
论巴蜀文化虎纹戈的类型和族属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勇 《四川文物》 2003年第2期51-58,共8页
虎纹戈是巴蜀青铜兵器的重要种类。通过对这些虎纹戈形制及纹饰两方面的类型学研究以及时代的推断,可以发现其发展演变的大致过程。从文化族属上讲,四川地区发现的虎纹戈主要为巴戈,是巴文化的组成部分。巴戈上的虎纹与巴人崇虎有着内... 虎纹戈是巴蜀青铜兵器的重要种类。通过对这些虎纹戈形制及纹饰两方面的类型学研究以及时代的推断,可以发现其发展演变的大致过程。从文化族属上讲,四川地区发现的虎纹戈主要为巴戈,是巴文化的组成部分。巴戈上的虎纹与巴人崇虎有着内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纹戈 类型 年代 族属
下载PDF
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比较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于孟洲 《文物春秋》 2004年第1期11-21,共11页
文章通过对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遗存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文献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出二者之间在文化面貌上虽有较多的共同因素,但差异较大,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东下冯文化的形成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较大影响,但自始至终保持自... 文章通过对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遗存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文献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出二者之间在文化面貌上虽有较多的共同因素,但差异较大,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东下冯文化的形成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较大影响,但自始至终保持自身的独特文化面貌。二里头文化属于夏人文化,东下冯文化似不属于夏人的文化,可能为夏代唐人的遗存。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似乎为联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文化 东下冯文化 文化遗址 出土器物
下载PDF
考古出土植物遗存的遗产属性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文婉 张继华 《南方文物》 2010年第4期171-173,177,共4页
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植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也记录了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历史变化。从某些角度来看,植物的演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随着近年考古资料的日益丰富和综合研究的... 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植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也记录了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历史变化。从某些角度来看,植物的演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随着近年考古资料的日益丰富和综合研究的深入,考古出土的植物遗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成为探讨环境变迁、社会演化以及人地关系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在历史、社会、科学诸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资料 植物 遗存 出土 人类历史 属性 遗产 历史变化
下载PDF
中国地震考古学发展述评 被引量:1
20
作者 蒋晓春 余小洪 马莉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28-32,共5页
中国的地震考古工作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成为一门学科。40年来,在理论方面、研究方法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通过对国内外地震考古学学科发展进行初步比较,可以明确我国地震考古学学科发展的诸多优势与不足。为更... 中国的地震考古工作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成为一门学科。40年来,在理论方面、研究方法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通过对国内外地震考古学学科发展进行初步比较,可以明确我国地震考古学学科发展的诸多优势与不足。为更好的促进我国地震考古学学科的发展,我们应当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多学科合作以及重视现代地震遗存方面做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考古学 历史地震 学科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